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南民間祭祀文化初探

2019-03-22 08:26唐錦鋒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閩南地區神靈閩南

唐錦鋒

(1.仰恩大學 思政部,福建 泉州 362014;2.湖北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一般意義上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三地,是閩南文化與閩南民系的發祥地。閩南地區依山傍海,西北部的戴云山、博平嶺高峻而綿亙,中處穿流的晉江、九龍江古老而纏綿,東南瀕海的泉、漳平原溫潤而富饒,山地、丘陵縱橫其中,星島綴飾其畔。閩南地區山水相依、陸海相鄰的地理生態孕育和發展出紛繁龐雜的信仰體系,在文化上表現出極為多元的宗教信仰特征。在閩南社會流行的宗教信仰除了正統的宗教,如儒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之外,還存在著大量的民間信仰,如媽祖、清水祖師、保生大帝、開漳圣王、青山王等。在閩南民眾的信仰體系中,這些民間性神祇與正統宗教的神靈具有同等的神圣性。在多元宗教文化生態形成過程中,閩南民眾發展出了復雜多樣的祭祀禮儀,通過祭祀方式溝通神凡、賢愚、陰陽,以獲取心靈慰藉與自我救贖。閩南地區的祭祀禮儀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家族性、實利性等文化特征,在閩南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閩南民間祭祀的發生形式

祭祀是一種宗教信仰儀式,是人借助特定的活動方式表達對神靈的崇拜之情,并祈求得到神靈保佑以達成自身愿望的行為。在閩南地區,祭祀俗稱“拜拜”,是閩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家祭

家祭是指在家中舉行的祭祀,參與者多為家庭成員,有時也包括血緣近親。閩南人的家庭居室中普遍設有一座神龕,一般置于廳堂或大門正對面。神龕里面供奉著他們信奉的神祇,多為觀音、媽祖或土地公,也有同時供奉兩尊神明的。土地公作為地方神靈,具有保一方平安的能力,所以是家庭的重要供奉對象。最為正統的供奉方式是“左神右祖”,神靈在左,家祖(近親祖先)在右。

家祭依祭祀對象的不同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對神祇的祭祀,一是對家祖的祭祀。對神祇的祭祀是例行祭祀,即農歷每月初二、十六對家中供奉的神祇進行祭祀,一般由家中女主承擔,有的家庭亦由男主承擔,家庭成員可隨時參加。祭祀時需要點香火、焚紙錢,祭拜者虔誠跪拜,并祈求神明保佑家人平安、諸事如意等。對家祖的祭祀又分為“新喪”“做忌”和年節祭祀。如家庭成員中有人去世,在喪葬完畢之后,有的家庭會做卅九日祭、百日祭、對年祭、三年祭,表達對亡靈的哀思,并借“做功德”儀式超渡亡靈。年節祭祀則是經常性的家祖祭祀。在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除夕,閩南人都要在家里舉行小型家祖祭祀儀式。年節祭祀時,家家戶戶都要置辦豐盛的“好料”,有飯、有湯、有菜、有酒,并擺上碗筷,供奉于祖先牌位前,家長燃香焚紙,子孫跪拜叩首。年節祭祀中最為隆重的當屬除夕祭龕。除夕當天,所有神主牌位被擦洗干凈、擺放工整,并被供奉豐盛的祭品。祭祀時,全家老少穿戴整齊,恭立于祖先牌位前。祭祀一般由家長主持,燃香焚紙,并禱告祖先的在天之靈,祈求保佑家人平安、來年興旺發達,家人依序向祖先牌位跪拜行禮。祭龕禮畢,撤下祭品,然后全家人一起“圍爐”吃團圓飯。

2.祠祭

祠祭是指在家族祠堂中舉行的祭祀,參與者皆為本家族成員。閩南人大多聚族而居,在居住方式上呈現出大家族小家庭的特點。社會中,相對獨立的家庭是最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由家庭聚落而成為房族,由房族聚落而成家族。每個家族都建有供奉本家族祖先牌位的祠堂。祠祭是對本家族祖先的祭祀,是關系到全族上下所有人的榮耀與福祉,因此祭祀很隆重,儀式也很正規。

