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路徑

2019-06-14 09:02馬寶琳
藝術評鑒 2019年7期

摘要:云南是少數民族大省,本土音樂資源豐富,而音樂學專業是以培養未來音樂工作者為目標,有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責任,但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教學實施目前卻難以形成體系。本文將立足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現狀,從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對音樂學專業發展的價值進行分析,結合云南高校實際情況和音樂學專業特點提出可行的實施策略,以期為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的發展和本土音樂文化教學實踐找到更有效、更實用的傳承途徑。

關鍵詞:本土音樂文化? ?云南高校? ?音樂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089-05

本土音樂是指源于一個特定地域,以多種形式和風格呈現的、具有濃厚地域和文化特色的音樂存在。云南地處西南邊疆,有26個民族,是全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由于地域、歷史、宗教、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各民族擁有自己獨特的旋律小調、樂器、表演藝術,這些多元、民族化的音樂資源是云南民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筆寶貴財富。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受城市文明和外來文化的沖擊,這筆珍貴財富已經在面臨保護和傳承的危機。

2004年,教育部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作《課程方案》),在培養目標中明確規定:“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音樂教育工作者”。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是使每一名即將從事音樂教學、音樂研究等相關工作的學生,畢業后能在中小學或社會上,特別是在云南地區勝任音樂教學或從事音樂相關工作的實際需要,為云南地區的社會、文化發展服務。因此,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除了傳授基本的音樂表演、音樂基本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外,還應重視本土音樂文化方面的教育,在兼顧一定的音樂師范教學特點的同時,立足云南社會發展現實,利用本省豐富的文化資源,為云南地區培養出能肩負起云南本土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使命的、合格的應用型音樂教育、音樂研究人才,承擔起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責任。

一、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對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發展的價值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化素養

音樂學的專業選拔是需要經過云南音樂學類省統考、面向報考全省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類專業考生組織的一項專業基礎技能測試。由于受國內傳統音樂教學體制的影響,大部分藝術高考生的聲樂考試都會采用美聲或民族唱法,而樂器考試選擇鋼琴的學生居多。因云南的藝術教育人才相對匱乏,音樂基礎教育和音樂基礎技能水平較發達地區相對落后,很多報考音樂學專業的考生沒有經過正規的聲樂訓練和鋼琴學習,而是通過短時間的“突擊”通過省統考,所以,學生入學時的專業能力和音樂素質都比較低。另外,藝考生高考文化要求相對較低,致使一部分學生雖然對音樂學專業沒有興趣,但出于高考分數的“壓力”而最終選擇了音樂學專業,因此,音樂學專業一直存在音樂素質和文化素養“雙低”的現象。文化素養和專業底子薄、學習任務重、對音樂學習提不起“勁”,導致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產生倦怠感和挫敗感,嚴重降低和阻礙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的生源主要來自云南省的十六個州、市,少數民族學生占比較大,他們身上普遍具有濃厚的民族情結和對家鄉的深深眷戀,而“本土”出自家鄉,學生在接受本民族的文化上,更容易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云南本土音樂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各民族的曲調樣式、歌詞、唱法、藝術表現等無不是對家鄉的風俗、人情、道德倫理等價值觀念的表現和流露,有著強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感召力,在祖祖輩輩的傳承中,這種源自民間的自我以及帶有自發性質的教化作用也是現代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因此,以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教育教學為契機,不僅能潛移默化地實施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增強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文化素養。

(二)有助于轉變學生就業觀念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體現部分?;A教育新課改提出后,我國中小學基礎藝術教育質量整體已經有了顯著的改觀,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村藝術教育也受到了極大關注,農村藝術教育的成效也體現出了鄉村教育的發展。但是,目前云南農村基礎藝術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師資配比嚴重不足,很多農村中小學沒有配備專職藝術類教師,藝術類課程都由其他任課教師兼任,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校甚至沒有開設藝術類課程,致使云南農村的素質教育現狀堪憂。

