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東地區退化次生林誘導恢復紅松闊葉混交林技術

2019-07-03 02:15王希大
現代農業科技 2019年6期

王希大

摘要? ? 本文就遼東地區退化次生林誘導恢復紅松闊葉混交林的技法作出全面總結,具體內容包括誘導恢復原則、誘導恢復技法和嚴格質量監管等,以期為加速相關技法的推廣應用進程提供借鑒。

關鍵詞? ? 退化次生林;人工誘導;紅松闊葉混交林;遼東地區

中圖分類號? ? S753? ? ? ? 文獻標識碼? ? B?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100-03

相較于遼西地區而言,遼東地區的森林生態環境質量較好,這是因為當地天然次生林覆蓋面積較為廣袤。然而,近些年來,部分天然次生林由于受到過度的人為或自然干擾,主林層持續退化,天然更新不足,導致原有的演替進程中斷或出現生態系統逆向演替問題,林分質量和利用價值降低。研究表明,該類森林自然恢復過程復雜漫長,需要采取積極的人工促進經營措施,方可扭轉逆向演替大勢,逐步恢復其森林的基本功能。通過人工誘導逐步恢復成紅松闊葉混交林,不失為一種兼顧經濟和生態效益的成功實踐,頗具推廣意義。

1? ? 誘導恢復原則

把遼東地區退化次生林成功誘導為紅松闊葉混交林,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立足森林資源近自然培育,實現森林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經營原則;二是生態效益優先,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以滿足理想經營目標原則;三是堅持撫幼留闊、撫育保闊和栽針保闊有機結合原則;四是因地制宜、因林施法、適地適樹、適林適管原則;五是保護優先,重視演替進程,“師法自然”和“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原則;六是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培育與利用相結合,實現永續利用原則;七是重視鄉土樹種,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穩定原則。

2? ? 誘導恢復

2.1? ? 林分選擇

選擇的林分包括以下幾種:一是多代混生、林相混雜,中齡林階段林木或退化次生林蓄積量≤60 m3/hm2的低產低效天然次生林;二是一部分林地上的林木株數超標(遠大于適宜經營密度),林木生長發育正常的中齡林和幼齡林,但在林地的分布不很均勻,有林中空地或較大林窗存在;三是目的樹種株數嚴重不足,低于適宜經營密度近4成的林分;四是林齡和徑級分布異常且呈非連續(規律)分布,近熟林和成熟林階段蓄積量≤85 m3/hm2的林分;五是有必要實施林冠下更新的近熟林和成熟林。

2.2? ? 林冠下造林立地選擇

土壤為暗棕壤或棕壤,土層厚度(A+B層)≥40 cm,海拔≤800 m,坡度≤25°,坡向為陽坡、半陽坡、陰坡、半陰坡,坡位為中下腹,排水良好,非沖風口處。

2.3? ? 適當采伐

一是優先考慮伐除林分中的成(過)熟木、分叉木、霸王木、折損木、彎曲木、衰弱木、病蟲木和其他非目的樹種,目的樹種的中(?。侥窘詰A?。伐后林分郁閉度保持在0.4~0.5之間、采伐(蓄積)強度≤40%;對于采伐后可能引發風倒或水土流失的林分,伐后林分郁閉度應保持在0.5~0.6之間,采伐蓄積強度≤30%。二是當林分中目的樹種分布過密(遠超經營密度)時,有必要實施撫育間伐,以調整樹種組成,促進保留木生長。在目的樹種分布稀少的地段,要伐除衰退木、受害木等基本喪失培育前途的林木,保留健康的目的樹種300~700株/hm2即可。三是對于異齡林,伐除其上層的成(過)熟林木,以及無法滿足經營要求的所有林木,諸如風折(倒)木、病蟲木、衰弱木和其他非目的樹種的林木,保留6~18 cm區間生長健壯的中(?。侥?00~700株/hm2,要特別注意保留好林冠下天然更新的珍貴幼樹。四是上層木采伐作業完成后,還應對保留木進行必要的修枝。五是采伐作業時要嚴格控制被伐木的倒向,盡可能減少對保留木的損傷,黃波羅、刺楸等珍貴樹種和保護樹種要優先保留。

2.4? ? 林冠下清場

割除的灌草、枝丫、梢頭等最好不要運出林外,可順山堆放成窄帶狀(帶間距≥10 m、帶寬1.0~1.5 m、帶高0.5~1.0 m),更可沿保留木四周堆放,即以保留木為中心,上、下、左、右寬不得超過1.5 m,堆高1.0~1.5 m。

2.5? ? 林冠下造林

裸根苗造林在春季苗木芽萌動前、土壤解凍深度基本達到苗木主根長度時進行,造林時期宜提前不宜錯后,營養杯苗造林在春季、雨季或秋季皆可進行。此外,在初冬時節,可采用凍土坨杯苗造林且成活率較高。栽植紅松的密度以1 500~1 800株/hm2為宜。

