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甘菊入侵特點與防治措施

2019-05-08 12:09雷志華
農家科技 2019年2期
關鍵詞:防治措施

雷志華

摘要:微甘菊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具危害性的惡性雜草之一,以其強大的生物競爭力導致成片樹林枯姜死亡,生物多樣性因此被破壞,故而本文對微甘菊入侵特點與防治措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微甘菊;入侵特點;防治措施

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原產于中美洲、南美洲的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屬菊科假澤蘭屬,因在入侵地缺少天敵,在與本土植物競爭時具有明顯的生物優勢,通過攀緣、纏繞、覆蓋其他植物并致這些植物死亡而被稱為“植物殺手”,是當今熱帶、亞熱帶危害最嚴重的一種雜草,已被列入世界100種最有害的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為了有效防治微甘菊,本文對微甘菊入侵特點及防治措施進行了分析。

一、微甘菊入侵特點

1.微甘菊的生物學特性。根據種群差異,微甘菊的染色體有二倍體和四倍體之分,后者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微甘菊的花一般為4朵,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從花蕾、盛花、受精到種子成熟、傳播的過程,而且開花數量巨大,1m2范圍內開出小花33萬~80萬朵,而且接出的種子細小,千粒重僅89.2mg,可隨風傳播很遠距離。種子在適宜溫度與光照下能迅速萌發,在25℃~30℃萌發率超過80%,但在15℃萌發率不足45%,低于5℃或高于40℃以及黑暗條件下很難萌發。除了種子繁殖,微甘菊還可通過莖上節點生根進行無性繁殖。雖然微甘菊幼苗生長緩慢,但后期生長迅速,它的1個節在夏天的1d中就能生長20cm,并且1個節1年可萌生出155個節,相當于1個節在1年里長出所有枝條的總長達到1007m,被人稱作“一分鐘生長一英里的雜草”。微甘菊喜光、愛濕,只要條件適宜就能迅速生長繁殖,其他植物被攀緣、覆蓋后因缺少光照及受重壓、化感作用而死亡,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給農林牧業發展造成巨大損失。

2.微甘菊入侵區域特點。微甘菊入侵區域主要包括:疏于管理的未成林地、幼林地、次林地、疏林地和新植林地;荒蕪的田園、果園和農田;河道、溝渠的兩側以及水庫、魚塘的周邊;沒有受到人為干擾的路邊、荒地或廢棄的房屋周圍;低海拔山谷中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曠野等。例如河道、溝渠邊大面積蔓延微甘菊,以致部分河道、溝渠被堵塞,不仔細辨別甚至無法確認河道、溝渠的位置,并因溝渠堵塞影響農田灌溉。水塘如果無人管理,微甘菊會圍繞塘邊像花圈一樣生長。廢棄的荒地、房屋或無人過往的道路常被連片的微甘菊覆蓋。田邊、田埂上常見微甘菊分布。疏于管理的果園空地、路邊常有大面積的微甘菊出現,大多纏繞在果樹上,甚至覆蓋整棵樹。山地中,常見像綠網一樣罩在山上的微甘菊,由于樹木被覆蓋,不少枯萎、變小。在疏于管理的綠化帶上可見微甘菊纏繞著苗木,很多已枯死。

3.微甘菊入侵植物特點。微甘菊入侵的喬木樹種有按樹、紅樹、血桐、山牧荊、小葉榕、龍眼、荔枝、芒果、苦楝、刺柏、樸樹、黃樟、樟樹、烏柏、人心果、鐵冬青、番石榴等;人侵的灌木有紫薇、酸藤果、白花酸藤果、梅葉冬青、鹽膚木、葉下珠、紅背桂、四季柑、地桃花、桃金娘、狗牙花、華山礬等。此外,竹子、香蕉、甘蔗等草本植物也會受到微甘菊的入侵。

二、微甘菊防治措施

1.人工清除。第一種方法:適用于薇甘菊散生型發生地,主要是指新入侵發生地和已有實施除治的再發生地,其特征是單株相對獨立生長,在春季、夏初,薇甘菊藤蔓較短時將其連根拔除,連續進行3~4次。

第二種方法:適用于薇甘菊覆蓋率較大的發生地,主要是指不適宜采用除草劑除治的地方,在薇甘菊營養生長期至種子成熟前,先清除薇甘菊地上部分的藤蔓,使用刀、枝剪等將上樹的薇甘菊藤蔓在離地面0.5米處割斷,再用鏟或鋤挖出根部,然后集中燒毀或就地深埋。清理后的區域再次萌發薇甘菊植株時,可按第一種方法進行多次拔根除治。