中小學音樂教學崗位是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學生的重要去向,但是除了一些考取特崗的學生和一些愿意回到條件較好的農村中小學工作的學生外,更多的學生畢業后選擇在城市工作。一部分學生為了留在城市,甚至不惜放棄所學專業去“將就”工作崗位,大量的村、鎮中小學的音樂教師崗位卻出現了“無人問津”的窘狀。當然,這與農村中小學校辦學規模、條件、工作待遇等諸多現實因素有關,但更多則是由于學生對人生價值觀和發展觀的認識偏差,導致他們認為自己的所學和才能在“小地方”難以得到發揮。

從傳統云南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和聚居地來看,這些地方距省內大中城市都相對偏遠,經濟發展和開放程度也相對較低,但這些現實因素也恰恰是民族地區淳樸民風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使得原生態的本土民族音樂資源保留完整、內容豐富,但遺憾的是,專職音樂教師和音樂研究人才嚴重缺乏。因此,將云南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引入、并漸漸融入高校音樂學專業的教育體系中,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本民族、關注家鄉、關注農村藝術教育,從音樂藝術教育的角度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高度使學生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云南本土音樂存在的價值,正確的對待這一文化財富,不僅對云南本土音樂有著普及和推廣的作用,也會在潛移默化當中重塑學生的人生觀、文化觀、社會價值觀和就業觀,并有助于他們尋找到能體現自我價值的工作崗位,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利用自己的所學在云南這塊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大地上為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藝術教育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作為云嶺兒女應有的人生價值。

(三)有利于音樂學專業本土特色建設的發展

隨著云南本土音樂文化逐漸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近年來幾乎所有的云南高校的音樂學專業都開設了一些云南本土音樂類課程,但在整個教學中只是“點綴性”開課,授課內容僅限于鑒賞和了解,課程體系不正規、不系統,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只是“隔靴搔癢”,使學生無法對本土文化做到真正了解。還有些學校雖然提出了民族特色的辦學理念,并將民族音樂傳承和民族人才培養寫進了人才培養方案,而長期以來,這些云南高校的音樂學專業還是與內地音樂院校一樣采用西方音樂教育體系,而在人才培養方式、本土專業課程設置、本土教材使用和師資團隊建設上不夠健全,專業辦學特色事實上并不明顯。

筆者認為,云南高校的音樂學專業建設應設置為更適應云南地區,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音樂專業教育,承擔起繼承、弘揚、發展云南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和民族藝術科研任務的責任,不但要保證專業教育質量,還要兼具專業教育的地域性、民族性的特點,突出專業辦學特色。因此,將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作為專業建設特色,使之不斷適應本省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對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的未來發展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二、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引入本土音樂文化資源的有效措施

(一)立足本土音樂文化,建構系統的、多元融合性的音樂課程體系

2004年教育部下發的《課程方案》的說明中指出:“增大學校課程設置的自由度,地方和學校課程特色化;各??蓞⒄铡墩n程方案》中建議的科目開設選修課,也可根據各自的資源和特長開設相應類別的選修課,以充分發揮本校優勢和地域優勢,辦出各自的特色”。西方音樂教育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其體系比較完整、成熟,值得我們學習,可以通過借鑒傳統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建設具有云南本土特色的課程體系:

1.在專業基礎課程中增加本土音樂教學內容。保留或整合原有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中的一些專業基礎課程,但在原課程大綱中增加本土音樂教學內容。如在視唱練耳課程中,增加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旋律聽辨及模唱內容;在一些音樂表演實踐類課程如聲樂演唱課、合唱與指揮課、器樂演奏課程中增加云南本土音樂演唱(演奏)作品的教學內容;在歌曲寫作與改編課中增加民族音樂采風和民間音樂改編的環節。這樣既保證了學生可以具備基本的音樂素養和專業基礎技能,又能擴充學生作品音樂風格的涉及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

2.開設云南本土特色類課程。其中包括云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云南民間音樂傳習、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史、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概論、云南民族音樂教育實踐等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讓學生系統、完整地了解云南當地民族發展、本土音樂藝術文化和藝術表現形式,為他們學習、掌握、傳習本土音樂文化奠定理論、實踐基礎。

