?

水系歷史變遷視角下的玄武湖生態功能退化原因探析

2019-03-18 01:11耿嘉翊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9年29期
關鍵詞:玄武湖秦淮河調蓄

耿嘉翊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 江蘇 南京 210018

引言

作為城市中的大型湖泊,玄武湖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人文意義,它的變遷也一直與城市的建設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近代以來,隨著城市建設愈發密集,玄武湖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的現象,湖泊生態功能退化。

多年來歷史學界對于玄武湖的歷史演變進行了深入研究,使得人們對玄武湖的形成和變遷的過程有了一定了解。然而,歷史研究的意義除了了解歷史本身,更在于通過歷史研究引起現實的思索,從而對當下產生影響。通過對玄武湖的歷史變遷研究,可以了解玄武湖在歷史上曾發揮的作用及其發展趨勢,從而探析玄武湖生態功能退化的原因。從古與今的比較中借鑒古代城市建設的理水手段,或可服務于當今的城市水系規劃。

1 玄武湖概況

水系是指流域內的河流、湖泊等各種水體組成的水網系統。金川河水系和秦淮河水系為南京主城兩大水系,城南的內秦淮河南段與城北的金川河水系源于自然水系,城墻內其他河流多是歷代建都時期結合自然水系條件開鑿的人工水系。玄武湖為金川河水系中唯一的湖泊,匯水面積為26km2,水面面積3.68 km2,平均水深1.5m。

玄武湖位于寧鎮、寧蕪兩個區域的分界線,處于鐘山-幕府山復向斜開的喇叭口段,得益于周邊的鐘山逆掩斷層、天堡城斷層、富貴山斷層、太平門斷層等四大斷裂,形成了玄武湖低地。破碎帶內的火層巖侵入體,經過風化侵蝕發育成河流(又稱古秦淮河故道),歷經千百萬年的溶蝕形成湖泊。

2 玄武湖的歷史變遷

從遠古時期至今,在自然和人工的共同作用下,玄武湖的變遷經歷了從形成、消失、恢復到退化的四個階段。從自然角度看,水流裹挾泥沙,常年沖積使得河流湖泊淤塞而面積縮??;自六朝至今南京平均氣溫下降了3-4℃,使得降雨量減少,南京水系的水位有所下降。從人工角度看,從孫權在南京廣修水利到新中國成立后對玄武湖進行疏浚,人們為了減少洪澇災害,一直在人為增強水系的調蓄功能;然而自宋以后,南京出現為了經濟利益或其他社會因素而填埋河湖的現象,尤其是民國以后,人地矛盾明顯,大量河湖的填埋使得南京水系整體的調蓄功能大大減弱。

2.1 形成期

現在的秦淮河、金川河和玄武湖在距今35000年至6000年左右的史前時期均屬古秦淮河的范疇,直到約3000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及南京附近長江水位的上升,導致古秦淮河出水不暢而淤塞,才形成“秦淮”與“金川”兩條水系。

六朝時期,孫權在建業城大修水利,開鑿潮溝、運瀆、青溪以防衛城市邊界為主的河流,但客觀上加強了玄武湖與南部水系的聯系,使得玄武湖開始融入城市。公元319年,玄武湖南岸修筑長堤,東自覆舟山,西至宣武城,總長六里余,以壅北山之水,訓練水軍。至公元448年,玄武湖已壅塞成湖,但當時的金川河十分開闊。東晉大興三年(320年)、劉宋元嘉二十三年(446年)的兩次大規模疏浚改變了玄武湖的面貌,使它從“桑泊”變成了“北湖”和“玄武湖”,自此玄武湖的蓄水量大大增加,已能夠承載大規模水軍訓練。

從史前時期至六朝,在漫長的形成期中,玄武湖從古秦淮河的一部分到淤塞成湖,這片區域的水始終與長江暢通無阻。人們將玄武湖作為城內開鑿的河流水源并在此訓練水軍,開始將湖泊與人的生存發展聯系起來,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玄武湖的價值。

2.2 消失期

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記》記載:“玄武湖,在(上元)縣西北七里。周迴四十里,東西兩派,下入秦淮。春夏深七尺,秋冬四尺,灌田百頃?!边@說明直到北宋初年,玄武湖仍大致保持六朝時的規模。至宋真宗天禧年間(公元1017-1021年),玄武湖開始出現淤塞,部分湖面在干旱后被辟為農田。北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時任江寧府尹王安石徹底廢湖為田,造成了玄武湖二百余年的消失。

泄湖為田在當時雖然增加了耕地面積,得到了一些經濟效益,但嚴重忽視了湖泊的生態功能,使玄武湖幾乎失去了調蓄的作用。玄武湖被填后,南京城河道常因缺水而淤塞,城內陷入了“雨則澇,旱則涸” (《宋史·河渠志六》)的窘境。

