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郁南連灘禾樓舞

2019-06-14 09:02洪燕
藝術評鑒 2019年7期
關鍵詞:南江禾苗面具

洪燕

摘要:禾樓舞,又稱“跳禾樓”,是廣東省郁南縣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娛樂節目,老百姓們通常在豐收之后相聚在一起跳禾樓舞,以感謝這一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本文主要通過查閱禾樓舞的歷史文化類文獻資料,舞蹈表演視頻資料以及對當地的禾樓舞老藝人的采訪等途徑對禾樓舞的舞蹈藝術特征以及服飾特征進行分析,通過這兩點特征總結禾樓舞的藝術特色,旨在呼吁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賞這一古老的藝術,以推動禾樓舞的傳承與保護。

關鍵詞:禾樓舞? ?廣東郁南連灘

中圖分類號:J722.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074-03

在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盛典演出中,禾樓舞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禾樓舞在舞蹈動作的編排上大量還原了農耕時勞動人民的形態,并且其舞蹈形式表現了南江原始人民的祭祀過程,使得禾樓舞更具原創性和獨特性。另外,其服飾特點和面具也一改筆者對于儺舞的印象,黑色和以及獨特的面具形態構成了禾樓舞重要的特點。

一、廣東郁南連灘禾樓舞

(一)歷史與文化淵源

連灘鎮是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下的轄鎮,是郁南縣南部地區的商貿、文化中心,廣東省省級中心鎮,位于南江中游東岸,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農業發達。禾樓舞就孕育在這農耕文化和稻作文化淵源的地區。

禾樓舞的發源地是連灘,是嶺南古代原住居民的居住地,這些民族在夏商時期被稱為荊蠻或者蠻夷。之后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威王伐越大勝,取盡吳越之地,一部分越人流散到嶺南一帶分化成多個體系,而禾樓舞就開始流傳到了嶺南地區的南江流域了。

然而關于這一神秘而古老的民間藝術的來源,流傳這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在很久以前,南江地區連年旱災,歌仙劉三妹到受災地帶告訴災民:“要用唱歌來傾訴生活的不幸,用跳舞來感動‘禾花仙子,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于是人們晝夜唱歌跳舞,果然感動禾花仙子下凡。禾花仙子憐憫這些農名,她將自己的乳汁擠出來,復蘇了所有的作物。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禾花仙女的恩德,便于每年豐收之夜跳起禾樓舞,并在連灘五顯廟立禾花仙女的神像祭祀。

(二)表演形式

在神話故事的流傳之下,禾樓舞的表演形式和豐收之后的酬神這一步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舞者頭戴假面具,身穿黑色衫裙,頭戴斗笠,腰扎圍巾,腳蹬麻鞋,領頭舞者頭戴蓮花冠,系紅色黃披肩,右手搖著一個系有彩帶的銅鈴,左手舉牛頭錫杖,其余舞者手拿禾穗,邊唱禾樓歌邊擺身、搖手、踏足、向著東南西北四方起舞。另外在起舞的同時,也伴隨這禾樓舞的唱腔,在嗩吶、鑼鼓的襯托下禾樓舞顯得神秘而有特色。

從禾樓舞的整套歌舞來看,它體現了南江地區的風俗特色,也體現了人神之間的微妙關系,反映了原始人民對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的美好生活向往,為我們研究郁南連灘地區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二、禾樓舞的舞蹈特征

(一)跑場動律與調度

從禾樓舞發展的原始時期,一直到現代我們所能看到的經過整理的禾樓舞,它的一大表演特征就是跑場——通過不同的跑場動律進行隊形的變換,在跑場動律中變換不同的調度,并且在調度中蘊含著一定的文化淵源。

1.跑場動律

(1)附點踏步

其中附點踏步是禾樓舞跑場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跑場動作,附點踏步即腳下左右腳交替的節奏為附點的下肢動律,在做附點踏步的同時上肢分別配有“搖禾”“端禾”等動作?!皳u禾”即雙手握禾苗,手帶著禾苗從肩膀前的斜上方至斜下方運動?!岸撕獭奔磫问治兆『堂?,另外一只手叉腰,“端禾”的位置分別有平舉位、斜上位、斜下位。其中平舉位端禾是最常用的動作,演員其中一只手打開到接近芭蕾的大七位位置,另一只手叉腰,腳下為附點踏步,禾樓舞常用這個動作來變換隊形。