3.拓展本土課程的形式和內容。根據學科特點設置課程形式,比如一些理論性課程如云南少數民族史與文化、少數民族的音樂史等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或MOOC視頻來配合見面課教學,利用線上、線下同步的“混合式”教學方式進行,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既能發揮大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緩解師資緊張,節約教學資源。一些演奏技巧性課程如云南民族樂器演奏課,可以采用小組授課形式,方便教師親自示范并及時給予技術指導。而像云南民族音樂教育實踐、云南民間音樂傳習等課程,應將重點放在音樂實踐與活動上,除了課堂內通過“唱”“彈”“跳”使學生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還應開展校外音樂實踐教學,充分利用云南當地文化資源,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親臨本土音樂的發源地和本土音樂活動現場,親身感受當地風土人情,全方位、近距離的體驗和融入到當地文化生活中,感受當地的音樂氛圍。這種“校內+校外”的音樂實踐教學,不僅能夠拓展學生藝術視野、有助于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都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實現的教學目標。

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是需要有系統的、多元融合性的音樂課程體系為支撐,當然,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在必修、選修、內容程度和課時量上作適當調整,力求使課程設置合理化,保證其知識結構的均衡合理,既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又可以更好地為云南社會發展和民族文化建設服務,為實現云南本土音樂文化的真正傳承奠定良好基礎。

(二)發揮學生自身民族特性,因材施教,揚長避短

云南邊疆民族類高等院校是云南高級人才的重要輸出地,少數民族學生在教育對象中占了較大的比重,在語言、文化特征、習俗等方面必定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一定要尊重受教者的文化差異性、接受程度以及不同的需求。

云南地區的藝術教育條件和質量相對落后,但26個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地域環境中創造出了屬于自己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體系,具備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質,并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蘊。盡管很多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在入學前沒有受過正規的音樂訓練,但凡是來自民間音樂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的學生,身上均散發著鮮明的民族個性。他們本能的精通本民族語言,對本民族的音樂、原生態唱法、樂器有一定了解并具備基本的表演技能,他們與生俱來的民族特性會吸引到其他學生并渲染整個學校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氛圍,產生極強的感染力和獨特魅力。因此,對于一些聲音條件較好,能掌握當地民族唱法的學生,在聲樂教學上不應強迫他們改變原有的聲樂唱法,而在保留其原生態唱法特色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氣息上的訓練和適當的藝術指導,幫助他們選擇更適合他們演唱的聲樂作品,更好地控制聲音和提高他們的音樂表現力,使他們的原生態民族唱法錦上添花、更具特色。在器樂技能課程的選擇上,可以讓一些會家鄉當地民族樂器或喜愛民族樂器的學生能夠選擇云南傳統民族樂器,不必非要選擇鋼琴,教會他們掌握更多本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和制作技術。

總之,學校系統的專業學習要在保留學生原有的民族面貌基礎上,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和音樂審美,盡可能多的讓這些學生掌握本民族技藝的精髓,并帶動其他學生對本土音樂的學習熱情。在學習過程中,一部分對“非遺”有志向、并熱愛家鄉音樂文化的少數民族學生或許還有機會成為某種民族技藝的傳承人,這不僅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多元化要求的體現,亦是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問題的一種有效解決方式,對推動“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三)建立師資結構合理、“能力”健全的教師團隊

要實施以上設想首先必須要建立一個師資結構合理、“能力”健全的教師團隊,其中包括民族學專家、云南少數民族藝術研究人才、有經驗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具備較高藝術造詣的民間藝術家等,這必須通過學校層面對校內外的人力資源進行整合才有可能完善整個教師團隊的建設??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入手:

1.加大民族音樂研究專業人才的引進。學校除了高薪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民族音樂研究專業人才外,也要適當放寬對年輕、優秀人才的引進條件,不斷充實教師隊伍。此外,也可以考慮吸納國外優秀的民族藝術研究方面的人才。專業人才的加入勢必會提升整個教師團隊的教學、研究實力,為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和專業發展的師資建設帶來新的活力并推動整個學科的快速發展。

2.邀請校內專家和優秀的民間藝人任課。少數民族研究和民族地區的相關課題是民族高校的主要科研任務,因此,每所當地高校一定聚集著很多優秀的研究民族文化方面的教授和專家,音樂學專業應與本校民族文化院系、民族研究所等人文和社科機構建立起緊密聯系,形成長期共同協作關系,根據課程需要聘請校內民族研究領域的專家擔任云南民族文史類課程的教師,充分利用校內教育資源“取長補短”,緩解師資緊缺。另外,民間藝人和“非遺”傳承人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承載者,邀請一些有修養且舞臺經驗豐富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為學生傳授云南民族樂器、原生態唱法技藝等表演類課程,不但可以將云南本土音樂文化原汁原味的保留下來,還可以豐富、活化整個教師隊伍,為在校教師在教學與科研上提供學習機會。

