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木

2019-05-18 01:30撰文攝影趙登文
新疆人文地理 2019年1期
關鍵詞:禾木圖瓦爬犁

撰文·攝影/趙登文

冬天的禾木漫長且寒冷,禾木河像一條藍色的飄帶,把天上和人間緊緊連在一起,每年超過半年的冰雪期,純凈潔白的雪質,造就了那里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無論你從任何一個位置放眼望去,都是明朗的銀白色,小河、木屋、炊煙、樺林,還有牧羊人,這一切都若隱若現,仿佛在一幅巨幅的水墨畫中。

金山銀水在冰雪中穿越與漂移

禾木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瑰寶,它賦予人們太多的遐想空間,有人用“奇、特、絕、美”來概括她,有人用“一處一景”“一步一畫”來贊美她,還有人用“有地皆美景,無處不風光”來形容她。我更喜歡冬天來到禾木村,這時會覺得仿佛進入了鏡子里,隨時可以感受光與影的變幻和無處不在的冰雪之美,既熱烈又冰冷,不經意之間,會感覺到生命融入到一種神奇的韻律之中。

禾木漫長而寒冷的冬天,總是毫不客氣地用龐大的身軀,不僅把春夏秋三個季節擠在短短的五個月里,而且大有隨時把眾多生命無情吞沒到嚴寒中的氣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里留給生命的空間是狹小的。

禾木的冬季,有一種原始的靜謐與安全。村落被一米多厚的雪罩起來,讓人舍不得把足跡印在那潔白、完美無瑕的雪地上。

倘若在冬季進入禾木,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馬拉爬犁,這對于第一次進入零下40多攝氏度冰雪世界的人來說,又增添了更多的古舊感和神秘感。

記得第一次去禾木的時候也是冬天,聽說要坐馬拉爬犁,這是多么原始、多么有趣的工具??!在沖乎爾鄉,我看到了上百個馬拉爬犁的主人,一律穿著大皮鞋、大氈筒。我來不及多想,趕緊躲進一家小商店取暖。出發時,爬犁的主人囑托我穿厚點。我將所有的保暖衣物全部穿在了身上,我認為我的羽絨服是能夠保暖的,出門后才發覺這真是自以為是了,上百個趕馬人見到我,圍攏過來,指著我的腳和衣褲,沖我搖頭。我明白了,他們在提醒我:你這身裝束也想進禾木,怕是要被凍僵了吧。就這樣,爬犁的主人給了我一件皮大衣,還有一雙大氈筒,載著我,在茫茫雪野里滑行了三天才到達禾木村。

一路上從興奮到幾乎凍僵,我出發前的所有想法都封存到了冰雪層。每天都要坐十幾個小時的馬拉爬犁,身體在寒風中凍得僵硬,沒有人在這種情況下能多說一句話,美景從眼前匆匆閃過,零下40多攝氏度,相機快門根本無法正常按下,拍攝欲望隨寒風飄然而去。

通往深部山區的盤山道是起伏而曲折的,當我第一眼看到那些坐落在林海雪原之間的人字形小木屋時,突然覺得自己正要觸摸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聆聽著雪松和白樺的交響,目睹著夕陽勾勒在牛羊身上的輪廓,迷戀著雪海深處眾多小木屋上飄揚的炊煙,腳下一不留神便會摔倒……

圖瓦村夾在兩山之間,不寬的山谷,剛好供幾十戶人家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顯得開闊,村莊因而顯得安詳。村子小木房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小路向四周松林延伸。每家圖瓦人的房前都是柵欄,大門就在柵欄中間,房后也有柵欄,大多用來圈圍牛羊。一般人家有三道柵欄就足夠了,橫橫豎豎分布在房前房后。圖瓦人對柵欄很重視,無論在哪里安家,必修柵欄。圖瓦村背后的山坡上有一家人,離村子很遠,平時和村子里的人很少來往。我想,他們家就沒必要用柵欄了吧?然而等我爬到山坡上一看,整整齊齊的四道柵欄分布在房屋前后,絲毫沒有懈怠之意。

雪域深處探索極地村莊的秘境

禾木的冬天,有一種原始的浪漫色彩。

一個村莊,遠離了喧鬧,雪地上平地生長的木屋有些舊了,留下的都是生活印記??諝馐抢滟蓛舻?,這里古老卻又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仿佛置身于一個完全由大自然做主的環境,這個環境喚醒了人對大自然中原本的冰、雪、水、霧、空氣、天穹以及日月星辰的最原始的記憶。

