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人的鄉愁天橋兒歸來

2019-03-25 05:35陸楊
時尚北京 2019年3期
關鍵詞:之橋天壇天子

陸楊

博物館簡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2018年的這一天,西城區市民廣場地下一層,以老北京民俗文化為特色的天橋地區有了自己的博物館——天橋印象博物館。博物館以天橋兒歷史為軸,分“序廳、天子之橋、文化之橋、百姓之橋、復興之橋”五部分。通過圖片、模型、實物等形式,全面展示天橋地區的歷史沿革、景觀風貌及悠久歷史文脈。

展陳再現了清帝走過“天橋”的祭天儀仗盛景,還有老北京五行八作的市井風貌。通過現代化的AR技術可以看到駝隊悠然走過天橋集市,耍中幡表演則通過VR技術重現。一臺老式留聲機播放著大鼓、相聲、評書、京劇等天橋兒常見的曲藝形式,打力、拔燈兒等消失百年的游戲也再現博物館內,老字號的牌匾和老式的胡同銘牌靜靜地排滿了兩面墻,透出曾經的紅火喧囂。老藝人曾用過的“瞎掰”、“牛骨數來寶”、“秤桿”等家伙什兒都有了包漿,熠熠泛光,訴說的卻是討生活的不易。所有展品和細節都力圖為觀眾還原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天橋兒。

天子之橋的尊卑興衰

城南的天橋兒,算是北京最著名的稱“橋”不見橋的地方。實際上天橋兒原來確有一座橋,還是惟有天子儀仗才可穿行的天子之橋,其位置在京城中軸線的珠市口以南、永定門以北。

進入序廳,皇帝祭天時走過的天橋被搬進博物館,踏上石橋,迎面大屏幕里是永定門和古代天子前往天壇及先農壇祭祀的御路,讓人仿佛置身于歷史長河之中。

元朝的天橋地區是元大都的南郊,古時這里是一片水洼和沼澤,后來逐漸沖積成一條由西向東的河流,河上建有一座木橋,當時不過是一座普通的小橋。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準備遷都北京,在修建北京城的同時,在南郊興建了天壇和先農壇,這使得從正陽門向南有一條筆直大道穿過東西并列的天壇和先農壇之間,這條大道成為南北交通要道。為方便皇帝到天壇、先農壇祭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原有的小橋處修建了一座跨河石橋,同時在兩側還修建了木橋。為了體現出皇家的氣派,明朝在橋北的兩邊,各建了一座六角亭,亭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自此天橋成了皇家禁地。日常的天橋兩端有木柵欄封閉,百姓則從天橋兩側的木橋通過。久而久之,天子專享的“天子之橋”被民間稱為天橋,天橋也成為宮廷之外,不多見的御道。水道被石橋分為左右兩部分,當時叫做天橋東、西溝。老北京民間傳說:正陽門是龍頭,天橋是龍鼻子,龍鼻子下左右的溝岔是龍須,就是老舍的筆下那條著名的龍須溝。

梁欣立著《北京古橋》載:“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皇帝赴天壇祭天,將路鋪砌成一條條石御路,路鋪好后,石橋定名天橋,意為天子專用橋?!敝链?,此橋正式賜名“天橋”。清乾隆年間,天橋改為單孔拱形漢白玉石橋。天橋橋身很高,橋下有孔可行大船,橋面用花崗巖鋪成,兩邊有漢白玉欄桿。同時,在天橋東西兩側各立一塊石碑,東側刻有《正陽橋疏渠記》,西側刻有《帝都篇》和《皇都篇》。明清時,帝王常去南海子圍獵,天橋也是必經之路。

二十世紀初,河道干枯,天橋發生了幾次改變,直至蹤跡全無。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為修正陽門至永定門的馬路,天橋被改建成矮矮的石橋。1910年溥儀到天壇舉行了最后一次祭天儀式后,天子橋徹底變成了平民可以過的普通橋。1929年,國民政府為了有軌電車在全城的通行,將橋身修平,但兩旁仍留有石欄桿。1934年,為了拓寬馬路,石欄桿也被全部拆除。從此,橋址不復存在,只留下了天橋兒的地名。

文化之橋的人文底蘊

清末民初,天橋兒曾經是碧水溝河,兩岸楊柳依依。當時的景色可以和什剎海相媲美,是文人墨客流連的佳處。他們到天橋兒游覽、聚會、飲酒賦詩,增添了天橋兒的人文底蘊。

在“文化之橋”部分,記錄了李大釗、齊白石、張恨水、邵飄萍、老舍、侯寶林等人在天橋兒留下的故事。眾多的文化名人、藝壇翹楚、革命志士都曾在此留下足跡,或奔波耕耘,或慷慨赴難,共同譜寫了天橋兒文化華章。

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住法源寺時,常逛天橋兒。他還和民俗學家張次溪一道來天橋兒喝茶,聽大鼓書。印度著名文學家泰戈爾,曾于1924年來華,在徐志摩等人陪同下游覽過天橋兒等處,并寫詩贊美北京風光。近代有兩位文人與天橋兒的淵源就更深了。

