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灸治療急性腦干梗死致中樞性呃逆的臨床研究

2019-05-06 00:58鵬,海英*
關鍵詞:中樞性腦干頑固性

劉 鵬,海 英*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沈陽 110032)

中樞性頑固性呃逆是中樞系統損傷一種常見并發癥,其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目前普遍認為是由膈肌、膈神經以及迷走神經刺激等因素引起雙側或者單側膈肌發生持續性痙攣所致。且中樞性頑固性呃逆可能誘發上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等嚴重的或可致命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臨床上,針對中樞性頑固性呃逆的西醫治療手段甚少,僅有以巴氯芬等迷走神經抑制劑為主的藥物治療,不僅效果不盡人意[1-2],而且該種藥物的應用影響對患者意識水平的評估。因此在臨床治療中,迫切需要針對中樞性頑固性呃逆的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故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腦干梗死致頑固性呃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擬對比分析中醫針灸治療與傳統口服迷走神經抑制劑對急性腦干梗死致頑固性呃逆患者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住院的60例急性腦干梗死致中樞性呃逆的患者。入組標準:(1)急性腦干梗死;(2)符合中樞性呃逆的診斷標準;(3)發病前無呃逆,發病后出現呃逆癥狀;(4)自愿接受針灸治療。

排除標準:(1)肝腎等多臟器功能嚴重損害;(2)臨床預計生存期小于20天;(3)非腦血管病引起的呃逆;(4)不配合針灸治療;(5)重度意識障礙??偣布{入60例患者,各30例。以入院順序進行分組,分為針灸組、藥物組,各30例。針灸組中,男24例,女6例,年齡58~73歲,平均(65.9±7.7)歲;程為47~74小時,平均病程(60.6±13.3)小時。藥物組中,女8例,男22例,年齡55~77歲,平均(66.4±11.0)歲;病程46~78小時,平均(62.1±16.0)小時。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中樞神經抑制劑,巴氯芬5 mg 3/日口服,每三日增加5 mg,最多增至15 mg 3/日口服,聯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肌肉注射治療,治療療程為20日,觀察療效。

試驗組單純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取穴:攢竹、內關、膻中、中脘、膈腧、足三里。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對以上穴位進行常規消毒,用0.3 mm×40 mm毫針,攢竹向睛明透刺0.2寸,行校服的捻轉,使局部產生酸脹感;內關直刺0.5寸,行提插捻轉手法,使局部脹麻感,并向手指放散;膻中穴平刺0.3寸~0.5寸;足三里直刺1.5寸,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中脘直刺1.5寸,行捻轉手法得氣。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評價標準選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評價。呃逆癥狀評分,分為四級:重度、中度、輕度、正常。重度:呃逆>10次/h,或<10次/h,但不能進食或呃逆時伴有食管反流,記9分;中度:呃逆6~10次/h或<5次/h,但患者影響進食,記6分;輕度:呃逆<5次/h,且患者能耐受不影響進食,記3分;正常:呃逆癥狀0次/d,記0分。所有患者均給予入院呃逆評分評價及治療后呃逆評分評價。

2 結 果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6%,高于對照組的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試驗組呃逆評分變化為(3.8±1.2)分,治療組呃逆評分變化(1.9±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s)

預后 針灸組(n=30) 藥物組(n=30) P治療后呃逆評分(分) 2.0±1.0 3.9±0.87 <0.01治療后呃逆評分變化(分) 3.8±1.2 1.9±0.9 <0.01治療有效數(例) 26 8 <0.01

表2 兩組呃逆評分變化( ±s)

表2 兩組呃逆評分變化( ±s)

變量 針灸組(n=30) 藥物組(n=30) P男性(例) 24 22 0.54年齡(歲) 65.9±7.7 66.4±11.0 0.84高血壓史(例) 20 21 0.78腦梗死史(例) 8 11 0.41胃潰瘍病史(例) 4 5 0.72入院NIHSS評分(分) 7.7±5.9 7.9±5.1 0.85呃逆時長(小時) 60.6±13.3 62.1±16.0 0.7并發腦胃綜合征例數(例) 16 13 0.44治療前呃逆評分(分) 5.8±0.4 5.9±0.3 0.5

3 討 論

中樞性呃逆是急性腦干梗死常見并發癥,導致位于腦干的呃逆中樞受累,一般累及疑核,引起迷走神經興奮,傳入膈肌,引起膈肌痙攣。針灸治療相較臨床上藥物治療,主要優勢在于可規避口服進食帶來的鼻飼管返流風險。同時針刺攢竹、內關、足三里等穴位的安全性較高,無明顯副作用。其中攢竹為治療呃逆的特效穴,且針刺攢竹可刺激眶上神經,反射性抑制迷走神經興奮,達到減輕呃逆癥狀的目的。臨床實踐中,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的效果及治愈率相比臨床長期口服藥物的療效高出數倍,同時復發率較低。臨床上亦有肌肉注射氯丙嗪等中樞神經抑制劑控制呃逆的發生,但該方法仍會出現鎮靜劑相關的藥效,從而導致腦梗死加重等問題。中藥也可治療頑固性呃逆,但與口服肌松藥,抗癲癇藥相同,針對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更易加重鼻飼管返流,從而加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導致不必要的氣管插管等搶救措施的實施。

綜上,中樞性頑固性呃逆患者采納中醫針灸治療,能避免誤吸,同時減少藥物對意識水平的干擾,安全可靠,可在臨床加以推廣。

猜你喜歡
中樞性腦干頑固性
針藥并用對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患者痛覺和感覺閾值的影響
聽覺腦干植入兒童康復訓練個案研究
C57BL/6J小鼠與豚鼠電誘發聽性腦干反應比較研究
多巴胺聯合硝酸甘油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115例急性腦干出血的臨床及多層螺旋CT分析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相關血漿氨基酸篩選
警惕未成年人的中樞性性早熟
針刺配合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63例
菖遠安眠湯治療頑固性失眠6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