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詞語義對“自己”照應關系的影響

2019-05-13 01:58李小妮
校園英語·中旬 2019年4期

李小妮

【摘要】約束理論不能解釋漢語“自己”的長距離約束、阻斷效應、主語傾向性,因此,本文試圖從動詞的語義指向角度來分析“自己”的性質,得出動詞的語義指向是影響“自己”性質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約束理論;自己;動詞;語義指向

一、引言

喬姆斯基提出的約束理論A原則規定照應語在其管轄語域內必須受到約束。根據約束理論(Binding Theory)對NP的分類,漢語中的“自己”應該屬于照應語,受約束理論A原則的約束,但“自己”所表現出來的長距離約束、主語傾向性及阻隔效應是A 原則解釋不了的,因此,“自己”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本文擬探討動詞語義指向對“自己”照應關系的影響。

二、“自己”的特性

針對“自己”的特殊性質,學者們從詞匯、句法、語義語用等范圍進行了分析研究。

程工(1994)認為“自己”并不是單純的反身代詞,而具有非常濃厚的代詞性特征,程工(1999)又提出“自己”是由反身代詞“自”和泛指代詞“己”構成的復合體。

從句法角度分析的學者認為“自己”就是反身代詞。提出的照應指代詞分析法(Wang&Stillings 1984; Mohanan 1982)將“自己”分析為PRO的有形對應詞,認為應該提出一個D原則來解釋“自己”的約束性,讓其在根句主語所支配的整個語域中受約束。參數化分析法(Manzini&Wexler 1987,Yang 1983)將管轄語域的概念參數化,認為英語反身代詞的管轄語域和漢語“自己”的管轄語域是由不同的參數決定的。邏輯式移位分析法(Lebeaux 1983,Chomsky 1986, Pica 1985,1987)認為“自己”的長距離約束是“自己”在邏輯層面進行的隱性層級移位(overt cyclic movement)的結果。相對化主語分析法(Progovac 1991,1992,Progovac&Frank 1992) 認為“自己”受約束于近距離的AGR,而這一AGR在照應方面與處于高層結構的另一AGR連接在一起,“自己”就將遠距離的主語當做先行語。

從語義語用的角度分析“自己”的有自我歸屬理論(Pan 1997),話者指向性解釋(Huang&Liu 2001),轉換索引詞及話者指示詞解釋理論(Anand 2006)。

1.長距離約束?!白约骸钡拈L距離約束是指“自己”可以在其管轄范圍之外受約束,如:

張三i認為李四j害了自己i/j。

張三i說李四j知道王五k喜歡自己i/j/k。

例(1)和(2)中,“自己”既可以在管轄語域內分別受到“李四”和“王五”的約束,也可以在管轄語域外受到“張三”或“王五”的約束?!白约骸笔艿狡涔茌犝Z域之外的先行詞約束的現象稱為長距離約束。

2.主語傾向性。黃正德(1982)等認為主語傾向性是指“自己”在尋找先行詞時傾向于根句主語,如:

(3)老王i送給小李j自己i/*j的書。

(4) 老王i還給小李j自己*i/j的書。

例(3)和(4)中,“自己”只能與“孩子”和“總統”共指,而不能與“父母”和“我”共指,這表現了“自己”的主語傾向性。

3.阻隔效應。Huang(1984)和Tang(1989)提出阻隔效應的定義:在含有“自己”做照應語的句子里,所有主語在人稱特征上應保持一致,否則只能在小句中受約束,即阻隔效應是因為根句主語與小句主語人稱不一致造成的,如:

張三i認為我j害了自己*i/j。

他們i覺得我j對自己*i/j期望太高了。

例(5)和(6)中,“自己”只能受局部主語“我”約束,而不能受到長距離約束。

三、動詞對“自己”照應功能的制約作用

金鐘鎬(2003)認為約束域內的動詞對處于賓語位置的“自己”有制約作用,他將及物動詞分為可對人動詞和不可對人動詞,又將可對人動詞分為可反身動詞和不可反身動詞,他提出“如果域內動詞是不可反身動詞,“自己”絕不能域內約束,如果域內動詞是可反身動詞,“自己”可以在域內或域外尋找自己的先行語”。

但是,金鐘鎬的這種分析法仍有不完善之處。首先,他對可反身動詞和不可反身動詞的定義不夠完善,他定義的不可反身動詞是指“不允許動詞的動作行為回指動詞自身的主體,如剽竊、告訴等”。

小李去年剽竊過那個人。

小李去年剽竊過自己。

從例(7)和(8)中,金鐘鎬得出“剽竊”是不可反身動詞,但是我們可以說

(9)小李告訴小王那個人去年剽竊過自己。

也可以說:

(10)我告訴自己要堅強。

那么,“剽竊”到底可反身動詞還是不可反身動詞呢?

