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郊平原地區美麗鄉村建設要點探析

2019-06-29 10:36范瀟璇
中國科技縱橫 2019年11期
關鍵詞:京郊美麗鄉村產業

范瀟璇

摘 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北京市在前期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制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確立了2020年底前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的工作目標。本文通過概述京郊平原地區農村發展現狀,分析村莊建設的主要問題,結合相關政策文件、建設導則和成功經驗,從“智慧鄉村”、優勢產業、環境整治、社會治理等角度探討該類型農村地區美麗鄉村的建設要點。

關鍵詞:京郊;平原地區;美麗鄉村;建設要點;產業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1-0251-02

自2005年底,北京市即著手開展全面系統的新農村規劃工作,組織百名規劃師下鄉,在村莊規劃的基礎上“一邊摸索、一邊總結、一邊實踐”,逐漸完成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專項工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北京市制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基于前期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進一步增加建設內容,提升建設水平,確立了2020年底前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的工作目標[1]。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規劃工作的“進階版”,引導村莊規劃從單一目標向綜合目標轉型,從藍圖型向實施型演進,從技術型向社會型跨越。

京郊農村主要包括平原地區村莊、淺山地區村莊、山區村莊、城鄉結合部村莊四種類型。本文以平原地區村莊為對象,通過分析規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相關政策文件、建設導則和成功經驗,探索該類型農村地區美麗鄉村的建設要點。

1 京郊平原地區村莊發展現狀

1.1 以農業為主導的傳統產業結構發生調整

京郊平原地區村莊通常具備良好的農業基礎,農田接連成片,有發展種、養殖業的天然優勢。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北京市自2012年開始推動平原造林工程,大面積農用地轉成林地,第一產業的規模和從業人數隨之大幅下降。2017年初,市政府組織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疏解騰退與北京市發展定位不符的污染大、安全風險高、單位面積產值低的低級次產業,平原地區村莊的大部分工業大院等第二產業被陸續清退。由于一產和二產的發展規模明顯收縮,第三產業的比重在不同村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1.2 人口結構隨產業結構調整發生明顯變化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生產經營戶數銳減,非農生產經營戶數比例上升,外來人口的數量變化與第二產業的變化呈正相關,同時外出就業人口數量逐漸增加?,F狀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普遍較大,部分村莊60歲以上人口達到常住人口的30%以上。

1.3 居民收入水平與村莊資源環境條件相關

京郊平原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基本在1.2-3萬元之間,收入來源以外出就業的工資性收入和包括土地流轉費和股金在內的財產性收入為主,土地流轉費主要指農轉林產生的費用,年均1800元/畝,部分村莊可向居民發放人均5500元/年的股金,年滿60歲以上的男性居民和年滿55歲以上的女性居民可獲得700元/月的國家補貼,作為轉移性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居民整體收入水平與村莊資源稟賦相關性較大,土地資源較為豐富的村莊,產生的土地流轉費和股金相對越多,而交通便利、區位較好的村莊,有條件發展一定規模的第三產業,家庭經營性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的占比就越大。

2 京郊平原地區村莊建設現狀問題

2.1 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近年來,京郊平原地區村莊人口非農就業比例持續上升,外出遷移增幅明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不從事農業生產,有條件的村民在當地從事商品貿易、零售、餐飲,或外出從事運輸、物流等工商業。隨著自營工商業朝著資本密集的方向不斷演進,對農民的抗風險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部分村莊的服務業與之前的工業業態緊密掛鉤,工業疏解騰退后,服務業也出現了萎縮的跡象,產業內生動力不足。相較淺山地區、山區村莊,平原地區村莊缺乏山水資源,田園風光存在同質性,單純依靠采摘園和農家樂發展地區經濟的難度較大,亟需尋求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

2.2 村莊整體風貌不夠協調

京郊平原地區村莊建筑集中,布局緊湊,現階段由于缺乏規劃引導和整治措施,村莊整體風貌不夠協調,具體表現為:一,住宅多為村民自建,墻面材料和建筑顏色各異;二,宅基地外違建、生活資料亂堆亂放,侵街占道現象突出;三,缺乏統一的景觀規劃,植物布局雜亂隨意、不成系統、景觀風貌特色不明顯;四,普遍缺少戶外標識、招牌、廣告等設施,宣傳和指引性不足;五,部分危房和閑置房無人管理,建筑外觀陳舊。

2.3 公共服務設施質量不足

各村莊基本具備涵蓋村委會、衛生室、文化站、健身場地、商店在內的點狀公共服務設施,但普遍未形成滿足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指標、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F狀主要問題包括:一,村委會用房陳舊或面積不足;二,村衛生室選址不便利、設備陳舊或簡單、駐村醫生出勤頻次低;三,缺少老年活動中心、老年餐桌、陽光浴室等助老設施;四,商店、菜店類型普遍低端,布局零散,商品種類不齊全;五,健身場地面積或設施不足等。

2.4 市政設施建設有待提升

各村莊基本完成煤改電工程,采用空氣源熱泵電采暖,戶廁普及率較高,村內設有公廁和多處露天式垃圾箱?,F階段市政設施距離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共性問題主要包括:一,排水體制多為直排式和雨污合流制,大部分街巷道路未鋪設溝渠,利用自然水體及地勢高差排水,由于現狀污水管道和排水渠高程設計不合理,一經降雨就出現大面積積水;二,公共廁所衛生維護情況一般或較差,部分公廁位于村委會院內,利用率較低;三,村內基本未實施垃圾分類,大箱清運不及時,部分垃圾溢出箱外,影響周圍環境衛生;四,電力電線飛線情況嚴重,多處電線桿發生傾斜;五,拉鏈式破路施工導致部分村莊道路坑洼不平。

