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舞蹈”現象的警醒

2019-03-28 11:21王琸
戲劇之家 2019年6期
關鍵詞:舞蹈創作舞蹈教育

王琸

【摘 要】本文從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一書中提出的“P空間”(積極空間)和“N空間”(消極空間)的概念出發,分析近年來中國舞蹈在創作、表演、教育、傳承等方面逐漸浮現出的問題。主要分為創作之浮、教育之索和傳承之變三個部分,在提出問題的同時,舉例闡釋筆者本人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設想。

【關鍵詞】舞蹈創作;舞蹈教育;傳統舞蹈;原生態舞蹈

中圖分類號:J720.9?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119-02

200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江東研究員的文章《“P舞蹈”方式——中國舞蹈六十年的選擇與踐行》總結歸納了建國六十年來中國舞蹈的發展狀況。文章從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一書中提出的“P空間”(積極空間)和“N空間”(消極空間)的概念出發,指出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舞蹈發展的總體態勢和主流風貌是欣欣向榮的。

迄今為止,這篇文章發表已有將近10年的時間,期間,我國的舞蹈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不可否認的是,其總體趨勢是蒸蒸日上的,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發掘編導人才、舞界人士就保護傳統舞蹈采取各種措施,但由于社會、經濟、舞蹈學科自身的發展歷程等各方面原因,近十年來中國舞蹈的創作、表演、教育、傳承等各方面問題都逐漸浮現,也即本文著重談論的“N舞蹈”現象。筆者認為,只有清晰地認識到這些問題,才能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一、創作之浮

近年來,習總書記對于文藝工作的重視為各門類藝術的推陳出新提供了更加振奮的思想動力和堅實的經濟基礎。舞蹈界一方面為有潛力的青年編導人才給予扶持并創造更多相互交流、學習、切磋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為成熟編導們的創作提供資金上的大力支持。前者如由中國文聯、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于2013年開始籌備的“培青計劃”;后者如成立于2013年12月30日,由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公益性基金。在這樣的大力支持下,舞蹈界涌現出了不可勝數的舞蹈作品,可謂一片繁榮景象。

但是,這種看似為P方式的舞蹈盛景,卻隱含著極大的問題。正如這一小節的標題之“浮”,就是指創作者們當中出現的浮躁之風,這是現今舞蹈創作中出現的一個極重要的問題。談及此,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的學者王國維曾提出過治學的三種境界,若以此為圭臬進行衡量的話,編導當中執著于追求藝術理想,達到“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一境界的越來越少,其中大多數或是為了生存而不得已去迎合某些觀眾的特殊趣味;或是秉持著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等投機取巧的想法。因此,近十年來,雖然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舞蹈創作領域涌現出了大量作品,更多的吸引大眾們走進劇場欣賞舞蹈這門藝術,但能夠被稱為經典并流傳于世的卻寥寥無幾。

這樣浮躁的態度就使得現在的舞蹈作品大都浮在面上,沒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即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于作品內涵意蘊追求的忽視,而只追求其形式上的精美華麗。這樣的作品往往被理論家們認為是最低層次的。孫偉科老師在《藝術美學導論》中提出藝術作品的三個層次,即:“言——意——象”。由第一層的“言”喚起的美感,往往是“悅耳悅目”的聲色享樂的感受。筆者所討論的正是近些年來,這一層次作品的大量出現不僅浪費了國家資源,還極有可能讓普通觀眾對舞蹈藝術產生誤解。由第二層的“意”喚起的美感,是“怡神悅性”的美感,這一類型的藝術作品,創作者可以通過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與內涵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由第三層的“象”喚起的美感,則往往可以使觀賞者的境界得到提升,這是由于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意境。這類作品往往是藝術發展歷程中每個時代的經典之作,也是編導們所應極力去追尋的一種境界。

