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對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分析

2019-06-11 07:50鄭宇芳田雨鑫姚新文
今日財富 2019年4期
關鍵詞:銅仁市勞動力農民

鄭宇芳 田雨鑫 姚新文

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舊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新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旨在分析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及主要影響因素。最后,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以期實現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的流向非農產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僅是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愿望,達到共同富裕,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定義

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一個相對概念,是相對于特定國家、特定歷史條件下和特定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即農村勞動力的供給超過需求的現象。

二、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一)農民文化素質偏低,轉移規模不斷擴大

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文化水偏低,在外出的農民工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就高達80%,他們只能從事對文化和技術要求不高的體力勞動。由于學歷偏低,未經過職業培訓,勞動技能缺乏,他們只能靠體力賺錢,從事一些工資水平較低、風險較高的行業,以至于工作缺乏保障、穩定性差。

(二)組織化程度低,以群體轉移和季節轉移為主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以群體性轉移為主,多為自發轉移,主要靠親戚朋友之間的帶動,在走出農村創業的成功者及進城務工經驗豐富的領頭人帶動之下,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的,所以其行業選擇和轉移的地區基本相同。與此同時,銅仁市剩余勞動力沒有信息平臺,銅仁市政府忽略了這方面的建設,農民無法獲取就業信息,導致勞動力供求信息嚴重不對稱,中介組織也是少之又少,農民多為自發轉移,通過政府部門轉移的勞動力只是極少數的。

(三)以省外轉移為主,少數民族剩余勞動力存量較多

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數量逐年增加,以外省轉移為主,如沿海發達地區和東部地區。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以外省轉移為主,轉移地區不是只局限于最早的珠三角洲地區,也開始向長三角地區轉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整體上表現出地區間的不平衡性。銅仁市少數民族頗多,經濟不發達,相對貧困,隨著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培訓力度不斷加大,銅仁市勞動力的轉移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由于受到民族傳統和生活習慣的限制,所以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粘性較大,轉移總量及轉移比重較其他地區低,銅仁市農村勞動力剩余的現象將長期存在。

(四)轉移前后的收入差距較大

由于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勞動力主要的轉移行業為采礦、制造、建筑和餐飲住宿,就業單位以私營單位為主。從銅仁市的相關統計資料顯示,銅仁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前后收入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定程度上而言,轉移收入已經成為了農民的主要收入。

三、阻礙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因素

近幾年,雖然銅仁市農民已經開始向城市轉移,農民在就業過程中的待遇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向城市轉移時依然困難重重,其主要原因有:

(一)銅仁市政府的關注度不高

當前,銅仁市政府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的關注度不高,缺乏行之有效的相關法規的規定及具體政策的引導,國家制定的《合同法》、《勞動法》等只是做了原則性的規定,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銅仁市政府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相關規定還不完善,使得農村勞動力在外務工時各種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從而阻礙了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

(二)銅仁市政府資金投入不足

銅仁市政府資金投入有限,也阻礙了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每一個勞動崗位的增加都需要資金,而銅仁市政府每年投入的資金有限,銅仁市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其財政來源單一,政府無力承擔如此巨額的資金,使得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妥善安置。

(三)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民缺乏歸屬感

城市和農村的社保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城鄉之間還不能實現完美銜接,這就導致了農民總有后顧之憂。這不僅僅銅仁市是個例,全國范圍內都存在這樣的現象,當前每個農民都享受到了農村醫保的惠民政策,但是進城務工農民的所屬單位并不給他們辦理醫療保險;即使他們在城市里辦理了醫療保險,一旦失業將無法享受養老保險。諸如此類的問題將他們擱置到了一個真空地帶,教育、養老及住房問題更是難以解決,這就使得農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對城市生活產生畏懼和警惕心理,所以社保制度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四)銅仁市企業發展不成熟、政策制度的限制

貴州省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經濟比較落后,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要走向城市成為市民,從事非農業的工作成為工人,才能實現勞動力的有效轉移。貴州省是一個典型的內陸省份,沒有臨海的地理優勢,這就加大了貴州省吸引外商投資的難度,銅仁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難以實現有效轉移。

2015年貴州省已經開始實施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取消了非農業戶口與農業戶口的區分,并且放寬了戶口遷移的限制,但是這一改革需要時間,所以一定時間內戶籍限制依然存在,導致了其農村剩余勞動力只能是臨時性的轉移。

(五)銅仁市農民文化素質差,缺乏就業技能

勞動力素質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勞務收入水平和能夠獲取就業機會,銅仁市的大部分農民不具備發展性眼光,只顧眼前利益,很多人早早輟學外出打工,或者子承父業,繼續從事農業工作,認識不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是實現就業的很好途徑。與此同時,勞動者法律意識淡薄,城市生活常識缺乏,既不能維護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也不能適應就業和城市生活的需求,在勞動力供過于求的情況下,外出務工的農民沒有就業優勢,不能形成有效的競爭力。

四、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建議

(一)銅仁市政府負責為銅仁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組織工作指定計劃,同時要做到主動與企業聯系溝通,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為企業輸送高效合適的勞動力。為勞動力轉移制定合理的政策支持,提供培訓服務,為企業家提供良好的轉移培訓平臺,并密切監控培訓效果。

(二)在銅仁市農村剩余拉動力轉移培訓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經營者角色的作用,政府與企業相互合作。政府和企業的培訓要根據農民自身的需要,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就是利用其資源從事能為自身獲得利益的活動,所以,在農村剩余拉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企業家的積極參與就是為企業盈利。

(三)建立用工信息平臺,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銅仁市在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工作中,可以建立網絡用工信息平臺,及時發布用工信息。同時組織各基層單位對用工信息平臺負責深入推廣,從而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足不了出戶就能了解用工信息。

(四)改善投資環境,加快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銅仁市必須要改善交通狀況,制定優惠投資政策。同時加強農村基層教育設施建設和普法學習,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法律意識。投資環境的改善,必然會加快產業的發展,從而增加就業崗位,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五、結束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的數量龐大,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量還是很大,尤其是像貴州省銅仁市這樣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我國相比其他發達國家,貴州省相比其他發達省份,銅仁市相比與上海等經濟發達的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將是一個持久戰,肩上的擔子依然很重。(作者單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銅仁市勞動力農民
耕牛和農民
發現非遺之美
我國勞動力市場薪酬體系發展趨勢研究
農民
鑒賞
勞動力流動的區域差異性分析
勞動力流動的區域差異性分析
基于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的國土資源管理系統建設
基于AHP的銅仁市居住區景觀資源評價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已達1200萬(等10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