張恨水是一位多產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啼笑因緣》,通過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樹與天橋兒賣唱姑娘沈鳳喜的戀愛悲劇,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黑暗的一個社會側面。小說從主人公樊家樹乘車到天橋兒游玩寫起,寫了先農壇、水心亭,天橋兒的雜耍說唱、各種小吃等等。讀過《啼笑因緣》的人,都會對二十年代的天橋兒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的作品語言通俗、精煉,被譽為語言大師,天橋給了他許多創作素材和靈感。老舍喜歡乘“叮當兒車”到天橋兒看戲,喜歡小攤上各種小吃,喜歡坐在長板凳上看“拉洋片”,甚至喜歡進農民住宿的小客店,躺在大通鋪上跟底層老百姓聊天。1950年,他以天橋旁邊一條臭水溝為背景創作了話劇《龍須溝》。晚年,他曾有意寫一部以天橋兒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可惜未能如愿。老舍生前最愛上天橋兒“萬盛軒”聽新鳳霞唱戲。

最能反映天橋兒民俗文化的還屬近代著名詩人易順鼎的詩句。易順鼎晚年在京當官,后倦于官場便沉迷歡樂場。民國年間他去天橋兒聽大鼓書,遇見鼓書藝人馮鳳喜,為之傾倒,寫下《天橋曲》,曲曰:“垂柳腰肢全似女,斜陽顏色好于花。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今德云社劇場舞臺楹聯即有此句。

百姓之橋的百態人生

在清乾隆《北京全圖》上,已見到天橋兒的地名?!疤鞓蚰媳?,地最宏敞,賈人趁墟,每日云集”的描述,表明那時的天橋兒已是商賈林立的繁華之地。在民國初年,真正形成為繁榮的平民市場。

步入“百姓之橋”區域,實物和老照片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八旗子弟的鳥籠、關學曾的老唱片、民國時期的老卦筒、清末年間的戲法碗、百余年前的評書水牌……櫥窗內各種藝人表演模型和演出道具,令人眼花繚亂。清末以來,天子御路旁一個普羅大眾熟知和喜愛的市井樂園在潛滋暗長,曲藝百戲在此紛紛上演,江湖藝人在此代代傳承,店鋪商販在此開張迎客,平民百姓在此消遣尋樂,勾勒出北京民俗文化又一個生動的側面。

一幅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天橋兒地圖詳細記載了各大店鋪的位置,20畝的地界上竟然有773戶商鋪和攤位。出人意料的是老天橋兒不僅多戲園子、雜耍場,更多的竟然是“鑲牙館”。1934年,天橋兒的鑲牙館有24處,多過了估衣鋪、古玩商、鞋店和鐵匠鋪。

真正讓天橋兒蜚聲海內外的是清末民國以八大怪為代表的民間藝人,在天橋兒撂地表演百樣雜耍,最終成為北京市井文化的一個標簽。所謂“撂地”就是在地上畫個白圈兒,作為演出場子,行話“畫鍋”。畫了鍋,有了場子,藝人就有碗飯吃了。天橋市場的雜耍表演是一大特色,不但項目繁多,而且技藝高超。1912年,廠甸廟會移到天橋兒的香廠一帶,與天橋市場連成一片,春節時更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氨本┛梢詻]有三大殿,但是不能沒有天橋兒?!边@是老北京人說起天橋兒的一句老話。

復興之橋的新京味兒歸來

“復興之橋”是展陳的最后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后,天橋兒一掃舊貌,氣象日新,現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F在,這里不僅有一個廣場,北有德云社,西有大劇院,南有博物館,而且也是天橋兒新京味兒文化的縮影。

2013年底,作為北京南中軸線上地標性建筑,天橋按原樣復建,從而結束了“有名無橋”的歷史。復建的天橋只作為景觀,不允許通過,而且也不在原址,為了不影響交通,往南挪了40米左右,位于天橋南大街與天壇路交會處南側的綠化帶上,即實際中軸線處。復建的天橋兩側石碑是仿制的,乾隆帝御筆的《帝都篇》和《皇都篇》原石碑,現立于首都博物館東北角,《正陽橋疏渠記》石碑現矗立在紅廟街78號院居民區里,已用鐵柵欄保護起來。

天橋兒不僅有了橋,還恢復了廟會。2018年,廠甸廟會同步在天橋藝術中心、天橋市民廣場設置了分會場。用傳統的老天橋兒撂地表演、老字號小吃迎接新春的到來,天橋印象博物館成為廟會的一部分,新年工坊、手工制作等非遺傳承項目,游客都可以參與其中,感受天橋兒曾經的精彩歲月。

猜你喜歡
之橋天壇天子
茅以升:立強國之志,建強國之橋
天空之橋
“立天子以為天下”——周代“立君為民”學說的現代性觀照
從儒家思想“禮”的角度看曹操奉迎天子及其政治影響
無字碑隨想
歐洲之橋
《仙境之橋》
北京天壇的建筑格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