我們花費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終于擺脫那萬山叢中數不清的山巒與溝谷的糾纏,漸漸地融入到一層淡淡的薄霧中。在雪海深處,圖瓦人孤獨地延續著自己的傳奇。村子總是那么安靜,世塵的喧鬧和時間的流逝被風雪擋在了山外,斜尖頂的小木屋經長時間的日曬雨淋開始變暗、發黑,雖是冬季,但仍散發著松木的香味和古老的氣息。走進圖瓦村,你看到的是他們簡單而純樸的生活。再看看各家的柵欄和木門,隨意敞開著,你隨便進入一戶人家,就會看到女主人忙活著挑水、擠奶,她們會熱情款待來客,你剛坐下,主人就會端上酸奶、奶酒、奶茶等。第一碗奶茶剛喝完,等在旁邊的主人馬上就會給你添上第二碗,等把第二碗也喝完了,人們才會告訴你,在圖瓦人家里喝奶茶,必須要喝兩碗,因為你是用兩條腿走進來的,喝完兩碗奶茶,你再用兩條腿走出去,吉祥平安。這就是大山深處的圖瓦人,熱情好客,古樸和善良在他們身上總是能得到完美的體現。

走近每一個角落,雪山、森林和溝谷都構成一幅磅礴大氣的環境,而那些稀稀落落的小木屋則是這個環境中的點睛之筆,被半埋在深雪中,穩穩地、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只有那些雪地上踩出的小路,那縷灰藍的、消散在天空的炊煙,或許還有兩聲懶散的狗吠,才提醒你這里仍有一兩戶守冬的牧民在生活著。那小小的家園被置于這大氣磅礴的環境中,小得幾乎難以辨認。但一旦躍入視線,便給人以極度的安恬與溫馨之感。

自從住進吐爾遜家,我們的越野車就沒派上過用場,白天拍攝,晚上和吐爾遜一家人談天說地,聊他的家人、牲畜、房土地和草場。圖瓦男人一輩子大概就騎兩匹馬,20歲時,家里人給他備一匹馬,他騎著這匹馬在阿爾泰大山里來回奔波,20歲是成年男人的象征,有了自己的馬,就必須要去干男人應該干的事情;到了40歲,男人騎著他生命中的第二匹馬,一直騎到老。從20歲到40歲男人騎著他生命中的第一匹馬,要干很多事情。圖瓦人說:再瘦弱的山羊,走過兩座山峰,也就壯實了;再沒有雄心的鷹,飛過兩個山峰,也就上了藍天;再笨的人,第一次不會干事情,第二次也就會了。

行走在禾木河邊,不斷調整著自己的心理時鐘,放緩腳步,放平心境,才能慢慢穿越似乎千篇一律的冰雪外殼和“極地”的表面熱鬧,感知極端生活環境中溫暖的生活脈絡。而在空間與時間的轉換中,最值得探索和把握的,不是浮云般的“最北方”,而是那些最本真的生活細節。

這就是我看到并體驗過的冰雪世界,它擁有絕世的美,絕世的靜,也擁有令人難以忍受的冷。我常?;叵肫鹉切┤戆宦兑浑p眼睛的圖瓦人,常?;叵肫鹪趪篮兴麄冏爝吤俺龅陌讱?。

毛皮滑雪遠古的速度與激情

2005年,阿勒泰市一位牧民在汘德尕特蒙古民族鄉敦德布拉克發現巖畫,其中繪有4人尾隨牛馬等動物的圖形,有3人踩在長條形物件上,手持一根長棍,其姿態與目前阿勒泰地區部分蒙古族、哈薩克族農牧民的滑雪姿態有驚人相似之處。經過多位專家的實地考察,證實距今約1.2萬年或更早,阿勒泰山地居民已發明了滑雪板,阿勒泰作為人類滑雪起源地這一觀點得到國際的公認。

此后,包括中國第一位全國滑雪冠軍單兆鑒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宣布:中國新疆阿勒泰是人類滑雪起源地?,F在,即使經過漫長的時代變遷,今天生活在那里的居民仍保留腳踏自制的毛皮滑雪板、手持單支木桿在雪地里滑行的古老傳統。

經多方打聽,2016年元旦前,我和幾個朋友從阿勒泰市前往拉斯特村,拜訪毛皮滑雪板手藝人。

拉斯特村只有100多戶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哈薩克族人。進入村莊深處,我們來到了斯蘭別克·沙和什家。院子積滿了厚厚的雪,僅僅劃開一條小路供人行走。院子右側是用于制作和展示毛皮滑雪板的屋子,里面擺放著馬皮、木板、錘子等用于制作滑雪板的器具。61歲的斯蘭別克身形依然健朗,臉上一直掛著笑容,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哈薩克族馬匹滑雪板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斯蘭別克從12歲便開始滑雪,14歲時,從爸爸那兒學會了制作毛皮滑雪板的技藝。