(2)前趕步

在圓形的調度中還有一個步伐叫“前趕步”,兩腳呈一前一后站立,由后腳抬起至與大腿呈90度狀,落下時重心移到后腳前腳輕輕踢起,如此反復,向圓心行進。

(3)橫踹步

一腳為主力腿,另一只從腳踝方向起步,再往旁方向蹬再回到腳踝方向,步伐根據音樂節奏重復兩次,兩腳交替進行,并且其表現形式通常為兩人對舞,從圓向豎排變化。橫踹步一般出現在音樂從慢節奏變換到快節奏的節點,音樂清晰分明,帶動整個舞蹈向興奮的情緒轉變。

(二)調度

除了禾樓舞的跑場行進的動作,其調度也值得我們探究。經過觀察與探究,禾樓舞主要有以下幾個調度:兩豎排、相對的內外兩豎排、兩橫排、內外包圓、單個圓形。

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為圓形的調度:圓形由中間聚攏再向外散開、圓形變成一橫排、由橫排兩端帶領著包圍成圓形等。

在圓形調度的大量運用,禾樓舞絕對不是第一個,例如藏族的鍋莊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彝族的“尼木措畢”等,這些宗教性質強的舞種都廣泛運用了圓的調度。在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中,“圓”的美揭示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是祥和的象征。由此看來,禾樓舞在誕生伊始,本身就帶有對于祥和與美好生活的希冀,正好印證了中國美學對于圓形的審美態度。

我們還能從禾樓舞調度中認識到,所有的內外包圓以及內外豎排都是手拿火把的演員在外,手握禾苗的演員在內,這里體現了火把對于人們的保護作用,再加上圓形的調度的運用,這其中的“大團圓”寓意也表現了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下,人們渴望團結起來抵御侵害以及,希望能得到保護和庇佑的心理。

(三)模擬農耕的舞蹈動作

聞一多先生在說舞中指出,原始的舞蹈有兩類,一類是模仿式,一類是操練式。觀賞者能夠通過肉眼判斷出生活原型的是模擬式舞蹈,例如勞動舞蹈、狩獵舞蹈、農耕舞蹈等。模擬式舞蹈的表現形式和舞蹈狀態是舞蹈的最初動機,它毫無修飾的袒露舞蹈的最初意識,詮釋了舞蹈的最初意義。

禾樓舞就是模擬舞蹈的一種,它的原生態性就體現在它的動作生動直觀的還原了人們耕作時的形態的動作,例如“搖禾”與“割禾”。

“搖禾”即腳下附點踏步,手拿禾苗朝身體的斜上45度方向以及斜下方相對的角度運動,其動作形態表現了在物質匱乏的額年代,人們收獲禾谷之后的欣喜。

“割禾”,顧名思義為收割禾苗,演員兩腳前后站立,后面的腳朝前腳正前方上步,重心落到上步腳的腳上之后,另外一只腳向后抬起,如此反復。演員兩手打開平開位,手握住禾苗的末端,禾穗沖著正旁方向,不握禾苗的手的手型呈鐮刀狀,向手握禾苗的手的下方去,呈割禾狀,再原路返回,如此反復。

禾樓舞的動作主要以展現勞動人民的勞動狀態和豐收時的情緒為主,有淳樸直觀的特征,非常形象地展現了南江流域的祖先的勞動與生活狀態以及精神面貌。

三、禾樓舞面具以及服飾的形態特征

(一)面具

1.男性、女性與巫師面具的特征

從面具形態,禾樓舞的面具比起其他面具種類也更簡潔,易于理解。從性別上分類,女性的臉譜一般是彎眉但是比較粗長,口型基本上為上翹微笑狀,額頭繪有粗線條的劉海,臉側有粗線條的長鬢發,眼眶四周以及面頰有粉色紅暈。

