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南海議題的英文新聞話語分析

2019-05-13 01:58朱忠敏
校園英語·中旬 2019年4期
關鍵詞:話語分析

朱忠敏

【摘要】本研究采用施旭的中國話語研究方法,分析國外主流英文報刊上南海新聞報道的詞匯,句法,修辭,媒體,語境和話語效應等內容,試圖在關于南海議題的英文新聞報道中找出外國媒體對中國的主導框架,觀點和態度,探討外國媒體建設中國國家形象的深層邏輯。

【關鍵詞】南海新聞;仲裁案;話語分析

一、引言

在20世紀80年代,語篇分析被建立為語言學領域的一門獨立學科,它是基于對使用語言的分析研究,他們的研究促進了語篇分析研究方法的擴展以及相關理論的發展(Sperber,1986;)。隨著對話語分析的深入探索,話語分析從不同的角度被廣泛應用于新的體裁——新聞話語研究中(Fairclough,1996)。新聞話語分析不是簡單地解釋表面的新聞文本,而是研究如何解讀政治新聞話語處理中話語,權力和意識形態含義之間的關系(Van Dijk,2008)。Halliday(1994)的系統功能語法在傳遞性,形態性,連貫性,社會情境方面對新聞話語的進行批判性分析。此外,Fairclough(2013)甚至建立了新聞話語分析的具體程序。因此,在短期內,功能分析的現有研究成果表明,媒體語言并不是完全透明的傳播媒介,由社會過程和記者的意識形態構成。國家形象具有社會建構特征——很多情況下,國家形象是被大眾媒介所制作的高度政治化的新聞幻覺(W. Lance. Bennett, 2005)。國內岳翀(2012)研究中美報道的話語差異以及立場;牛珊珊(2015),婁偉紅(2016)揭示兩國媒體在隱喻選擇上的異同點,并試圖探究隱藏在背后的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毛家武(2017)和林佩珍(2017)以越南之聲為個案,分析越南主流媒體關于中國南海領土問題的新聞話語動向, 甘蒞豪(2011)等的研究則體現了國際關系學、傳播學、語言學融合研究的特色。施旭(2014)認為建立和鞏固集體的東方話語研究范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個總體的框架,這一框架不僅在與占主導地位的西方范式的批評性對話中起到某種制衡的作用,而且要能對建構特殊的東方的研究方法的努力起到指導作用。

二、研究目的

大量新聞媒體密切關注國際熱點南海問題。根據批評話語分析理論,新聞文本并不總是以客觀的立場報道事件本身,傳達隱藏的非語言信息,包括話語權力,觀點和態度,社會文化,甚至國家地位。因此,本研究旨在對新聞媒體關于南海問題的批判性話語進行分析,探索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的互動。外國英文媒體對南海爭端的主觀建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外受眾看待中國國家形象及國家爭端的視角。

三、研究問題

問題1:南海爭端中各方在話語主體,形式和媒介,意圖和效果,文化和歷史方面的話語實踐是什么?此問題試圖從一些主要國家新聞媒體報道中提出話語實踐,對南海爭端問題對國外英文新聞進行話語分析。

問題2:是否存在受意識形態影響的不同話語策略,包括文化傳統,價值觀,國家利益?此問題旨在挖掘各國媒體中反映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關系的隱形話語策略。分析南海爭端新聞話語的主要特征、構成要素及其生成機制,對新聞話語蘊含的意識形態進行思辨、感悟的定性分析,從而發現各國社會制度和社會構成如何影響媒體有關南海問題的新聞話語,以及新聞話語又如何反過來影響南海問題的現狀和走向。

問題3:面對國外英文主流媒體的新聞話語在南海爭端問題上對中國的曲解和偏見,國內英文媒體是如何應對的?本問題研究為國內媒體突破國外主流英文媒體對中國的固有成見和歪曲尋找策略。

四、研究對象

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英美和東南亞南海聲索國菲律賓等國的新聞發布會、官方會議中以南海爭端為主題的英文新聞話語,主要來源于《紐約時報》、《衛報》、《電訊報》、《印度教徒》、《馬尼拉公報》、《萬象時報》等英文報紙。

五、研究方法

在研究視角上,本研究采用了施旭(2014)中國話語研究(Chinese Discourse Studies)方法,這是中國當代話語和傳播研究的方法,它以中國歷史和文化為基礎,采用多元文化立場,以地方和全球為背景。用研究中國當代話語和傳播的研究方法分析英文話語,在與占主導地位的西方范式的批評性對話中起到某種制衡的作用,拓展中國話語研究理論的應用領域,對建構特殊的東方話語研究做出努力。施旭的話語分析框架包括五部分的內容,如下表5.1:

分析框架:

Subject Medium Context Content Purpose/Effect

新聞主體 新聞媒介 新聞背景 新聞內容 新聞目的和效果

Who is the speaker? How does he/she speak? In what context does he/she speak? What does he/she speak?? What is the purpose/effect?