祠祭分為春祭和秋祭。春祭一般選在元宵節前后,秋祭一般在冬至日舉行,不同家族的祭祀時間可以有所不同。祠祭的日期一旦確定,則由輪值房長或族長負責操辦祭祀具體事宜。祭祀當日,祠堂早早被灑掃干凈,內外張貼楹聯,祖宗牌位前燭明香裊,供桌上的祭品堆積如山。族人穿戴整齊,齊聚祠堂前等候。祭時一到,族眾在族長、房長帶領下分男女兩班魚貫而入,至祖宗牌位前分排站立。祭祀由族長或房長主持,祭祀開始時宣讀祭文。讀完祭文后,族眾在主持人指揮下依序叩拜,禮畢后循序出祠堂門。祠祭結束后,族中女眷將撤下的各種祭品制作成美味的食物,供家族中男女老少宴會之用。族宴的規模一般很盛大,眾族人濟濟一堂。在祭祀當晚,他們還要請當地戲班唱戲,以感恩祖宗英靈的庇佑。

3.墓祭

墓祭是指在墓地舉行的祭祀儀式,一般以家庭、房族為單位對近祖的墓地進行掃墓,也有的以家族為單位對本家族共同祖先的墓地進行掃墓。墓祭的舉行時間一般在春季,即清明節前后十天;部分地區的墓祭在秋季,時間從農歷六月到冬至前后。在預先約定好的墓祭時間,參加墓祭的家庭帶上置辦齊全的祭品,如犧牲、香火、紙錢、鞭炮,有的還要帶上各式勞動工具以備修整墓地之用。祭祀前,往往要對墓地的狀況進行一番查勘,除掉旁生的花草枝蔓,填補各類洞窟,夯實墓地的各種塌陷。待修整完畢后,眾人開始祭祀——擺設各類祭品,壓放紙錢,點香火,燃紙奠酒,鳴放鞭炮,跪拜行禮。相較而言,對共同家族祖先的墓祭因為參與的人更多,規模更大,儀式感也就會更強。但由于血親關系疏遠,參與者在祭祀遠祖時的感情遠不如在祭祀近祖時表現得誠摯和深厚,很典型地體現了儒家的親親、仁民、愛物、泛愛眾的差等之愛。閩南地區素有“事死如事生”的傳統,墓地的好壞不僅關系到祖先的安息與否,而且關乎后世子孫的興旺發達。因此,墓祭在閩南人心中具有特殊意義。

4.廟祭

廟祭是指在寺、廟、宮、觀、祠等正式宗教場舉行的祭祀儀式。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復雜的歷史際遇影響,閩南人發展出龐大而蕪雜的宗教信仰體系。無論是正統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還是地方性民間信仰如天后媽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師、開漳圣王等,再加上為數眾多的鋪、境保護神,閩南人建筑了數以千百計的宮廟來供奉他們信仰的神祇。廟祭的對象是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的各方神祇,具有無上的神圣性,因而在祭祀儀式上表現出更大的神秘性和虔敬性。

廟祭按參與祭祀的主體可分為私祭和公祭兩種。私祭是單獨的個人或家庭成員一起到宮廟中進行的祭祀活動,一般在年節時間或各類佛的誕辰日進行,尤以春節為盛。春節是農歷新年的開始,人們都希望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這種美好愿景的實現在閩南人看來完全仰賴神或佛的恩賜與庇佑,因此,閩南家庭都會選擇在正月某一天去供奉所信仰神祇的宮廟祭拜。廟祭的程序一般為擺供品、明燭燃香、焚紙錢、放鞭炮、神佛座前伏身下拜并禱告祈福,也有抽簽問前程的。由于祭拜對象不同,祭祀儀式也會存在具體差別。如祭祀正統的神佛是不用供犧牲、不用奠酒的,而對民間土神進行祭祀時供品更加生活化。公祭是某些地方共同祭祀圈的信眾為了滿足公眾的福利訴求而舉行的祭祀活動,如為了滿足求雨抗旱愿望而進行的“求雨祭”,為了實現豐收平安而進行的“社祭”,為了感謝神恩而進行的“報年祭”等。除應時之需的祭祀外,公祭的時間一般保持相對固定。由于涉及的范圍廣、參加者眾,公祭在祭祀儀式上表現得特別繁瑣和隆重。

