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在不幸的婚姻中,如何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2019-04-18 02:09游小挺
現代家庭·生活版 2019年4期
關鍵詞:婚姻爸爸家庭

游小挺

這些年,圍繞著小S的婚姻,人們從她的只言片語里紛紛猜測,她老公出軌了,她被家暴了,她為什么還不離婚?那些深夜里的素顏自拍視頻,那些帶著倦意和幽怨的碎碎念,讓人揪心。

小S的許老三在生日許愿時說:我希望,我們三姐妹永遠永遠永遠,都不要結婚。

這個許愿讓我們心疼小S和她的孩子,也不禁為眾多在不幸福的婚姻中掙扎的女性們發問:留在痛苦的婚姻中,真的會影響孩子嗎?孩子會患上恐婚癥嗎?有什么辦法可以避免這種傷害呢?

為了孩子停留在婚姻中是借口

隨著心理學的普及,大家都逐漸接受了這樣的觀點——每個人的親密關系模式和原生家庭息息相關。我們的童年經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傷害,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親密關系和模式。于是,問題來了,如果我們正處在一個不太幸福,甚至有點畸形的婚姻中,是不是對我們的孩子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也許會有人說,如果家庭不幸福,我們放棄、離開不就好了嗎?但生活永遠不是做選擇題那么簡單,我們可能處在一種矛盾的心態中,婚姻里有讓我們痛苦的東西,但也有吸引我們繼續的那一部分動力。

更多的人都會顧忌孩子:如果我們離婚了,孩子怎么辦?甚至直接對孩子說,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然而,把孩子視為維持婚姻的重要砝碼,可以說,這才是最傷害孩子的。

婚姻說到底是兩個人的事情,是兩個人如何維系關系,和孩子是沒有關系的。如果把孩子提出來,只是把他作為一個借口,來掩蓋自己無法離開關系的恐懼。

所以,第一點,如果我們真的無法離開一個不幸福的婚姻,請先承認這個現實:是我自己的恐懼和依賴暫時離不開這個婚姻,而不是為了孩子,不用把孩子作為一個替罪羊。

有了這個清晰的邊界感,才是我們真正保護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

因為就算生長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里,如果父母有清晰的邊界感,孩子仍然可以獲得自由成長的空間,仍然可以過上他自己想要的人生。

父母關系不好,如何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當我們真實面對親密關系不好而又暫時離不開婚姻的這個事實后,那么,可以用什么辦法來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總的來說,就是避免關系的三角化——夫妻之間的問題,不能利用第三個人,即孩子來介入和處理。

我們要盡量規避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踢皮球。

比如夫妻吵架冷戰,媽媽對孩子說:去,問下爸爸,中午吃什么?然后孩子奔去問爸爸,來回傳話。這是把孩子工具化,但這種簡單的傳話不算很大的困擾,孩子還是安全的,不是特別困難。但有種嚴重的踢皮球。比如孩子要上一個培訓班,媽媽讓孩子去向爸爸要錢,爸爸說,每個月我都給家用的,為什么還要我出?媽媽說,爸爸不給的話,你就別去了。雙方憋著一口氣,通過孩子來進行一個拉鋸戰。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嚴重的傷害,雙方的暗流洶涌,給孩子帶來一種被拋棄感,覺得父母雙方都不在意他,不重視他,帶來很深的不安全感。

第二,拉幫結派式。

父母一方與孩子結盟,一起貶損另一方。比如媽媽常對孩子說:你看,爸爸不負責,沒有能力,以后你長大了,千萬不要和他一樣。明明父母有挫敗感,卻通過拉攏孩子,來鞏固自己的自戀。這種情況下的孩子,經常會產生忠誠上的困惑,也許他會覺得爸爸其實也挺好的,陪我玩的時候也很有趣,但他不敢和媽媽說,只能瞞著媽媽偷偷和父親玩,感覺到自己在犯錯,怎么做都不對,活在雙重的背叛中,這種心理會對他將來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第三,借刀殺人式。

一方想讓另一方妥協,就利用孩子來威脅。比如媽媽和爸爸說,你今天必須早點下班,去幼兒園接孩子,否則你就讓孩子等著吧。比如,雙方吵架,一肚子氣,這時候孩子正好路過,就莫名其妙對孩子撒氣,借著小事吼叫了一頓,其實表達的是對對方的憤怒。這對孩子困擾尤其大,孩子成為無辜的受害者,特別無能為力。長大后的孩子,會經常冒出無力感,影響決斷力和自信心。

所以,我們也要警惕三種溝通:

讓孩子做有偏向性的選擇。比如,你更喜歡媽媽還是爸爸?這種問題看似調侃,其實都帶著某種暗示性??梢該Q種方式問,你最喜歡爸爸媽媽的哪個方面?