3 京郊平原地區美麗鄉村建設要點探討

3.1 推進“智慧鄉村”有序建設

現階段,以城市為主體的“智慧城市”項目和技術應用層出不窮,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城市運行監測、風險預估、民情反饋、發展建議等決策支持,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與社會治理的精細化和決策的科學化水平。相較城市地區蓬勃發展的信息化進程,城鄉之間依然存在數字鴻溝,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進程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手段。京郊平原地區“智慧鄉村”建設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科技支撐、人才建設,從鄉情出發,充分考慮鄉村的特點和需求,實現“智慧”與“特色”有機融合,走出和智慧城市模式不一樣的可行性發展道路[2]。通過完善街鎮和村一級的規劃建設信息,整合各村鎮政府、部門和單位的數據資源,搭建數據接口、打通數據、實現對數據的統籌管理和基礎準確無誤的數據平臺,將數字資源轉變為信息機遇,用豐富的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

3.2 促進潛在優勢產業健康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重點要求加快農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產業挖潛應立足于京郊平原地區村莊自身和周邊的資源稟賦,切忌生搬硬造、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強行“植入”。京郊平原地區農林用地資源豐富,可充分利用農民的農業技術適度發展林下經濟和精品農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尋求農林用地效益的最大化,為農民帶來勞動機會和收入增益。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傳統單一農業不足以支撐現代農村的發展,可借助互聯網工具對當地特色農產品、商品的生產、流通、營銷等各環節進行迭代和升級,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全新的生產協作系統,形成“基地+農戶+公司”的發展模式[3]。一些田園風光、濱水景觀較好的村莊,可面向廣大市民和老齡化人群的現實需求,對現有服務業進行改造升級和統一規劃,并引進相關資源,結合室內外空間發展博物教育、科研教學、娛樂休閑、養老養生、體驗式項目等產業,活化村莊土地利用方式,豐富生態旅游和養老服務業的內涵。對于既無產業用地也無資源特點的村莊,可以重點研究不利用土地空間落位的產業,如利用電子商務創建“淘寶村”等發展模式。當前,農民創業者組織化程度不高,區域優勢資源自整合能力不強,相關部門應統一協調推進,從政策、資金扶持、金融貸款等方面打通創業融資渠道,破除制約農民創業的最大瓶頸。

3.3 落實鄉村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環境是鄉村生活和發展的外在體現,也是鄉村全體居民共建共享的物質基礎,全面整治鄉村環境、加強村莊綠化美化和生態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應以現狀問題為導向,因村施策,按照“先規劃、后實施、先地下、后地上、補短板、提質量”的原則,對垃圾、污水進行有效治理,對違建、亂堆亂放、亂貼亂掛進行全面清理,對村莊設施進行查漏補缺和提檔升級,使建筑特色得到彰顯,村容村貌得到普遍改善[4]。環境整治、設施建設易而后期管理、維護難,應堅決避免應對上級政府的要求而選擇目標效益最大化的做法,從村民是村莊生活、生產者的前提出發,以滿足村民生產、生活的合理需求為目的,通過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措施等引導方式,實現以村民為主體的積極參與,讓群眾真心支持、切實受益。同時,京郊平原地區村莊與市區共同肩負著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贏“三大攻堅戰”的歷史任務,應堅持綠化與基礎設施同步規劃設計,在滿足“鄉土、長壽、抗逆、食源和景觀”的基礎上,優先選用村民喜歡的樹種,選定村民喜歡的植栽點,做到拆違還綠、留白建綠、見空插綠,切實提升村莊生態環境。

3.4 以文化建設加強鄉村社會治理

京郊平原地區鄉村民俗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傳承性、豐富性、古樸性及鄉土性等特征[5]。以傳承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文明村”、“文化村”等方式促進村民整體文化素養提升,已被實踐證明有效。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也是鄉村社會治理的主體,通過開發當地民俗文化來樹立村民的文化自信,增強村民對當地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村民自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推進。村莊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應在滿足村民使用、查閱、學習的基礎上,注重內外部環境設計,并根據資金條件適當提供電腦等現代化設備,引進教育培訓資源,增強村民的民主意識和社區參與意識,以及對現代化農業相關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通過深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培育和發展非物質文化和民間手工藝等途徑,還能促進民俗文化項目的落地實施與對外推廣,幫助村民從中獲取經濟效益。

4 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是統籌北京市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踐的又一次重大創新,也是對北京市新農村規劃工作成果的檢驗與全面升級。京郊平原地區鄉村曾是北京市的“菜籃子”、“米袋子”和工業大院所在地,也是北京市進行“疏整促”、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承載地。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在新農村規劃和前期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以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新起點,加強村莊綠化美化和生態建設,注重鄉村產業化水平和文化內涵建設的提升,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現代化科學技術等方式,重新建立與加強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增強農村整體經濟實力,更好地促進京郊平原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計劃[Z].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8.

[2] 王鵬.大數據支持下智慧鄉村怎么做[J].城市中國,2017(09):26.

[3] 魏后凱.2019全國兩會關于智慧鄉村、村莊規劃等問題[R].中國城市規劃,2019(03):19.

[4] 北京市美麗鄉村建設導則[Z].北京市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綜合辦公室,2017.

[5] 姜凱.北京郊區農村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20):27-29.

猜你喜歡
京郊美麗鄉村產業
京郊獨棟別墅
“偏離”與“回歸”:京郊土改中的路徑依賴與階級劃分(1949—1950)
美麗鄉村要靠富民產業支撐
從產業發展看日本1920年經濟危機
美麗鄉村建設中“三農”媒體的使命與擔當
京郊赤城游
駕紳寶D50京郊撒歡兒看APEC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