5.普度祭

普度祭是有別于以上諸種祭的一種祭祀,其祭祀地點不在屋內,而是在家門外、溪邊,即俗稱的“厝外”。普度祭的祭祀對象不是神或佛,而是各類孤魂野鬼,即俗稱的“好兄弟”“普度公”。普度祭的起源與中元節和盂蘭盆會有關。相傳農歷七月為“鬼月”,七月初一“開獄門”,地獄中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討食;七月二十九(三十)“關獄門”,孤魂野鬼吃飽喝足后被再次關入地獄。普度祭的主旨是以菜肴酒食款待、安撫、討好各路“好兄弟”,希望他們安分守己,保佑當地百姓平安。普度祭一般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至七月三十結束,各鋪、境、鄉村輪流做普度。普度祭的程序大致為七月初一“豎旗”,宣布普度開始,意在告訴孤魂野鬼們可以出來吃食;七月二十九(三十)“倒旗”,宣布普度結束,意在告訴孤魂野鬼們酒足飯飽后要回到陰間,不要在陽間擾民。普度日當天,一般是下午四五點鐘后,家家戶戶都在家門外擺供桌,陳設各類祭品,明燭燃香,燒紙錢祈請普度公保佑家人出入平安、諸事如意,而后再次點香燒紙錢,敬請“好兄弟”吃好吃飽,不要擾民害人。普度祭祀結束后,各家各戶開始準備宴席請客,賓客越多越好。在單個家庭舉行“私普”的同時,村社也會組織集體性“公普”?!肮铡迸c“私普”儀式類似,只是在祭祀結束后增加了“搶孤”和“演戲酬神”項目。除農歷七月的“正普”外,一般逢閏七月的年份,很多地方還要進行“重普”,有些濱海地區每三年還要舉行一次“水普”。閩南的詔安、同安、南安等地在中元節夜里還要放水燈,普度落水鬼,祭“流水孤”。

二、閩南民間祭祀的主要特征

祭祀是人類溝通自我與外在超自然力量的媒介,是人迫于生存壓力而對超自然力量的假借與妥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閩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歷史際遇孕育和發展出了極具地方色彩的民間祭祀文化。

1.祭祀對象的多元性

閩南社會具有多元宗教傳統,歷史上不僅有占主流地位的儒、佛、道等宗教,還有外來宗教如摩尼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期蘭教,加上更具基礎性的閩越族鬼神崇拜,使閩南文化發展出龐大而蕪雜的信仰體系?!霸谝话阈磐降挠^念中,多一個神靈,就多一層保護,神靈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的庇護。因此,各種神靈被大量地創造出來,幾乎達到泛濫成災的地步?!盵1]上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如來佛、觀音菩薩,下至閻羅王、地藏王、酆都大帝,中括媽祖、保生大帝、開漳圣王、清水祖師、青山王,乃至風雨雷電、日月星辰、草木動植,都可以是閩南民眾的崇拜對象。祭天地日月,祭文臣武將,祭先祖先賢,祭仙公禪師,祭醫祭巫,祭穆罕默德、摩尼光佛、濕婆……閩南信眾無所不祭,無所不拜。閩南民眾崇拜的偶像廣泛,祭祀的對象多元,但多數信眾的信仰并不堅定,只要是神,只要有“靈驗”,他們都不加分別地加以崇拜。所以,閩南民眾并不特別是哪種宗教的信徒,他們只是祭祀那些“靈驗”的神,祭祀那些閩南民眾稱謂的“佛”。