古老毛皮滑雪板是早期人類智慧的結晶,之所以稱為毛皮滑雪板,是因為整個滑雪板是用馬前小腿的毛皮包裏而成?;┌宓氖褂梅浅?茖W,下山時順毛滑行,速度極快,上山時逆毛而上,可以防止雪板向后倒滑。在滑雪板的中間,有幾根用于固定雙腳的牛皮繩,當滑雪的人雙腳被固定后,手握一根比身高略高的木棍,便能很順暢地滑行,這與現代人滑雪手持雙桿截然不同。

毛皮是制作古老滑雪板最重要的元素。有些手藝人會使用馬的后腿,斯蘭別克堅持只選用馬前腿外側的毛皮,因為其他部位的毛發太軟,不能保證滑雪板的質量。

滑雪板板身用的是松木,木材輕盈,耐存放而不易變形。隨著森林保護力度的加大,已不能像過去那樣到山里砍伐木材,斯蘭別克便到市場上購買木頭,拿回來自己削皮、切割、刨平。板子的長度要根據使用者的身高來定,一般滑雪板比人稍高10厘米。斯蘭別克還保留了最原始的丈量長度的方法,他張開手向我們比劃著,拇指與中指之間的長度大概就是15厘米,板子厚度大概接近2個指頭,約2厘米;手持的木桿則比人高10~20厘米為宜。

這兩項的原料都備齊后,就能著手制作毛皮滑雪板。此時將整塊的松木板前端的板頭稍微削窄,然后放在滾燙的開水里浸泡一會兒,接著放到兩塊板材之間,把松木前端壓彎,并在中部位置鉆4個小孔,穿過牛皮繩,用于綁緊鞋子。毛皮的一側也要燙一下,以便增加韌性,待冷卻后再裹住雪板底部,用牛皮繩以“X”形交叉纏繞整個板身,使馬的毛皮緊緊覆蓋在雪板下。至此,一塊毛皮滑雪板就初見雛形。這樣做出來的滑雪板非常天然,沒有添加其他材料。完工后穿著這個滑雪板就像穿著鞋墊一樣舒適。12道工序揭秘原始滑雪板的誕生,每一道工序都讓人不由得驚嘆先民們的精湛工藝與智慧。

以前牧民家都住在遠處的山溝里,交通工具沒有現在發達,冬天時大雪封山,家中添置用品或傳遞書信,只要有滑雪板,哪兒都能去。斯蘭別克已是家族里繼承滑雪板手藝的第四代傳人,這是一種古老技藝的傳承與堅守。

禾木村的圖瓦人世世代代在這群山綠草間以狩獵和放牧為生。但是這兒夏季牧場時間非常短暫,冬季積雪又異常豐沛,不僅車輛無法通行,即便是馬匹也很難邁開步子。因而,原始的毛皮滑雪得以被長期保留了下來,為滑雪運動賦予了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

毛皮滑雪板依然是村民的最愛。這里的人都會一項特殊的技能——古老滑雪。當你于晨光熹微時走進禾木,從山腳往上看,會看到四五歲的孩子們在村里的山坡上,嫻熟地腳踏小毛皮雪板,撐著長棍子往山上走;去圖瓦人家做客,會發現差不多家家戶戶的墻上都懸掛著毛皮滑雪板;走進山里,你仔細地觀察,則可以發現在高高的大山上,兩道雪板留下的痕跡一直延伸到山腳;每當一場大雪過后,村中的年輕人三三兩兩相約到一個山頭,踩著滑雪板疾速往下沖刺。毛皮滑雪已經是當地群眾熱愛的滑雪運動。

如今,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古老滑雪文化,禾木每年都會舉辦古老滑雪比賽,這是當地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滑雪狩獵賽。

馬拉爬犁冬日里的明快與綺麗

冬日的禾木,飛揚的雪花裝點著夢幻的村落,原木壘成的房子嵌在雪地上,遠看就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畫在村子北側的空地上。在長達幾個月的冬天,馬拉爬犁幾乎可以不分天氣、不分道路地馳騁在銀白色的原野上,成為最為便捷、最為廉價也最具生產力的交通工具。一架架馬拉爬犁被掛著頭飾、搖著響鈴一溜煙地穿過鄉野村舍的場景,成了這里的獨特的風景線。這種簡單實用的工具,以普通居民的家庭生產方式,實用到了戶戶必備的程度,成為本土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雪鄉禾木,一個家庭擁有兩三架馬拉爬犁的情況也并不少見,既可用于生產又可用于日常生活,甚至延伸到走親訪友、旅游經營等,在那些從山地里延伸下來的狹窄的雪道上,兩架裝載得如同大蝸牛似的運草爬犁艱難“錯車”的場景,就成為我對這里的冬日鄉情的一個有趣的記憶點。