二、教育之索

不得不說,自建國以來,我國的舞蹈事業取得了極大發展,自1951年3月在北京成立的以吳曉邦為班主任的“舞運班”(舞蹈運動干部訓練班)和以朝鮮舞蹈家崔承喜為班主任的“舞研班”(崔承喜舞蹈研究班)起,我國的舞蹈藝術教育開始起步。隨著1954年2月25日文化部舞蹈教員訓練班開班,到1954年9月6日北京舞蹈學校的正式成立,再到北京舞蹈學校兩屆舞蹈編導訓練班的開辦……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優秀的舞蹈人才。

雖然建國之初的舞蹈教育事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但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談及教育問題,就必然涉及到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和培養方向等方面,目前,我國舞蹈教育當中課程設置、教材選擇的趨同化以及培養方向的模糊化問題較為嚴重。

由于被譽為“舞蹈家搖籃”的北京舞蹈學院在國內的權威地位和絕對影響力,全國各大院校舞蹈教材的運用、舞蹈課程的設置大多都在向其看齊并極力模仿。但由于地方院校與北京舞蹈學院的招生標準、培養目標、師資力量等各方面的差異,就導致同樣的教材內容和訓練體系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是大相徑庭的。就民族舞蹈的教材來講,地方院校應努力發掘自己地域內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將其歸納、整理并稍加美化,以形成獨具一格的舞蹈教材并設立為該校的特色課程,既為我國民族舞蹈教材的收集整理做出了貢獻,又可以提高該校在全國舞蹈界的知名度和在某一領域內的權威性。作為民族院校的西北民族大學就充分利用其臨近敦煌莫高窟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的地緣優勢及其他民間文藝資源,挖掘并保護西北地區民族民間舞和敦煌舞蹈語匯,完善特色課程的教學質量,重視民族文化審美,編創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和敦煌舞作品。

此外,地方院校在培養方向上的不明確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就業情況。大部分地方院校都沒有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立與實際相切合的人才培養計劃,只是簡單地依照傳統的分科情況設立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教育等專業。就拿編導專業來說,學校在設置編導課程之時,首先應考慮學生在畢業后面向的主要人群,比如群眾舞蹈創作、幼兒舞蹈創作等,再考慮課程內容的設置,使得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更加迅速地融入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三、傳承之變

近年來,對于傳統舞蹈的保護已提上日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已于2006年10月25日由文化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北京舞蹈學院相繼推出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統樂舞集《沉香》系列,研究者們也努力通過錄像、采訪等方式將原生態舞蹈記錄并保存下來??梢哉f,對原生態舞蹈的保護工作正在逐步展開。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一方面,由于便利的交通加速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相互交流,繁瑣的傳統節日儀式逐漸簡化甚至被取消、人們自發組織舞蹈活動的積極性減弱、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原來以自娛為主的民間舞蹈逐漸被取締等各方面原因,原生態民間舞蹈所依托的地理環境、民俗節日、參與主體等都發生了變化,這一切使得原生態民間舞蹈瀕臨滅絕。

另一方面,舞蹈創作者們去民間采風,以此為素材進行創作,這本是對某種原生態民間舞蹈的發揚光大,但有時候由于編導對其進行了不恰當的加工改編則會導致其舞蹈形態與傳統的樣子相去甚遠。例如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甘肅省慶陽市的“荷花舞”,起初是我國北方地區社火活動中獨樹一幟的舞蹈形式,但現在已作為一個獨立的舞蹈節目出現在諸如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節開幕式等當地各種晚會及開幕式演出活動中,隨著其功能及演出場地的變化,舞蹈形態自然發生了改變。因此說,對于原生態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是近些年來舞蹈發展面臨的又一重要問題。

總之,我國舞蹈發展的總體趨勢是積極向上的,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此篇文章旨在分析欣欣向榮背后的“N舞蹈”現象,并以此來鞭策和警醒自己。

參考文獻:

[1]孫偉科.藝術美學導論[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國維.人間詞話[M].中華書局,2009.

[3]江東.江東舞蹈文集(華舞咀英)[A].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舞蹈創作舞蹈教育
大眾舞蹈與舞蹈創作的融合研究
淺析游戲性幼兒舞蹈教育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舞蹈普及教育之我見
淺議舞蹈中的想象力
舞蹈教育對少兒成長的作用與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