2.祭祀禮儀的地域性

閩南社會繼承了閩越族鬼神崇拜傳統,民眾除了信奉正統宗教的神靈外,還崇拜大量的地方性土神。表現在祭祀方面,民間祭祀禮儀既具有中原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閩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民間祭祀禮儀的地域性突出表現在不同的鋪、境或地區祭祀不同的主神或地方保護神。如開漳圣王、三平祖師主要是漳州地區民眾廣泛祭祀的神靈,而清水祖師主要是泉州地區永春、安溪、德化民眾的祭祀對象,廣澤尊王主要為南安民眾所祭祀崇拜,青山王是惠安地區民眾祭祀的主要神靈,海神媽祖的祭拜則主要流行于閩南濱海地區從事海洋事業相關的民眾中間,而以各“境主公”為對象的地方保護神的祭祀則普遍存在于閩南地區的各大小鋪、境之間,這些地方性土神都發展出了完備的地域性祭祀禮儀。與傳統的正統宗教祭祀相比,除了要擺供品、燃紙焚香、跪拜磕頭之外,閩南民眾對土神的祭祀方式繁多,發展了“捐佛”“乞火”“巡境”“割香”“犒將”“娛神”等花樣百出的“迎神賽會”儀式,這些都成為當下閩南社會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祭祀活動的家族性

閩南民眾多聚族而居,小的家族并室共厝,大的家族接村連社,由家庭而房族,由房族而家族,自然聚落為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基礎。家族在閩南地區的民間祭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家族的歷代祖先是民間祭祀的首要對象。閩南雖然地處偏遠,但深受儒家孝親觀念影響,民眾具有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祖先祭祀不僅有不同形式和規格的年節祭祀,還有不定時的按需祭祀,婚娶添丁、蓋房上學或家人遇不測,都要敬祀祖宗之靈,請求賜福?!吧踔吝B春秋收成也要祭祀,六月獻荔枝,七月獻瓜,谷熟獻新米飯,冬至獻圓(湯圓)?!盵2]祖先祭祀的名目繁多,是閩南民間祭祀的重頭戲。其次,家族是祭祀禮儀的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家族是閩南社會最基礎的社會自組織系統,是各種各類祭祀的重要組織者與參與者,是民間祭祀的基本單元。即使是大型的“境主公”祭祀和“迎神賽會”活動,也都由家族或家族之間的聯合組織主持操辦。最后,家人和族人的幸福是所有祭祀的目的。所有民間祭祀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性指向,如感恩祖先、緬懷親人的家祭、祠祭、墓祭,心存敬畏和慈悲的普度祭,為祈風求雨保豐收佑平安的各類廟祭……不同的祭祀活動承載的愿望和需求雖然有差別,但在追求所有家人和家族的平安幸福生活方面并沒有什么不同。

4.祭祀目的的實利性

閩南社會的民間祭祀行為有很強的實利性,信眾祭祀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祈福禳災?!凹漓牖顒訌谋举|上說,就是古人把人與人之間的求索酬報關系,推廣到人與神之間而產生的活動。所以祭祀的具體表現就是用禮物向神靈祈禱(求福曰祈,除災叫禱)或致敬。祈禱是目的,獻禮是代價,致敬是手段?!盵3]閩南信眾把這種求索酬報關系發揮得淋漓盡致,祭祀不惟不莊重,祭品不惟不豐盛,跪拜不惟不虔敬,娛神不惟不周備,但這都無關真正的信仰,關涉的只是“有應必求”“有求必應”“有應必酬”的靈驗。所以,閩南社會的信眾并不特別關注祭祀的是哪路神靈,只是在有需求的時候才去“臨時抱抱佛腳”。對于他們來說,祭祀神靈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事,只用上些供品、燃些香紙、磕幾個響頭,便可獲得神靈的庇佑。即使一時間神靈沒能顯靈,個人亦無多大損失。多一次祭拜便多一份保障,多祭一位神靈便多添一層庇佑。閩南信眾祭祀的目的很直接,無非是逢兇化吉、全家平安、早生貴子、人丁興旺、五谷豐登、風調雨順、財運亨通、國泰民安。誠然,在祭祀近祖的時候也有緬懷親人的深厚情感表達,但整個民間祭祀活動的功利性訴求很強烈。