男性的臉譜均采用細長或粗短的劍眉,有的顴骨突起,其臉型與女性相同,眼臉四周及面頰也繪有粉色的紅暈。

巫師的面具比較特別,額頭繪有紅色的火焰,這也與原始人對火的崇拜有關系。

2.禾樓舞的面具特色

由這些面具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出,禾樓舞的面具樣式和人本身的模樣有關系,它的面具形象更平和近人,并且易于被人所接受和喜愛。盡管禾樓舞的面具已經減少了儺的特點,但是面具的五官依然是被夸張化的,比如,在眼睛的周圍化有黑色粗糲的線,兩腮之中加重的紅暈等,這樣的特征在舞臺上依然能帶給人沖擊的效果,再加上禾樓舞的面具與其他的儺舞面具的不同,更是讓觀眾耳目一新。

(二)服飾

禾樓舞從服裝上與以往我們所見到的儺舞巫舞的服裝不同。一般的儺舞巫舞,因為要與“神靈”溝通,驅趕“鬼神”,通常會用鮮艷的色彩和夸張的配飾,創造出青面獠牙的形象。但是禾樓舞偏喜愛黑色,舞者身穿黑色衫裙,頭戴小竹笠,腰扎圍巾,腳蹬麻鞋,渲染出低沉,神秘的表演氣氛。

1.“黑色”服飾特征的歷史淵源

根據歷史考證,禾樓舞的傳承主體是百越人,然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越人對當時的秦國楚國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脅。秦朝建立之后,始皇為了維護皇權,一統天下,迫不及待平定百越。但是在西江流域仍有一部分沒有融入到漢人之中去,那一部分人又隨后又因為東漢時的起義失敗而流落,其遺民史稱“烏滸蠻”故今日的烏滸人,最終由烏滸人較好的繼承了禾樓舞。然而秦朝的服飾為黑色,禾樓舞的黑色服飾也恰恰符合了秦朝的審美特點。

秦朝對于黑色的崇拜時由于對水的渴望,因為大秦在早年間生活在蠻荒地區,在漢文化中黑色屬水,因此秦人對于黑色有著魚對于水的依賴。正如禾樓舞中也包含著對于雨水的祈求,象征著農耕時代人們對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希冀。

2.禾樓舞的“黑色”特征與道文化的關系

在接下來的明清時期,禾樓舞繼續發展,這其中也融入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在中國的宗教中道教是崇尚黑色的,道家主張簡色,有虛無的意味,提倡著知黑守白的追求,禾樓舞中黑色的運用也因符合道家的審美特點顯示出濃重的道教風格。

從秦朝對于黑色的崇拜以到道家對于黑色的推崇,無不體現了黑色對于中國文化中的深刻意義,也為禾樓舞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就像在中國古代,黑色對應的神獸是玄武,并且把黑色比作玄色,指代宇宙,具有看不見、琢磨不透的特點,同時也暗示了一種神秘莫測的空間。禾樓舞也因為黑色的運用而更富有巫文化的神秘色彩,展示了其舞蹈粗獷原始奔放的特性同時也體現了我們的祖先對于大自然以及未知事物的敬畏之情。

四、結語

禾樓舞作為巫文化和儺文化結合的產物,起源于漢代,一直傳承至今,歷史悠久,其舞蹈形式仍然保持著較原始的狀態,我們能從中探究連灘地區祖先的生活狀態,以及在農耕文化之下,原始人民的舞蹈狀態。并且,禾樓舞的道具以及服飾體現了極強的地域特征,極具有探究價值。雖然禾樓舞已經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但是對于它的開發和保護仍然進展緩慢,希望通過本次探究,能有更多的專家學者來關注禾樓舞。

參考文獻:

[1]彭祖鴻,郭蔓娜.南江流域禾樓舞面具的特質及文化意蘊分析[J].柳州師專學報,2012,(06).

[2]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3]鄧輝,馬騁.禾樓舞的文化特色初探[J].神州民俗,2008,(01).

[4]康良生.地方傳統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的傳承探究——以廣東省郁南縣連灘鎮的禾樓舞為例[D].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13年.

[5]劉建.宗教與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饒莉娜.試論舞蹈舞臺圓形調度的意象世界[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1).

猜你喜歡
南江禾苗面具
墨韻書香
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方法探析
揠苗助長
揠苗助長
南江才措的詩
禾苗上的露珠
漫畫二則
面具給我的驚喜
面具中的魚
南瓜面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