六、研究內容

根據施旭的中國話語研究范式,在分析當代中國話語時應采用“地方——全球”語境?;谒^的南海仲裁的議題,本文的分析框架包括:

1.新聞主體:菲律賓,越南,印度,英國,美國等。

2.新聞媒介:《紐約時報》、《衛報》、《電訊報》、《印度教徒》、《馬尼拉公報》、《萬象時報》等報紙。

3.新聞背景:南海仲裁在海牙進行并宣布,仲裁加速了緊張局勢。對南海的主權,習近平主席基于南海歷史背景說到:“自古以來,南海諸島就是中國的領土?!敝袊粎⑴c仲裁程序,維護國際法。

4.新聞內容和效果。

①“A front page commentary in the Communist partys official mouthpiece, the Peoples Daily, continued the offensive...” (2016-7-12)( 共產黨官方報紙代表《人民日報》頭版的一篇評論文章繼續展開攻勢……). “mouthpiece(喉舌),” “offensive(攻擊的)”兩個名詞的使用扭曲了人民日報的形象,有意讓讀者對中國形成一種刻板陳舊的印象。

②The landmark case, brought by the Philippines, was seen as an important crossroads in Chinas rise as a global power and in its rivalr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 could force Beijing to reconsider its assertive tactics in the region or risk being labeled an international outlaw. (2016-7-12)(菲律賓提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件,被視為中國崛起為全球大國以及與美國的競爭的重要十字路口,它可能迫使北京重新考慮其在該地區的獨斷策略,或冒著被國際標記為非法的風險。)在話語中使用描述心理過程的語言,使用貶義詞匯“rivalry(競爭)”、“assertive(武斷的)”“outlaw(非法)”來暗示對中國不利的言論,將中國的和平崛起視為一種威脅,并試圖通過不利的輿論來制約中國的發展。

③Beijing has criticized an international courts stinging rejection of its territorial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Communist party-controlled newspapers warning of a military escalation in response to what they denounced as a US ploy to thwart Chinas rise. (2016-7-13)(北京方面批評國際法庭因其強烈拒絕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張,受控于共產黨的報紙警告會通過軍事升級來應對美國的陰謀,并公開抨擊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企圖。)新聞語言采用物質過程來表示“事實”,同時加上主觀形容詞“controlled(受控制的)”、“denounced(抨擊)”來做出對中國形象不利的判斷,影響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正面形象。

④“China attacks international court after South China Sea ruling. ”? (2016-7-12)(南海仲裁后中國“攻擊”國際法庭)記者采用物質過程描述,并使用動詞“attacks(攻擊)”來表明參與者的傲慢和不尊重法律,煽動對中國不利的輿論。

⑤ “The court rule the way it did not because David is against Gloria” (2016-7-12) ( 法庭這樣裁定不是因為大衛反對格洛麗亞). 大衛和格洛麗亞隱喻的使用,反映出在一些西方國家的觀念中,巨人中國“欺負”菲律賓的一種內在偏見,有損中國和平發展睦鄰友好的形象。

⑥Chinas land reclamation and military buildup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drawn international condemnat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said it will continue to sail through waters claimed by Beijing. (2016-2-25)(中國在南海的土地開墾和軍事建設引起了國際譴責,美國已表示將繼續通過北京宣稱的水域。)在報告中大量使用了材料流程來描述所謂的“事實”,在南海問題上挑起事端炒作話題,試圖加劇國際緊張局勢。

西方主流英文新聞報刊在南海問題上使用了較為明顯的話語權控制手段,美國媒體在南海同一問題上對中國和其他聲索國區別對待,使用雙重標準;在南海問題上不斷挑起事端,炒作話題;在航行自由等問題上顛倒因果,混淆是非。南海問題相關國和干涉國,其國內英文媒體對南海爭端的主觀建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外受眾看待中菲國家形象及國家爭端的視角。