三、閩南民間祭祀的歷史意義

閩南地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處于中華文明的邊緣地帶,是屬于“蠻夷”的化外之地,但自永嘉“衣冠南渡”以來,廣大南方包括閩南地區被持續不斷地開發,南渡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和本土的閩越文化互融共生,加之域外文化的傳入,使閩南社會發展出多元信仰崇拜的傳統。隨著多元信仰崇拜的產生,閩南民眾繼承和發展了繁瑣的民間祭祀文化。作為儀式化的信仰表達方式,它在閩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民間祭祀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發展的“手段性的現實”。借助神秘的祭祀儀式,人類實現了對自我的超越,獲得了精神和心理上的滿足。在閩南地區的早期開發中,泛神論的鬼神崇拜在強大的自然力量與落后的先民之間達成一種現實性和諧,緩解了先民面對自然的畏懼與不安;基于血親關系的祖先崇拜滿足了人類的自我身份認同和社會協作的需要,鞏固了家庭、家族之間的內在聯系,增強了抵御自然與社會威脅的能力。閩南民眾通過繁瑣而蕪雜的祭祀儀式來表達他們的現實訴求,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價值認同,“每個群體成員都能夠感受到,他們有著共同的理念,他們可以借助這個信念團結起來?!盵4]在閩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以祭祀方式表達的民間信仰不僅促使相對分散的民眾個體結合成有序的家族整體,眾多的家族整體被進一步發展成地域和文化共同體,而且民間祭祀所傳達的倫理精神——慎終追遠、崇德報本、神道設教等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傳統的倫理秩序。由民間祭祀“酬神”“娛神”儀式發展而來的民俗文化,如南音、南戲、南管和北管、火鼎公婆、拍胸舞、唆啰嗹、車鼓陣、宋江陣……極大地豐富與發展了閩南文化,極具閩南地方特色。

民間祭祀作為民間信仰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是閩南民眾以泛神論思想為核心的各種鬼神崇拜觀念的具體實踐,在閩南地區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民間信仰盡管滿足了閩南傳統社會的精神需求,在身份認同、族群維系、社會秩序、文化傳承和生態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在本質上仍然屬于有神論,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借助各類祭祀儀式,閩南民眾固然可以從中獲得心理安慰和精神幸福,但這種安慰和幸福并不真切,無助于改善現實的苦難和命運的多舛。恩格斯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盵5]民間祭祀所祭拜的神靈在現實生活中大多可以找到原型,有的甚至就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這些原型后來之所以被發展成各類神明,供人頂禮膜拜,有著深刻的認知和社會根源。早期閩南地區開發過程中,人們面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傳統社會中的各種現實壓迫以及由此帶來的人生和家庭的不確定性。在強大的自然和社會力量面前,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認知嚴重不足的閩南民眾很容易把這些異已力量進行神化,企圖通過祭拜的方式建構自身與超人力量之間的聯系,從而獲得安身立命的可能性。因此,閩南民間祭祀不可避免地帶有相當的迷信色彩,并附著宗族倫理和地方主義狹隘性。

閩南民間祭祀文化是閩南民眾的一種文化符號,是古老的閩南地區民間信仰的遺存,其根深蒂固、影響深遠,構成了整個閩南文化最厚重的基礎。當今時代,人們能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這些古老的遺存,從“迷信沉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到“東亞文化之都”,以“民間祭祀”為重要表達方式的民間信仰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在傳承與保護閩南文化的當下,我們既要認識到以民間祭祀為載體的眾多民俗文化的現代價值,也要認識到這些文化包含的迷信色彩及時代局限性,應采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的態度,積極發掘閩南文化的優良因子,努力限制其消極作用。如此,閩南文化才能既古老又現代,既多元又和諧。

猜你喜歡
閩南地區神靈閩南
閩南文化傳承
近50年閩南地區冬季氣溫異常的氣候變化及特征
“神靈溝通”的秘語——科爾沁蒙古博神歌藝術
吳松柏的閩南威士忌小鎮
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勞動教育路徑探索——以“閩南地區中學生營養健康教育”活動為例
閩南,閩南
閩南地區歌仔戲劇團運營機制研究
神靈也是要喝酒的
閩南拍胸舞迎來臺灣小弟子
神靈迷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