每年的元旦我都要坐馬爬犁進入禾木的觀景臺,那個陡峭的“之”字形雪坡,時常會讓我感覺到驚險。有時馬稍一歇力,又猛一發力,就會釀成人仰爬犁翻的鬧劇。坐在上面,被馬蹄揚起的、爬犁卷起的雪霧包裹,耳邊響起嗖嗖的風聲,我難以想象站在爬犁尾部的吐爾遜是怎樣保持住平衡的,只見他牽著韁繩,微曲雙膝,身影隨著爬犁的顛簸而起伏,竭力透過彌漫的雪霧觀察著前方,時而從爬犁上跳上跳下,時而又急速地奔馳在雪原上。

禾木河邊的雪地上,現場豐富的圖瓦人、哈薩克族人傳統民俗競技活動,包括賽馬、叼羊、姑娘追、大弓射箭、雪地摔跤等內容,熱鬧非凡。當天比賽吸引了附近村落近千名村民參賽,包括喀納斯周邊的白哈巴、也麥蓋提、圍哈拉等村落。大清早,成群結隊的小伙子們踏著毛皮雪板,來到村里參加和觀看比賽。讓人驚喜的是現場還有來自外國的面孔,原來此屆比賽首次邀請到來自美國、挪威的12名滑雪選手參與古老滑雪友誼賽。隨著喀納斯冬季旅游的蓬勃開展,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前來。

只見選手們腳踏毛皮滑雪板,邁開大步奔跑在雪原上,肩膀上都拉著一根長長的皮繩,繩子末端系著團羊羔皮,這是模擬的“獵物”。舊時當地獵人在成功捕獵后,會用裝食物的羊皮裝上勝利品,興高采烈地劃著雪板返回居住地。比賽如火如荼地開展,大家相互追逐,毫不退讓,演繹著高山越雪的驚險與刺激。

一年之中長達7個月的冬天,大雪將村莊與外界隔絕,滑雪成了每個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大雪紛飛的茫茫林海中,一個人,一副滑雪板,兩根木桿,勾勒出了冬日禾木最難以忘懷的風景線。每一位運動員高超的滑雪技巧都讓人欽佩,每一個摔倒栽進雪里的時刻都值得銘記,讓禾木的嚴冬熱情似火。雪地叼羊更是場面激烈,遠遠看去,看不到騎手和馬隊,而是一道銀白的雪瀑開始掠過蒼茫的雪原,馬匹和騎手帶著嘶吼轟然而過,掀起濃重的雪霧。在那道雪霧的深處,馬頭攢動、衣裾飛舞,飛揚的馬鬃與雪團攪合在一起,夾雜著騎手們尖厲的唿哨。深厚的積雪緩沖了馬蹄的沖擊,使得雪原上這場兇狠的角力,竟像是一場近乎于無聲的搏擊。至于傳統的“姑娘追”,更是雪中絕唱,一對對男女青年在雪野上釋放著冰冷的熱情。

每一次冬季禾木之行,都會令我熱血澎湃,陶醉其中,無法遺忘也不舍得遺忘。許多美景瞬間只能在嚴冬里留住,許多嚴寒樂趣只能在雪海里享受,許多任性滿足也只能在飛雪里體會,刺激與浪漫的腳步踩在雪地上發出咯吱的聲響,那是一種何等的誘惑!禾木冷,它能給你呈現冰天雪地的勝景;禾木暖,當地人熱情好客的笑容為你帶來陣陣暖流;禾木靜,靜得讓更多的人停下腳步思考人生;禾木鬧,無論是當地人還是游客,總能在找到那份質樸與純真。正是由于禾木的“八面玲瓏”,所以才會有八方游客千里迢迢冬日投入它的懷抱。

猜你喜歡
禾木圖瓦爬犁
我在禾木看日出
兇手老羅
玩爬犁
在禾木
戀著多美味
當足球遇上F1
禾木的早晨
阿勒泰地區圖瓦人井干式民居可持續發展探析
《The Ways of Nomad》
烏蘇里江邊的狗爬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