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拉”住的手重新舉起來

2019-05-20 03:06孫秀霞
語文周報·教研版 2019年17期
關鍵詞:評價同學老師

孫秀霞

課堂上,舉手不僅是教師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的途徑,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資源,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給其他同學以啟發??陕匚覀儼l現舉手隨著年級的變化出現了不同情況:當老師提出問題時,低年級孩子那一只只小手卻總會如雨后春筍般爭相地冒出來,有的甚至著急地喊著“老師,我!我!”生怕被叫不到,可到了高年級,舉手的鳳毛麟角,甚至有時還會出現全班無一人舉手的尷尬。因此研究高年級孩子不愛舉手的原因,并據此采取有效措施,讓孩子被“拉”住的手重新舉起來,有重要意義。

一、原因分析

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座談等多種方式,我了解到高年級學生不愛舉手的原因是多元化的,但主要包括教師原因和自身原因兩方面。

1.教師方面

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過大。有的老師在備課時,對所有學生都提問相同的問題,而不考慮實際的學情,難免會出現難度較大的現象。有的老師在提問題時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問題很簡單,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很短,學生還沒弄明白,教師便著急讓同學們舉手回答了;而教師不到位的評價,也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其實,現在已經很少有老師批評學生回答錯問題了,因此也就不怎么存在回答問題時有恐懼心理。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被肯定的渴望,當他們回答任何一個問題時,內心都期待老師認真的評價,而當學生的回答偏離答案時,老師則不斷地叫其他同學回答,直到聽到自己滿意的答案,但對之前幾個同學的回答卻不做任何評價。學生的內心便形成落差,仿佛是遭到了一種無言的批評,久而久之,學生便不愿再回答問題。有的評價則是簡簡單單地說“好”“很好”“不錯”,令學生食之無味,慢慢也就失去了踴躍舉手的興趣。

2.學生方面

學生心理發生著微妙變化。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心理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自尊心也日趨強烈,有的顧慮自己的回答不夠準確,覺得丟臉,更怕招來同學們的嘲笑和老師的不滿;有的則是追求完美,除非有十成的把握,才會精彩亮相,自己不確定的絕不冒險;有的同學屬于從眾心理,當大多數同學都不舉手時,他也選擇沉默,甚至會擔心同學們會說自己愛出風頭之類的,怕被同學們排擠;也有的是“耍小聰明”的惰性心理,他覺得不需要自己煞費苦心的思考,教師最終都會給出答案;甚至還有個別同學存在逆反心理,尤其和老師之間有誤會的同學,他們喜歡跟老師對著干,老師要是著急讓同學們回答他反而不舉手,還會因為課堂上的冷場而暗自得意;當然也有個別同學游離于課堂之外,課堂上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與他無關……

二、解決措施

1.營造安全的氛圍

試想如果我們給學生營造出一種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他們又怎么會當課堂上的沉默者?首先打造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班風,讓同學們認識到回答問題的重要性,能正確對待他人的回答,消除同學們怕被嘲笑的憂慮。從教師角度而言,要給予孩子們熱情的鼓勵,經常把鼓勵性話語掛在嘴邊,幫助學生克服回答問題的恐懼心理。當學生回答出問題時,要及時地給出真誠的評價,要在情感上肯定他們、保護他們。對于錯誤的回答,教師要不失時機以此為契機進行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感受到這次錯誤的答案恰恰帶給了自己進步。而對于那些非常出色的表現,教師可以慷慨地表揚,尤其是那些舉手越來越勇敢、思路越來越清晰的學生,夸張的認可又何嘗不可?

2.設計有梯度的問題

事實證明,那些過于簡單,沒有價值的問題,激不起孩子回答問題的欲望,而難度太大的問題,又極大地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只有那些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舉手發言的欲望。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拋開自我為中心,不以自己的認知來判斷問題的難易,而應充分根據學生的實際,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讓自己的問題有梯度,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讓每個孩子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

3.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

既然拋出了問題,就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不能因為趕進度而克扣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如果真的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教師要一點點分解這個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找出答案,即使再難,也不要放棄努力而直接給學生答案。

一個個原因“拉”住了高年級學生們舉起的手,這不是年齡的錯,也不是年齡增長帶來的禍,如果教師能找出問題所在,對癥下藥,相信那一雙雙沉重的手一定會重新高舉。

猜你喜歡
評價同學老師
同學會上的殘酷真相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
老師,節日快樂!
老師的見面禮
六·一放假么
應接不暇 騎虎難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