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民勤小曲戲

2019-03-28 11:21王暉霞
戲劇之家 2019年6期
關鍵詞:民勤傳承發展

王暉霞

【摘 要】民勤縣(古稱鎮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要塞,南來的馬幫,北上的駝隊,釀造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民勤小曲戲是民勤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代表,主要是以民勤方言為主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民勤小曲戲更是河西走廊上一顆匯聚了東、西、南、北文化的耀眼明珠,這種接地氣的戲曲文化經典應該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民勤;小曲戲;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025-01

民勤縣地處石羊河下游,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的家鄉。千百年以前水草豐美的自然條件和美如江南的地理環境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商客在此移民屯田,部隊在此安家戌邊,各地生活習俗和民族方言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民勤聲腔、民勤曲調、民勤方言和最接地氣的戲曲文化經典——民勤小曲戲。

一、民勤小曲戲的屬性

民勤小曲是流行于民勤當地特有的地方小戲,它來自于民間,源于生活,經歷了悠久的歷史演變,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劇目內容,富有特質的音樂特點。它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不定于一尊,具有鮮明的地方屬性和民族屬性。它情節感人,愛憎分明,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性,給人以溫暖和力量,讓人得到美的熏陶,心靈的洗禮,精神的慰籍。它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的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民勤小曲戲的淵源

民勤小曲戲早在明初設衛立縣之初就逐漸形成。角色最初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俗稱“三小戲”,由于封建禮教和女人小腳的影響,生、旦均屬男扮。道白多用民勤方言,詼諧通俗,親切感人,曲調豐富,優美動聽。生角唱時蹦跳不止,旦角唱時搖擺不定,扇子,手帕是表演道具。丑角多持雞毛扇子,隨心所欲,做戲沒有固定模式。演唱不用搭臺,農閑時間,逢年過節,走家串戶,隨處可唱,故人又稱“地蹦子”。到明代中葉,藝人們組成小曲班社,如“和盛社”“泰和社”等。小曲戲進入廟堂成為祭神娛人的主要活動形式,迄明末清初小曲戲被搬上樂樓,戲臺。各地建立起了多個以地方命名的“小唱會”,小曲戲隨社火隊在地攤“拉小場”演出的同時,主要以趕廟會唱會戲為主。當時稱小曲藝人為唱家、拉家、彈家。小曲戲尚能和秦腔同臺混合演出,故稱小曲戲為小戲,秦腔戲為大戲。建國后,民勤小曲在音樂、表演、唱腔等方面經過挖掘、整理、改進正式搬上舞臺演出,曾多次赴省、市、縣參加會演。

三、民勤小曲戲的特征

民勤小曲戲其原始特點是邊唱邊舞,以唱為主,“一唱到底”的戲占有很大比例,除唱以外不講究“唱、做、念、打”,沒有程式性的表演要求,動作視劇情編排,武打戲也是比劃說明而已,動作更多接近生活原型。服裝多因陋就簡以生活服裝代用,化妝簡單,無固定譜式,略施粉脂,善、丑分明。樂隊不求大小,文場以三弦、板胡為主,武場以板鼓、梆子為主,外加鍋碗瓢盆均可。場地隨處可演,這為百姓的農忙務農,農閑演戲提供了方便,為小曲戲的娛樂寓民拓寬了空間。

四、民勤小曲戲的音樂風格

民勤小曲戲音樂,是在民勤民歌與內蒙古河套地區民歌基礎上,吸收晉、陜、江、浙等地移民帶來的勞動號子、民間小調而形成,屬于曲牌連綴體制。陜西眉戶劇傳入民勤后,因其音樂風格與小曲戲唱腔曲式相近,眉戶音樂很快被收入民勤小曲戲中,形成眉戶小曲很難分辨的格局,人們把原來的小曲音樂叫“老調”,把眉戶音樂稱“新調”。

民勤小曲戲唱腔由調、腔和小調三部分組成。調有甜、苦音之分,腔有軟、硬,曲有快、慢。小調也叫雜曲,以民歌為主。調分二曲調、四曲調、正四調、四平調、六曲調、楊調、迷調、塌塌調八種;腔念三腔、四腔、五腔、正腔、緊腔、拉拉腔、行腔、花腔、番腔、快腔、慢腔、襯腔十二種。這些腔調視劇情,演唱定腔定調。小曲戲間奏音樂多沿用秦腔、眉戶劇曲牌。民勤小曲戲的演唱一般都用真聲,個別如楊調,花腔則采用真假結合的演唱方法,有些曲子在唱腔的結尾和中間采用幫腔接聲的方式處理,演唱氣氛異常激烈。

原始小曲戲的伴奏樂器比較單一,伴隨戲劇事業的發展,樂隊高、中、低三個聲部的樂器逐步充實起來,增加了揚琴、低音胡琴、嗩吶、大鑼、小鑼、鐃鈸、堂鼓,努力傾向于秦腔、眉戶演奏模式靠近,提高了整體效果,總體仍然保持著曲子戲以唱為主的原始特點。

五、民勤小曲戲的傳承與發展

據載,自清中葉起,民勤小曲就流傳至內蒙,新疆等地,被戲曲專家譽為“兼具北風南韻,流傳西北五省”的曲牌體地方小劇種,代表了傳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十世紀末,由于秦腔、眉戶、樣板戲及流行音樂的盛行,電影電視的普及,小曲戲漸漸退出舞臺,失去了往日紅紅火火的光彩,甚至走到了瀕危的地步。保護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縣文化局、文化館做了大量的采訪、收集、挖掘、整理、出版等工作。小曲劇目已知名的有百余種,記錄到的有五十多種,經過整理的有二十多種,并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批準。每年必不可少的小曲匯演提供了展示才藝,相互學戲的平臺,各鄉鎮小曲新秀涌現,城鄉文化大舞臺到處有小曲戲的聲韻,相信民勤小曲戲的明天更精彩。

參考文獻:

[1]李玉壽.民勤小曲戲[M].黃鐘音藝出版社,2000.

[2]李成秀.民勤小曲戲的調查研究[J].北方音樂,2013(3).

猜你喜歡
民勤傳承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楊曉東 攝影作品《民勤壓沙組照》
“醉”美民勤風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民勤綠洲農田休閑期土壤水分調控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