七、國內新聞媒體的回應

(1)外交部副部長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向世界宣告南海線繪圖。為菲律賓發起的南海仲裁向全世界提供歷史證據,證明中國對南海的所有權(2016-07-13)。

(2)國家主席在中國官方會議中明確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自古以來,南海諸島就是中國的領土?!保?016-07-12)。

(3)國家總理在回見外賓的官方會議中明確表示不接受所謂的南海仲裁。(2016-07-12)

(4)外交部長在新聞發布會中警告仲裁的不良影響并得到道義上的支持。(2016-7-12)

(5)國防部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中聲明,中國軍隊將捍衛中國對南海的主權。(2016-7-12)

(6)中國官方報紙的評論員在《中國日報》中明確的普通中國人的立場和態度,提出“不屬于我們的領土我們不要,但是屬于我們的領土我們寸土不讓”。(2016-07-12)

(7)中國駐倫敦大使通過《倫敦電訊報》聲明,南海仲裁是一場政治鬧劇,這一裁決代表國際法,中國不接受這一裁決,它違反了國際法。(2016-7-23)

(8)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英國《電訊報》寫到,烏得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法學教授湯姆·茲沃特(Tom Zwart)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警告說,在東亞,“仲裁”獎將被廣泛認為是有毒樹上的果實,它將失敗 (2016-6-10)。世界各地的許多國際法專家都贊同這種觀點。

不同類型的人代表中國的立場,不同的發言人有不同的頭銜和角色,如國家主席,外交部長,國防部發言人,普通民眾和海外大使等。為了發揮話語的巨大作用,他們選擇不同的媒介發表強有力的聲音,如新聞發布會,有影響力的報紙,官方會議等。普通民眾選擇國家官方和有影響力的報紙“中國日報”,而英國駐華大使選擇“電訊報”英國這一有影響力的報紙,旨在表達他們共同的觀點,即表明他們不接受所謂的南海仲裁裁決,并提供各種證據證明本裁定違反國際法。

八、結論

中國歷史文化認為,維護國家統一和和平自衛國家主權是中國人民有史以來的原則和實踐。在國家主權上讓步是一種羞辱性的行為,這將使當代為了統一而犧牲的祖先感到羞恥。因此,中國絕不會在原則問題上做出讓步。普通民眾表示“屬于我們的領土中國人永遠不會讓步”。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熱愛和平,除非受到來自外部的戰爭的挑戰,否則它不會煽動戰爭并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這就是為什么國防部發言人說“中國軍隊將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海洋權益”。因此,所有的話語內容都是中國歷史和文化語境的反映。

參考文獻:

[1]Sperber, D. & W 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lacdwell, Oxford,1986.

[2]Fairclough, Norma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Organizational Studies: Towards an Integrationist Methodology[M]. London: Longman,1996.

[3]Van Dijk, Discourse and Power[M]. Palgrave Macmillan,2008pp.

[4]Halliday M.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5]Fairclough, Norma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ritical policy studies[J]. Peer Reviewed Journal,2013,Vol.11(3):pp.336-344.

[6]W. Lance. Bennett, Research as resistance: Critical, indigenous and anti-oppressive approaches.In Brown L. A., Strega S[M]. (Eds.), Toronto: Canadian ScholarsPress,2005.

[7]岳翀.中美關于中越南海爭端報道的批評性話語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2.

[8]牛珊珊.南海爭端報道的批評隱喻分析——以《人民日報》和《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為例[D].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5.

[9]婁偉紅.基于語料庫的中美政治話語概念隱喻比較——以“南海爭端”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15):68-72.

[10]毛家武,林佩珍.越南主流媒體關于中國南海領土問題的新聞話語動向[J]. 視聽,2017(1):137-139.

[11]甘蒞豪.媒介話語分析的認知途徑:中美報道南海問題的隱喻建構[J].國際新聞界,2011(8):pp.83-90.

[12]施旭.當代中國話語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pp.56-115.

猜你喜歡
話語分析
基于語料庫的媒介批評話語分析
多模態視角下外語教學研究
科技新聞報道中的共識制造:轉基因議題的框架與話語分析
從話語分析理論看《暮色》中男主角參與的對話
《南方人物周刊》新聞語篇的話語分析與事實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