人工清除的主要技術關鍵有三個環節:一是人工清除時間在每年的4-9月;二是由于薇甘菊的根、莖被折斷后遇土遇水可以重新復生為新個體,必需連續清除,每年清除3次,切忌偶爾清除一次,又任其再生、擴展;三是人工清除必須盡可能連根拔起,關鍵是清除根,且人工清除后應將薇甘菊的莖、根集中處理,不得隨意堆放,以防其傳播。

2.化學防治?;瘜W防治是目前大面積鏟除微甘菊最廣泛應用的方法,優點是見效快,缺點是污染環境,且對其他植物可能產生影響。應選擇能徹底殺死微甘菊根的藥劑,在薇甘菊連片生長且無其它農作物的丟荒地、農用地周邊、果園邊、林地等地方,可選擇使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防治。一般使用的化學除草劑2.4—B微乳劑(商品名:紫薇清)、或草甘麟等。此藥物對馬尾松松、濕地松、杉、按樹等比較安全,但對二年以內樹苗以及十字花科、禾本科、芭蕉科、菊科等植物敏感,應避免這些植物被藥劑噴到。施藥時間應選擇微甘菊生長旺盛時期,其中以5月~10月為佳。施藥前應關注天氣預報,選擇無風(或微風)、無雨天氣,并且陽光不太強烈,即避開中午時分。如果施藥后24h內有雨,應擇日重新施藥。施藥后應及時對微甘菊防治效果進行監測、調查和評估,防治效果達不到要求的,應在2一3個月后進行補防,直至合格為止。施藥部位分為莖葉和根部。莖葉施藥量以莖、葉上藥液欲滴為標準;根部施藥針對的是攀上高大喬灌木的微甘菊,對其地面莖、根部或根部土壤進行噴藥,施藥量以根、莖上藥液欲滴或土壤表面濕潤為標準。施藥次數應達到3次,頭一次普遍噴藥;第2次在頭次噴藥20天后,重點對微甘菊重生區域噴藥;90天后再根據評估效果進行第三次補噴。決定噴藥量的因素包括藥劑類型、微甘菊生長時間、微甘菊蓋度等,以24%滴酸·二氯毗水劑為例,通常用量為1畝(667m z)80mL~150mL。對于微甘菊生長時間在3a以內、覆蓋不超過10cm的,采用下限用量;而微甘菊生長時間超過5a、覆蓋20cm以上或生長在陰濕環境中,應采用上限用量。配藥濃度可選擇1:1500~1:2500,低齡、低覆蓋用較稀濃度,高齡、高覆蓋用較大濃度。施藥區域應遠離水源、居住區100m以上,并避開對藥劑敏感的植物,使用化學除草劑必須注意用藥安全和生態安全,防止發生藥物危害和生態災害,力求做到“一噴、二查、三滅殺”全面控制的效果。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可采用微甘菊的天敵(如真菌、細菌、昆蟲)、寄生植物、植物化感制劑等方法。微甘菊的天敵有艷婀珍蝶、蔓澤蘭薊馬、銹菌等。用與微甘菊伴生的五爪金龍提取液處理微甘菊,對微甘菊生長有明顯抑制作用。但這些方法大都處于試驗階段,難以作為微甘菊防治的現實手段,目前比較成熟的方法是利用菟絲子進行寄生控制。菟絲子中以田野菟絲子寄生能力最強,防控效果最好。田野菟絲子的種源主要分布在野外陽坡的蟛蜞菊、假連翹、福建茶等植物上,由經過培動“的人員采摘無花、無芽的頂端枝條作為寄生種苗,在每年的4一9月的早晨、傍晚投放。投放時,在微甘菊縱向開一口,將田野冤絲子苗插入切口,再從下往上纏繞在微甘菊莖上,可有效抑制微甘菊的生長。

三、結語

目前,薇甘菊已在華南地區釀成生態災難,因而必須加強防治工作。但薇甘菊生長快、繁殖力強、生境廣,防治起來有相當難度,為此應當掌握薇甘菊生物特性和入侵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那么實現有效防治薇甘菊的目標是不難達到的。

參考文獻:

[1]王志達.入侵雜草薇甘菊在云南的發生與防治[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116-119.

[2]何海燕.微甘菊的防治及其利用研究趨勢[J].現代園藝,2016(8):50-51.

猜你喜歡
防治措施
淺談噪聲污染現狀與防治措施
淺析建筑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的防治措施
水產養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我國外資企業避稅的主要方式與防治措施
化工機械設備腐蝕原因及防腐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