2.3 恢復期

據史料記載,元代曾對玄武湖及河道進行過兩次疏浚,于是南京城雨澇旱涸的局面才稍有改善,但玄武湖仍然“惟有一池,他皆田地”。明朝建都時南京城北擴,將金川河水系納入都城的范圍,對金川河及玄武湖的疏浚和管理才提上了日程。至此,經過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正三年(1343年)的兩次疏浚,以及明洪武年間的“開衍為湖”,玄武湖才得以恢復為湖,但面積只有六朝時的1/3左右了。

從北宋時期玄武湖的消失到明初得以恢復,玄武湖的狀態與城市雨洪管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其調蓄作用對南京旱澇的預防有巨大的價值,由此玄武湖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4 退化期

民國以后,一些地方為增加建設用地,填埋了原本的水塘和溝渠,致使城市在遭遇暴雨侵襲時,這些地段都成為內澇嚴重之處。由于這些河流的填埋,玄武湖同長江聯系逐漸微弱,湖水失去自然沖刷,水質下降明顯,調蓄作用減弱。

經過歷代的城市發展,南京的許多湖泊被填埋造成淤塞或面積縮小。1929年的南京地形圖顯示,當時的市區北部有2000多處池塘,對蓄積雨水和補充地下水起到巨大作用;而到90年代末,南京主城只剩下幾個公園中的湖泊,眾多的池塘、小湖被填作城市建設用地。50年代對玄武湖進行的大疏浚雖然使玄武湖重現活力,但由于所浚湖泥占用了部分湖面,使玄武湖壓縮到了曾公堤 (即今之十里長堤)以西,湖泊面積再次縮小。僅從1990年起,玄武湖的湖面就被蠶食掉將近五萬多平方米。

3 結果與討論

通過玄武湖的歷史變遷趨勢可以發現,玄武湖退化的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湖泊本身與周邊水系連接程度的變化,即玄武湖周邊河流溝渠的填埋。近代以來,玄武湖與秦淮河、長江等主要水系的聯系逐漸減弱,物質交換目前通過城市內僅存的幾條狹窄河道進行,使得湖水失去自然沖刷,生態功能減弱。

玄武湖及周邊河流水系的淤塞填埋對城市整體調蓄能力的下降有重要影響。從20世紀初的地圖可以看出,玄武湖周邊曾存在大量的小型湖泊和水塘,這些湖泊、水塘及其他河流的填埋,使得城市蓄水容量減少,城區內的降水通過雨水管或河道直接排到玄武湖或其他水系,硬質地面下方的土地得不到濕潤,地下水得不到補充,雨水也無法通過土壤得到凈化。此時硬質地表周邊的地下水大多通過地下徑流的得到補充,而這些地下徑流主要來自天然河湖或綠地收集的雨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玄武湖在降雨時存不下、平時蓄不住的問題,削弱了玄武湖的調蓄作用。

除此之外,湖泊生態功能的退化與水源的水質下降密切相關。民國以前的玄武湖匯水區多為自然山林地和田野,因而匯集到湖體的水流能夠事先經過自然的過濾和沉降,較為清澈的水源對玄武湖的自凈能力要求較低。近幾十年以來,南京主城區的河湖補給主要為生活污水和雨水。匯水區的雨水從大量的硬質地表沖刷灰塵,排入河道或雨水管,最終匯到玄武湖,致使玄武湖水質下降。加上城區的河湖水主要通過蒸發消耗,其后果是增大了水中污染物的濃度。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玄武湖歷史變遷的研究,從水系連通度、水系容量和水質三個方面分析了玄武湖生態退化的可能原因,由此了解玄武湖恢復生態活力的基本需求,為玄武湖生態修復提供參考。然而,探尋各種影響因素變化與玄武湖生態功能消長之間的具體的平衡點還需要進行深入的定量研究。

“水”與“綠”是城市生態的重要組成,對水系生態修復的研究是完善城市生態修復理論體系的必經之路。通過研究玄武湖的歷史變遷,望對玄武湖的生態修復和南京的城市水系規劃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猜你喜歡
玄武湖秦淮河調蓄
分流制排水系統中初雨調蓄池的方案研究
我陪奶奶去公園
調蓄設施布局設計模型研究
長春市某雨水調蓄池的工藝設計與計算
南京玄武湖的前世今生
環湖綠道游憩機會譜構建及應用——以南京市玄武湖為例
夜航
南京內秦淮河中段底泥的污染與再利用
南京北湖藝舫 (玄武湖店)
秦淮河水冷,戰事幾回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