受了委屈,向孩子告狀,讓孩子評評理。比如說,“那么小的孩子,都知道你不對!”借用孩子,來指責對方。

讓孩子來轉達自己的訴求。

拒絕孩子的過度卷入

同時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出于對父母的忠誠,無意識或者有意識進入三角化的關系中。他會主動扮演心理咨詢師的角色,來緩解父母的關系。

還記得孩子剛學會走路,有次我們在嬉鬧,動手動腳,在邊上叼著奶嘴的孩子,開始還笑嘻嘻地觀戰,一會就哭了,以為真的在打架。我們趕緊停下來,去哄他。他拉著我們的手,坐在沙發上,他坐在中間,十分地滿足。

這一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孩子的這種忠誠讓他在家庭里會主動去扮演調解員的角色,會著急,主動加入。很多孩子功課突然退步,或者身體有了狀況,都是潛意識里對家庭系統的平衡。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和孩子說清楚真相:我們現在的關系遇到了一點問題和困難,我們會盡量去解決,這是我們之間的事情,會處理好的。

讓孩子有知情權,可以增加孩子的控制感。同時,拒絕他們的過度卷入——我們會解決它,同時,不管如何,我們都會愛你。

這樣,即使父母有沖突,但不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承擔太多,容易被不屬于他的責任壓垮。

要讓孩子覺得,爭吵是父母之間的問題,不必要過多地牽涉到她,他們。

怎么減少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往往不是吵架造成的,是應對吵架的態度造成的。

我們在關系中不能避免吵架的發生,應對好,甚至是有好處的。

比如,在吵架結束時,對孩子說,“不管如何,媽媽都會保護你的”,這對孩子心理是有支持作用。

或者強調建設性,“爸爸媽媽很愛你,給你最好的東西,但由于觀念不同,所以有爭執?!?/p>

“我們的初心是不壞的,發生爭吵是因為都太有個性了,太著急了,用太大聲的方式來表達意見?!?/p>

盡量從積極的角度解釋。

如果爭吵真的到激烈的程度,也可以在結束后抱住她,“沒有關系,雖然氣得快炸了,但我們還是你的爸爸媽媽”。

我們都有失控的時候,可以靠穩定和支持來化解。雖然夫妻關系經歷了沖突,但還存在,這也為他提供了底線的安全感。

關鍵是,避免說另外一個人的壞話。不能借用孩子,來指責對方,這非但不能減輕傷害,反而是利用傷害攻擊對方。要讓孩子從被三角化的位置上釋放出來。

任何關系都是互動的,流動的

最后這一段是對孩子說的,也是對長大后的孩子說的。

也許我們都經歷過讓我們痛苦的原生家庭,但我們仍然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帶著憤怒上路,允許過自己的人生。

曾有一個經典的故事:有對雙胞胎,從小喪母,父親嗜酒,不負責任,潦草度日,兩個孩子長大后,一個進了監獄,一個上進有為,問他們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時,他們倆說了同一句話:攤上這樣一個爸爸,怎么辦?

當父母過得不開心時,很多孩子無意識用選擇了用痛苦的生活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忠誠。當我們覺知到這一點時,就有更多可能了。

比如,原生家庭讓我們容易進入不安全的依戀模式,我們可以從關系的角度來認識這個問題,思考互動中發生了什么,有些人激發了我的回避型依戀,有些人激發我的安全型依賴,一個人的模式可以跟隨不同的人變化的。

或者說,同一個人,總有一些行為讓我感覺安全,一些讓我回避,是由對方的某些特點激發,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標簽。兩個人是怎么相互影響的,就可以發生什么。不貼標簽,而是認識真相。此時此地發生的互動,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經歷過什么事情,和今天選擇怎么樣生活,是兩碼事情。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過得和父母不一樣,我們選擇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猜你喜歡
婚姻爸爸家庭
婚姻是一門溝通課
家庭“煮”夫
婚姻中要“看見”彼此
我和爸爸
尋找最美家庭
那場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尋找最美家庭
門當戶對的婚姻最幸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