采用“見縫插針”式栽植法造林。栽植穴大小為口徑30~50 cm、穴深20~30 cm(以超過苗木主根長為度)。揭去草皮,搗碎土塊,揀凈石塊、樹根等雜物。栽苗時要扶正苗木,確保根系舒展,填埋時先回填潮濕的表土至穴深的2/3,然后輕輕抖提苗木后踩實,接著填埋底土,再踩實,最后再在上面覆蓋一層虛土,埋土深度達到苗木根際土印之上1~2 cm即可。

2.6? ? 幼林撫育

割除灌草作業要在6月中上旬至7月上旬進行,遇到干旱年份可延至8月上旬。具體次數要根據灌草生長情況和林下更新能力等來確定,從林冠下造林當年開始,最終2年每年2次,連續撫育5年,共7次。幼林撫育時,要十分注意保留林冠下珍貴闊葉樹種的幼苗(樹)。

開展撫育作業時,可將林地上的灌草全部割除或呈帶狀、穴狀割除,帶寬和穴徑大小為1.0 m左右,割除灌草的留茬高度應在10 cm以下,割除的灌草堆放在幼樹樹盤周圍,稍大一些的藤本植物和樹枝等要平鋪在林地上任其腐爛,切不可壓苗。林內有浸蝕溝的,可將樹枝等剪除物平鋪于溝內,以防水土流失。

除藤割灌的具體間隔期要根據林內衛生狀況和林下更新能力來確定,一般更新后每7~9年進行1次。除藤割灌的同時,酌情伐除一些非目的樹種,按株數計以針闊比為6∶4或7∶3對下層林木組成進行調整。結合割除灌草和藤本等作業,順便對人工更新的紅松幼樹的下部2~3輪瀕死枝或枯死枝進行修剪,修枝剪口要盡可能地貼近樹干,但不要傷及樹皮和樹干。

2.7? ? 上層木的作業與管理

2.7.1? ? 上層撫育間伐的季節與開始時間。上層撫育間伐的季節為春、 夏、秋3季,不可在冬季進行。要通過查閱檔案并根據林冠下栽植紅松時上層保留木的密度資料和平均胸徑等確定上層撫育間伐的開始時間(表1)。

2.7.2? ? 上層撫育間伐方法。當上層保留木株數≤450株/hm2時,可伐除所有上層木,同時對下層木實施透光撫育,選擇性保留≤12 cm粗的闊葉目的樹種的幼樹。當上層保留木株數>450株/hm2,且6~18 cm的中(?。侥菊急容^多時,應擇伐上層林木,重點伐除胸徑≥20 cm的樹木和喪失培育前途的上層闊葉樹。開展上層撫育間伐的同時,順便對下層紅松幼林實施透光撫育,重點伐除藤本植物等非目的樹種以及喪失培育前途的多余闊葉幼樹,選擇性保留有培育前途的幼齡闊葉樹,以株數計針闊比6∶4或7∶3。作業時人為控制好樹的倒向,盡可能采用人力集材,事先挑選好集材道,最大限度減少對幼樹的損傷。

2.7.3? ? 上層撫育間伐的間隔期。當闊葉樹幼樹的樹高明顯高過紅松,對紅松的生長構成嚴重影響,紅松的高、徑生長量有明顯下降趨勢,按株數計下層木針闊比達到5∶5或4∶6以上時,著手進行下一次的上層撫育,同時對下層木實施透光撫育,以調整針闊比例,確保紅松地位占優。