3.現有音樂專業教師再培訓。目前,云南高校的音樂專業教師大部分是從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音樂人才,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和音樂素質,但是缺乏民族文化背景和云南民族音樂文化知識結構,無法勝任云南民族音樂類課程的教學任務,需要進行包括云南民族文化理論知識、云南民族民間音樂表演技能、民族音樂教學和研究的“再學習”。因此,學校應按教師的專業方向和需求,逐步安排現有音樂教師進行云南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和提高,鼓勵他們繼續深造或從事長期的云南民族藝術方面的研究。同時,組織他們進行一些短期培訓、民間采風、田野調查等,為他們搭建一個本土音樂文化學習、交流的平臺,提高教師對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意識,逐漸提升在校音樂教師的民族音樂文化水平和科研能力。

讓教師具備本土文化知識、表演技能和本土文化教學能力是實施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前提,但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并不是音樂教育工作者或音樂學專業任課教師的“一人之責”,需要所有從事本土民族文化研究和具有本土音樂文化傳播能力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

(四)利用地域優勢,整合教學資源

1.加強本土教材建設。教材的內容和功能對教學過程起著重要的輔助、指導作用,云南各地的文化特色與音樂藝術形式各不相同,各高校在教材的使用上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教材的選用除了符合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突出音樂學專業特點外,還應凸顯當地地域特色,切合各高校自身實際情況。只有在搜集、整理、編訂出適合高校自身實際情況的本土音樂教材,使其成為可靠的教學資源,才會對整個教學起到保障作用,有助于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延續和發展。

2.搭建本土音樂文化教學實踐平臺。其一,鼓勵學生參與多樣化藝術實踐。本土音樂文化教學成果需要藝術實踐的檢驗,通過藝術實踐既能檢驗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又能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因而,除了要重視課堂教學實踐的環節外,還需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更多的課外藝術實踐形式中,包括校內外各種形式的匯報演出、比賽展演、民俗活動等。其二,積極推進民族地區的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隨著國家、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云南各州、市、縣上的文化館、民族文化傳習所等公立、民辦文化機構都在積極參與“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如果學校能與這些文化機構、組織合作,在當地建設起本土音樂文化教學實踐基地,不但可以為師生提供固定的觀摩、學習平臺,有利于本土音樂文化教育、科研工作的展開,還可以發揮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在云南“非遺”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對云南“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其三,營造校園民族文化學術氛圍。高校是高級人才的重要輸出地,是教學、科研能力發達、思想氛圍活躍的地方,必須保持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經常邀請民族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進校園進行講座和學術交流,為高校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傳遞民族文化研究最真實和第一手的調查資源,使他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理念并幫助其明確研究方向,為云南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教學步入良性和健康的發展路徑不斷助力。

三、結語

本文通過從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價值、云南高校實際情況和音樂學專業特點等方面提出實施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可行性策略。筆者認為,在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開展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教學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提升空間,但其中教學計劃的設計、本土音樂文化相關專業課程間的銜接、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校外音樂文化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等具體問題,也還需要結合云南各個地區和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實際情況做進一步的調研和實踐。盡管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對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乃至整個云南地區的音樂教育是一項艱巨并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但只要經過不斷探索和長期努力,相信未來,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一定會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實現民族特色的辦學目標,真正肩承擔起云南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責任,為云南社會民族文化發展和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姚三軍.地方院校音樂專業教育中的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2]馬寶琳,王培.民間藝人進校園對云南“非遺”傳承和發展的意義[J].大眾文藝,2018,(20):212-213.

[3]黃凌飛.云南高等藝術院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與展望[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01):88-95.

[4]鐘玲,吳曉媛.鄉土音樂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1,(23):64-66.

[5]張援.中國當代藝術教育法規文獻匯編(1990-2010)[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6]夏毅和.本土音樂文化資源與云南高校音樂教育的整合[J].民族藝術研究,2011,(04):67-70+9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