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區公共自行車投放和使用狀況調查與分析

2019-06-03 03:37林銀斌柯雅迪羅胄
科教導刊 2019年10期

林銀斌 柯雅迪 羅胄

摘 要 以實地調研及問卷調查等方式對佛山市禪城區現行公共自行車投放和使用狀況進行研究,分析了城區公共自行車道路系統和站點分布的問題,提出了完善道路交通系統、加強基礎設施配套等建議,以期能夠為禪城區公共自行車的更好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公共自行車 站點分布 道路交通系統 禪城區

中圖分類號:F29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85

Abstrac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bicycle delivery and use in Chancheng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the urban public bicycle road system and site distribu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road traffic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supporting,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public bicycle in Chancheng District.

Keywords public bicycles; site distribution; road traffic system; Chancheng District

0 引言

在交通越來越擁堵的今天,公共自行車在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和緩解交通擁堵方起著重要的作用。[1]佛山市禪城區公共自行車2010年開始引入,至今共設立了212個站點,已成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即使面臨OFO、摩拜等共享單車的沖擊,但因其停放有序、故障率低等優勢仍受到市民熱捧。我們通過實地調研及問卷調查,對城區公共自行車的投放和使用情況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其進一步健康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1 公共自行車交通現狀分析

1.1 使用者的特征

對禪城區公共自行車站點進行抽樣調查,實地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70份;并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獲得有效問卷53份,得出以下結論:使用人群集中在15-35歲之間,占到總人數的62.86%,36-60歲占31.43%;使用人群大部分為上班族和學生,占70%以上。

1.2 使用次數

根據本次調查分析,每天使用公共自行車的人數占總人數的34.29%,兩三天使用一次的人數占25.71%,每月使用一次的人數占31.43%,其中8.57%的使用者表示只是會在周末或節假日才會使用。公共自行車有時候未能滿足部分市民出行的需求,吸引力不夠。

1.3 使用時段

調查中,在8:00-9:00和17:00-19:00自行車使用率較高,均超過80%。這兩個時段均是上下班高峰期,易出現借車難的問題。

1.4 使用者了解途徑

對于公共自行車借還系統的了解,有過親身體驗的人數占61%,通過新聞媒體和社區宣傳而得知的人數占28%。部分地區的社區宣傳力度不太夠,導致一些站點使用率低,甚至被市民棄用,如大富站。因此,通過微信、新聞報道等多種途徑使廣大市民了解公共自行車是很有必要的(圖1)。

2 對公共自行車存在問題的思考

2.1 關于公共自行車道路交通系統

禪城區部分交通道路建設過分突出機動化,在部分路段出現將自行車通道讓位于機動車道的現象。部分公共自行車道路不成系統,存在公共自行車道與人行道共用,機動車和共享單車停車占用公共自行車道等現象,例如汾江中路的自行車道經常被機動車停放占用,且部分路段自行車道與人行道共用。

2.2 關于站點的間距

步行200-500 m 是比較理想的步行出行距離,[2]假如超過了這個距離,用戶去網點來回租賃車輛的使用意愿就明顯下降。[3]根據這個距離,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我們進行了禪城區公共自行車站點設置的緩沖區分析(圖2)。從總體上看,禪城區公共自行車覆蓋度東密西疏,位于西面的南莊覆蓋率低,某些站點間距離遠遠超過1000m,設置不太合理;從局部上看,出現某些灰色地帶,如禪城區中部張槎處,站點間距過大,出現一小塊空白區域。

2.3 關于站點數量和規模設置

禪城區現有212個站點,每個站點電子樁數基本在20-50之間。調查中,某些新建小區周邊、人流密集的商業街均缺少配套站點,如張槎玉帶路新建的綠地未來城小區附近。此外,某些站點的規模并不合理,如人流密集的蓮花廣場站,電子樁數只有21個,容易出現無車可借或無位可還的現象。

2.4 關于使用者的反饋意見

在調查中,部分使用過公共自行車的市民提出遇到過電子樁系統故障的情況,反復還車后,系統仍提醒鎖車不成功,耽誤了出行時間。此外,中老年人表示開鎖的聲音太小,有時聽不見,且操作系統的靈敏度有待提高。還有部分市民表示,某些路段沒有鋪設綠色防滑材料,在鋪磚路面上騎行體驗感極差,往往會導致他們更愿意在機動車道上騎行。

3 公共自行車未來的發展

3.1 公共自行車發展的合理建議

“因地制宜”是公共自行車站點設置及眾多因素考慮的首要原則。即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制定“多而密”的站點建設計劃,綜合考慮選址地區的人口密度、通勤量、建設用地、建設條件等因素進行規劃。因此,對于禪城區公共自行車的發展可參照以下建議:

(1)系統規劃公共自行車道路交通網絡,自行車道與人行道、機動車道分明,設立明顯標志,自行車道鋪設綠色防滑材料,提高騎行體驗的舒適性。

(2)站點應盡可能分布合理,間距可設置在200―500米,點多面廣,疏密有致,盡可能提高覆蓋度;公交站、地鐵站等繁忙的交通換乘地點,應設置公共自行車站點,實現與其他公共交通的有效銜接。

(3)多建設在人員密集的商業區、就業密集區、消費集中區等,規模大小和數量多少視實際情況而定,設置要有前瞻性。

(4)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加大維修力度,提供便捷服務,保證公共自行車能正常使用。

參考文獻

[1] 歐陽正勇,龔晶,黃細昌,等.佛山市禪城區公共自行車系統運營的優化[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3(3):41-47.

[2] Amada M Burden, Richard Barth, et al. Bike-Share Opportunities in New York City[R].New York: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2009.

[3] 郭敏輝,鐘明.上海市公共自行車系統規劃與實踐[J].城市交通,2009.7(4):45-5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