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三農”路 “鄉村振興”再出發

2019-03-25 08:13崔波
北方經濟 2019年2期
關鍵詞:黨的政策三農改革開放

崔波

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產量穩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明顯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仡?0年來我國農村發展的歷史性變化,總結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應對“三農”問題的政策措施、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對于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再出發再奮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 “三農”問題? 黨的政策

一、40年來黨的“三農”工作的歷史性成就

1978年,黨中央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勢推向全國,領導人民譜寫了改革發展的壯麗史詩。40年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對“三農”問題持續探索與努力??v觀40年的歷史進程,我國農村改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1992年2月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這是農村改革的起步時期。改革探索從農村開始,重點是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發展鄉鎮企業和建設小城鎮等。這一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就如何搞活農村經濟、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農業產業化等問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三農”工作在克服重重困難中穩步發展。第二階段,從“南方談話”到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是農村改革的全面推進時期?!澳戏秸勗挕毕破鹆说诙喫枷虢夥诺臒岢?,標志著對改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實踐中,通過立法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完善農產品和要素市場,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任務。第三階段,從黨的十八大至今,是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時期。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統籌推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明確了重點、指明了方向,開拓了“三農”工作的新境界。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社會領域變革取得歷史性進展。

(一)農業生產快速發展,主要農產品供求呈現新格局

黨中央、國務院注重改變農村傳統經濟格局、改善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生產質量,為農業生產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實現農業增長方式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增長的轉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農業生產持續穩步增長。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糧油棉果蔬等農產品全面穩定增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建立;主要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和優質化水平明顯提高。2017年,糧食生產登上1.2萬億斤臺階。

(二)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觀,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據統計,全國農機總動力由1978年的11750萬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112728萬千瓦,增長近10倍。農作物機收、機播面積逐年增加,小麥、稻谷、大豆等大宗農作物機械作業面積大幅提高。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加強。到2017年末,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5873千公頃,比1978年增長了45%。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發展加快,2017年,全國蔬菜種植面積22000千公頃,茶園面積2800千公頃,果園面積12820公頃,生態農業等高科技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蔬菜、水果等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三)農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續改善

1978-2017年,農民人均收入由134元提高到1.2萬元,扣除物價因素,平均每年增長7.1%。收入的不斷增長為農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堅實基礎,1978-2017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農村居民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農村基礎建設不斷加強,農村交通、電力和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目前,全國通公路、通電話、通電和能接收電視信號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達到95%以上,85%以上的鄉鎮有郵電所。農村社會事業邁出新步伐,文化教育、環境衛生和醫療機構得到大幅改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大力改造新建鄉鎮衛生院,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改革開放后,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和就業呈現新格局。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農村非農產業就業人員占農村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從1978年的7%提高到2017年的29.2%,尤其是鄉鎮工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我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7年的58.5%。農村勞動力流動呈現新格局,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加工制造、建筑業、采掘業及環衛、家政、餐飲等服務業中已占從業人員半數以上,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初步形成了全國范圍內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二、40年來黨的“三農”工作的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巨變,成為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重要基礎。這是黨中央深切關注“三農”發展、把農民利益放在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的結果。40年來,我們黨為解決“三農”問題進行了長期的、艱辛的探索和實踐,農村發展的波瀾壯闊、輝煌歷程,既是執政資源的積累過程,也是執政基礎的鑄造過程??偨Y起來,主要有如下基本經驗。

一是必須不斷解放思想。改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社會實踐,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只有不斷解放思想,破除思想障礙,才能推進理論創新、確立改革方向、不斷深化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取得的巨大成就,也都得益于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推進農村工作理論創新,特別是擺脫了許多傳統思想觀念桎梏,明確提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思想和進行農村體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相關理論政策經歷了逐步深化和推進的過程,即從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實現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完善農產品和要素市場體系建設,再到改革農產品貿易的市場準入和進出口政策,大幅度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我們黨勇于用世界眼光和時代發展要求審視社會領域現狀,打破觀念禁錮,清除思想障礙,迎來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個又一個春天。

