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議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要點

2019-06-17 01:22周育紅
卷宗 2019年15期
關鍵詞:文物保護意義

周育紅

摘 要:文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具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實物資料。具有歷史的見證作用,科學的認識作用,藝術上的審美作用和社會上的教育作用。文物同時也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文物既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珍寶,又是去而不能復得的。應引起人們的珍愛,加以保護??脊虐l掘是文物保護的重要方法,做好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工作,是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意義

1 文物保護的意義

建國以來,國家公布了文物保護法,將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遺址、建筑物等都稱之為文物,這可以說是一種創舉。因此在中外文中很難找到一個相稱的準確譯名。為什么一些完全不相同的東西能統一在“文物”這個名稱之下呢?翻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文物法》的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地說:“為了加強國家對文物的保護,有利于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繼承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特制定本法”。既然保護文物的目的是為建設精神文明,那么凡是能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遺物,都應可稱為文物。但實際上不是所有的遺物,都能夠起到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的教育作用的,否則,我們的大地上將充滿著過去遺物,以至新的社會建設將無法進行。因此“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又規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受國家保護。什么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那就要經過一定的科學研究和鑒定。一般說凡是能反映一定的歷史時代和政治、經濟、文化特征,即可稱之為文物。為此,通過考古發掘可以對現場文物加以保護。

習總書記對新時期文物工作做出了明確要求,“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薄叭魏挝奈锢枚家杂欣谖奈锉Wo為前提,以服務公眾為目的,以彰顯文物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以不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德為底線。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p>

習總書記曾提出“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已成為新時期文物工作的奮斗目標,同時也是“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的具體要求。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對傳承文化根脈,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2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1)出土文物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一般來講,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護現場所發掘的各類文物。與此同時,由于文物本身的不可再生性質決定了考古發掘現場保護的重要性。比如出土物殷墟的甲骨刻片,其就是我國傳統意義上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殊寶物,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其無法實現仿造與仿造。

2)遺址本身具有不可復原性。我們知道,考古發掘現場除了要發掘一定的文物之外,其實歷史文化遺址也是必須要進行發掘的,這些遺址同文物一樣,他們都是唯一的,具有不可復原與再生性,更不可復制,比如樓蘭遺址,就是典型的具有不可復原性的遺址之一,類似此類現場,世界上還存在許多。

3)出土遺物具有不可替代性。除了不可再生性與不可復原性之外,不可替代性也是考古發掘現場所具有的特殊特點之一。比如出土于北京的人頭蓋骨化石,它證明了原始人曾經的確切存在,是任何化石都不能夠替代的。它的存在實際上是一種靈魂與生命的最好證明,具有顯著的不可替代性。

3 考古發掘中文物現場保護的幾點建議

現場文物保護就是通過人為的物理、化學方式對考古發掘現場出土文物進行保護與修復。在現場文物保護中,為提高保護力度,往往需要進行現場加固保護措施。這樣可以對文物的強度進行有效提升,通過加固材料對因環境因素導致損壞的膠結物進行代替,這種保護技術主要應用的文物為風化、碎屑化等。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等價值,對這些歷史財富進行合理有效地保護,可以為人類社會發展研究提供可靠的保障。

1)因文物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作為臨時性保護,現場加固可以對文物信息進行最大限度地獲取,并確保文物的真實性與安全性。在考古發掘現場文物加固中,應重視加固材料的選擇。首先在加固現場文物前,應將文物附近的泥土、可溶性鹽等有害物質清理干凈,確保對加固效果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必須選用無色透明的材料進行考古發掘現場文物的價格,不能對文物原貌進行改變,同時在不損害文物的基礎上,做到對文物原貌不掩蓋?,F場文物加固材料必須具有良好滲透性與耐老化性,因現場保護屬于臨時性,必須對加固材料的可逆性操作加以重視,為可持續保護文物提供便利。一般情況下通過物理機械特性對嚴重破損、脆弱及易裂易碎文物進行處理,物理加固可以對文物自身起到支撐作用,進而對文物穩定性進行有效提升,并對提取十分方便。

2)因文物特性對文物出土含水率進行準確確定。選用清水浸泡的方式對含水率在100%以上的竹子、木材及漆器等進行處理,選用密封方式對含水率在100%以下的器物進行處理,并確保其原有濕度,避免環境濕度急速變化,降低對文物的損壞。文物出土后和氧氣極易產生化學反應。同時,因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都會對文物造成極大的影響,為此,在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中,應防止文物出土后直接接觸大氣開放環境,才能確??脊虐l掘工作的順利進行。

昆蟲與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已經對考古發掘工作中文物出土的安全性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圖部分墓葬出土的文物構成成分為腐爛的木材與其他有機物,文物豐富的有機營養物質對昆蟲與微生物的生存與繁殖十分有利,這種情況的大量出現,將進一步損壞出土文物。由此,在考古發掘工作中應及時對微生物及蟲害情況進行控制。目前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熏蒸劑,熏蒸劑具有良好的滲透性、揮發性及擴散性,可以向固體藥物無法涉及的細縫內進行有效滲透,因其具有較小的吸附性,從被熏蒸物內部將快速分散,沒有殘留。

3)轉變文物保護的觀念,提高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認識。無論是地方政府和考古工作者都應該轉變自己的思想,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特別是考古工作者,最應該轉變自己的觀念,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考古工作人員應該認識到文物不僅僅是歷史遺留物,歷史遺跡也是很重要的文物,在歷史遺留物中,保存完整的是文物,殘缺不全的一樣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還應該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不僅僅是文物保護研究部門的工作,考古工作者一樣承擔著文物保護的責任。只有考古工作者樹立了這樣的觀念之后,才能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在發掘的過程中做好文物的保護工作。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文物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有關部門應該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這樣才能讓文物展現出原有的光芒和價值。要求完善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工作制度,切實落實考古發掘后的文物保護工作,這樣才能推動文物保護工作與考古發掘工作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洪飛.考古發掘現場環境突變對出土文物的破壞及應急保護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4(05)

[2]于宗仁,蘇伯民,陳港泉,崔強,張文元.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在考古發掘現場應用支撐研究中分析體系的構建[J].敦煌研究.2013(01)

[3]李斌,吳晨,容波.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方法和材料的新進展[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猜你喜歡
文物保護意義
丹江口庫區加強文物保護(之一)
博物館與近現代中國文物保護
古建類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
有意義和無意義
名勝古跡
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傳統與現代分析
骨角質文物保護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