2.8? ? 后續經管業務

2.8.1? ? 撫育間伐。撫育間伐的間隔期為5~6年。按株數(或斷面積)計,針闊比為6∶4或7∶3。①間伐強度的確定。首先要做的是樹木分級。闊葉樹分級標準如下:優良木為樹干通直圓滿、樹冠發育正常、生長旺盛、自然整枝較好、有培育前途的目的樹種;輔助木為對上層林木生長無顯著影響、有利于保留天然整枝以形成良好干形、對林地土壤具有改良和庇護作用的灌木、幼樹和亞喬木等;砍伐木為被壓木、病蟲木、枯立木、多頭木、彎曲木、干部尖削度大且枝條粗大、樹冠異常龐大并有礙周邊優良木生長的樹木。紅松的分級標準如下:優勢木為樹干高大通直,直徑較粗,與一般林木相比樹冠上層超出明顯;亞優勢木為樹木高,徑僅次于優勢木,樹冠發育較好,為林冠層的重要組成者;中等木為樹木高、徑、冠幅在林分中處于中等地位的平均木;砍伐木為樹冠窄小、樹干纖細、偏冠、頂部處于林冠下呈嚴重受壓狀態、生長不良的病蟲木、瀕死木或枯死木等。闊葉樹和紅松分級完畢后,按設計的針闊比調整紅松和闊葉樹的組成比例,確定砍伐木并計算間伐強度。也可根據已編制好的人工誘導恢復紅松闊葉混交林經營密度表(林分中紅松、闊葉樹株數占比)確定間伐強度,其中:硬闊葉林系包括水曲柳、黃波羅、色木、胡桃楸、榆樹等樹種組成的混交林;軟闊葉林系包括楊、柳、樺、椴樹等樹種組成的混交林。②選擇間伐木。按照定性選木、定量控制林分密度的原則。在林木分級基礎上,逐級選擇間伐木,用針闊比調控紅松及闊葉樹的株數組成。間伐時遵照“留優去劣,間密留稀”和“師法自然”的原則作業。在樹種的選擇上更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視林分的混交類型和具體立地條件選擇合適的保留木。例如:花曲柳、樺樹、蒙古柞等要求能夠耐干燥的立地條件和陡坡,適宜半陽坡、陽坡、山頂、山脊處生長;核桃楸、黃波羅、椴樹、水曲柳、春榆、裂葉榆等則要求相對較為濕潤的立地條件,適宜半陰坡、陰坡、山中下腹、平緩處生長。③確定目標樹株數。分別在闊葉樹的優良木和紅松的優勢木中選擇目標樹,前者密度為50~100株/hm2,后者密度為150~200株/hm2。循序推進撫育作業,調節單木的營養面積,提升目標樹的材質,不間斷生產木材產品直到目標樹的終伐利用。與此同時,漸進調整林分混交比例和分布格局,以增強林分的整體抗逆性和穩定性,強化森林生態系統的環境改造功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完美統一。

2.8.2? ? 培育目標確定。以恢復紅松闊葉混交林為主要目標,形成紅松與闊葉樹的單木混交或不規則的群(塊)狀混交模式。對于商品林,以培育短期復層林為主要目標。為培育紅松闊葉樹混交林,紅松保留株數為450~885株/hm2;為培育紅松純林,上層林木采伐后保留紅松株數應≥900株/hm2,要求分布相對均勻。

3? ? 嚴格質量監管

一是林地選擇。要求闊葉樹天然更新能力較強且立地條件適合紅松生長;或立地條件相對較差些,但可通過異砧(樟子松、油松)嫁接紅松等辦法,以間接滿足紅松對立地條件的要求(此法尚具有促進紅松果材兼用林提前結實的效用)。二是苗木質量。造林苗木要選用種源為本地區(遼寧?。┑淖哟?、母樹林、種子園及優良林分的種子所培育的苗木。苗木質量要按遼寧省地方標準《林木育苗技術規程》(DB 21 T 1291—2004)[1]執行。三是成活率和保存率。要求栽植當年成活率≥95%,第3年保存率≥90%。四是上層撫育作業。對在冠下栽植紅松所形成的復層林進行上層撫育時,保證紅松現存株數≥450株/hm2,生長健壯、分布均勻或呈團塊狀(聚集)格局。五是培育目標。以誘導恢復紅松闊葉混交林為主,但生態公益林則不能以林冠下栽植的林木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天然安排。六是施工作業設計。森林經營作業設計實行全林實測法,其他按《森林采伐作業規程》(LY/T 1646—2005)[2]和《造林作業設計規程》(LY/T 1607—2003)[3]等相關行業標準執行。七是對伐區作業的督查和驗收。采伐作業時,資源經營單位或當地森林資源管理部門要派遣質量監督員,親臨實地指導采伐作業,督查相關《規程》的具體執行情況。發現有違規作業行為者,質監員有權做出警告、限期整改、依法處罰和暫停采伐作業等處理意見。同時,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組織專人對其審核(批)過的森林經營作業設計及其施工質量按相關技術規程要求進行抽查和驗收。八是檔案管理??h級林業主管部門要以作業小班為單位,責成專人負責建立人工誘導恢復紅松闊葉混交林的技術檔案。檔案內容包括森林經營作業設計的相關圖表、文件、技術措施、施工情況、用工量及投資概算、檢查驗收情況等。同時,根據不同林分類型設立固定標準地(含對照),定期調查林木生長情況、記載經營活動和特殊變動情況。建檔單位要告知檔案員務必堅持按時填寫,不得中斷或漏記。技術檔案由工程技術人員和業務領導審查簽字后納入森林資源檔案存檔[4]。

4? ? 參考文獻

[1] 遼寧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林木育苗技術規程:DB 21 T 1291-2004[S].沈陽:遼寧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04.

[2] 國家林業局.森林采伐作業規程:LY/T 1646-2005[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3] 國家林業局.造林作業設計規程:LY/T 1607-200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4] 劉憲釗,陸元昌,周燕華.退化次生林恢復過程中群落結構和生態位動態[J].生態學雜志,2010,29(1):22-2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