二是始終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我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鄧小平就農業的重要性這樣講:“不管天下發生了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都好辦了”,“中國有80%的人口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80%穩定不穩定”。改革開放之后,針對農業基礎薄弱的嚴峻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并決定發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討論和試行。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農業的基礎地位和在經濟戰略中的首要地位一貫的堅持下來。從1982年到2017年,接連出臺的指導“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反復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懊褚允碁樘臁?,只有堅持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思想,重視和發展農業,才能促進國民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三是既要加強頂層設計,又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二者統一于能動的實踐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的根本動力,要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強國富民作為改革的根本任務。從提出農業現代化至今,廣大農民和農村工作者在認識、實踐和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中,努力探索、大膽創新,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道路。80年代,改革從農村起步,1983年我國實行政社分開、撤社建鄉,農村微觀經濟組織基礎發生本質性改變;進入九十年代以后,鄉鎮企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經濟實力較強的大中城市的郊區發展,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大調整,農村經濟大發展;新世紀之初,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出現,形成農民工轉移就業,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黨的十六大,明確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農村改革實踐一直是上下聯動的發展過程。

四是必須牢牢把握改革的領導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是改革啟動的前提,也是保證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農村改革是一項紛繁復雜、艱巨繁重的歷史任務,要順利推進這一重大任務,必須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近年來,實行的村級“第一書記”選派任用制度,就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好做法?!暗谝粫洝背鋵嵙它h的基層力量,構建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有效解決了農村在資金、項目、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瓶頸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均衡健康發展。同時,培養了一大批年輕干部,營造了砥礪品質、鍛煉作風、增長才干的良好氛圍。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第一,狠抓責任落實。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工業和農業一起抓、城市和農村一起抓,切實把農業和農村優先發展體現到各個方面。健全黨委全面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發揮好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強化統籌協調和工作指導,強化資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加強“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工作隊伍。

第二,科學規劃引領。規劃的本質是立足于特定領域的實際,調整布局結構,合力配置資源,實現科學發展。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要通盤考慮城鄉發展,首先安排縣域城鎮建設,為農民就近轉移創造條件。土地利用、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結構布局,要根據發展現狀、變遷趨勢和現實需要,分類有序推進。要對接好農民的意愿,有利于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村特別是村莊的規劃,要體現獨特的地域和村落特色,有濃厚的鄉愁村韻。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公共服務,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

第三,不斷深化改革。新時期增進農業農村動能,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著力城鄉關系重塑,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入推進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適應市場化、國際化形勢,加大改革落實力度和改革創新力度,特別是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要勇于突破、積極探索創新、尊重基層創造,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發揮其對推動鄉村振興的示范作用。

第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農村社會的治理水平影響著國家治理的高度。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設置鄉鎮政府機構。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更好地為廣大人民服務。在黨委政府指導下,對村民委員會組織的法律地位、法律性質以及自治領域等進行規范,在維護村委會合法性的基礎上,確保村民委員會能夠真正為老百姓辦事。建立健全人才吸引機制,通過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留住更多的年輕人才,鼓勵和支持農村精英積極參與到村莊事務管理中,推動他們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同時,培育新時代的農民,做好回鄉創業新型農民配套培育工作,通過定期和不定期培訓農村勞動力,推廣科學種田、新型養殖技術,促進農村產業健康發展。

第五,切實轉變作風。鄉村振興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一個發展的、漸進的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和韌勁,更要真抓實干、砥礪奮進。廣大干部特別是從事“三農”工作的干部,要把需要與可能、普遍與特殊、當前與長遠結合起來,切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以作風的提振推動鄉村振興。從解決思想感情問題入手,樹立對農村的扎根意識、耕耘意識,培養對農民的敬重之情、體恤之情,真正深入群眾、依靠群眾、關愛群眾、服務群眾,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增長本領、錘煉作風,譜寫好新時代“三農”發展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韓長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C].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2017.

[2] 張紅宇.美麗鄉村建設要留住鄉情鄉愁[J].人民論壇,2016,(34).

[3] 陳錫文.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J].領導科學論壇,2017,(6).

[4] 韓俊.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J].求是,2018,(5).

[5]王璐,張東生.我國鄉村治理構建模式的反思與重構[J].農村經濟,2018,(3).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員會西部開發處)

責任編輯:康偉

猜你喜歡
黨的政策三農改革開放
數說2021“三農”新變化
商務部:多措并舉惠“三農”
2020年“三農”十大新聞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40年,時光軸下的“三農”演進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從社會主要矛盾提法轉變看黨的政策的延續性
關于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關系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