另外,金鐘鎬(2003)提出的“自己”與域內主語形成照應的原則不夠明確,他只指出“域內可反身動詞允許‘自己與域內或域外主語共指”,但未詳細說明什么情況下“自己”可與域內主語共指,什么時候可與域外主語共指。并且,此方法沒有解釋“自己”的主語傾向性。

鄭眾&劉振前(2011)將及物動詞的語義指向分為長指向(+SO)、近指向(-SO)和多指向(?SO)。他們提出的長指向動詞是指在動詞語義影響下能夠使“自己”發生長距離約束的動詞,與長指向動詞對應的則為近指向動詞,多指向動詞則指動詞的語義不能使“自己”選擇唯一NP作為先行語的動詞。

本文認為,“自己”的長距離約束是“自己”主語傾向性的結果,其照應特性受動詞語義指向的影響,下面從主句動詞語義指向的角度解釋“自己”的特性。

1.主語傾向性。

(11)張三i告訴李四j說自己i/*j要來。

(12)張三i聽李四j說自己*i/j要來。

(13)張三i不愿意聽李四j談自己*i/j。

在例(4)(5)(11)(12)(13)中,“自己”與其先行語的照應都受到主句動詞語義的影響,(4)(5)中分別只有一個動詞,(11)(12)(13)中有主從句,但“自己”與其先行詞的照應關系只受到主句動詞的影響。又如:

(14)張三i看見李四j騎走了自己i/j的車子。

(15)張三i看見李四j偷走了自己i/*j的車子。

(16)張三i聽說李四j打了自己i/j的老婆。

(17)張三i聽說李四j娶了自己*i/j的老婆。

鄭眾&劉振前(2011)將以上各句中“自己”的照應關系總結為:

NP1+V(?SO)+NP2+V(+SO)+自己1 (如(15))

當主句動詞為多指向動詞,小句動詞為長指向動詞時,“自己”與主句主語NP1同標。

NP1+V(?SO)+NP2+V(-SO)+自己2

當主句動詞為多指向動詞,小句動詞為近指向動詞時,“自己”與小句主語同標,如(17)。

NP1+V(?SO)+NP2+V(?SO)+自己1/2

當主句動詞和小句動詞均為多指向動詞時,“自己”既可與主句主語同標,也可與小句主語同標,如(14)(16)。

NP1+V(+SO)+NP2+自己1

當動詞為長指向動詞且NP2與“自己”做動詞的雙賓語時,“自己”與NP1同標,如(3)。

NP1+V(-SO)+NP2+自己2

當動詞為近指向動詞且NP2與“自己”做動詞的雙賓語時,“自己”與NP2同標,如(4)。

鄭眾&劉振前(2011)詳細總結了“自己”的長距離約束出現的條件,即簡單句中,動詞為長指向動詞時,“自己”發生長距離約束,主從復合句中,主從復合句中,當從句的動詞為長指向動詞時,“自己”發生長距離約束,當主句動詞和從句動詞都為多指向動詞時,“自己”也可發生長距離約束。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動詞的語義指向是影響“自己”性質的重要因素。

2.阻隔效應。根據Huang(1984)和Tang(1989)對阻隔效應的定義,阻隔效應是因為主句主語與小句主語的人稱不一致造成的,但例(18)的表述是正確的:

(18)總統i請我j坐在自己i/*j的旁邊。

例(18)說明阻隔效應并不完全是由根句主語與小句主語人稱不一致造成的,本文認為動詞的語義指向也是造成阻隔效應的重要因素,又如:

(19)他i怕我j超過自己i/*j。

(20)他i怕我j委屈自己*i/j。

(21)總統i請我j坐在自己i/*j的旁邊。

(22)總統i請我j收回自己*i/j的話。

引用鄭眾&劉振前(2011)對及物動詞的分類法來分析以上四個句子,(19)(20)的句式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小句動詞不同,“超過”屬于長指向動詞,而“委屈”屬于近指向動詞,所以(19)中“自己”可以發生長距離照應,而(20)則不能,同理,(21)中“坐在”屬長指向動詞,“收回”屬近指向動詞。

四、結語

本文認為漢語“自己”的長距離照應是其主語傾向性的結果,并引用鄭眾&劉振前(2011)對及物動詞的分類,分析了動詞語義指向對“自己”的主語傾向性及阻隔效應的影響,得出動詞的語義指向是影響“自己”長距離照應的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程工.漢語“自己”一詞的代詞性[J].現代外語,1994(3):7-11.

[2]程工.漢語“自己”一詞的性質[J].當代語言學,1999(2):33-43.

[3]何元建.現代漢語生成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胡建華.漢語長距離反身代詞化的句法研究[J].當代語言學,1998 (3):33-40.

[5]胡建華.約束、述謂與特征核查[J].外國語,1998,(5):58-64.

[6]C.-T. James Huang, Y.-H. Audrey Li & YaFei Li. The Syntax of Chine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7]Huang Y.-H. Reflexives in Chinese[J].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1984(10).

[8]王瑩瑩,潘海華.長距離“自己”的語義-語用解釋理論及其問題[J].當代語言學,2012(1):37-48.

[9]Tang C.-C.J. Chinese Reflexives[J].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1989(7).

[10]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88.

[11]鄭眾,劉振前.影響漢語反身代詞“自己”長距離照應的動詞語義因素[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1(1):35-4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