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武夷山大紅袍

2019-07-08 12:56陳榮冰
茶道 2019年5期
關鍵詞:大紅袍巖茶武夷

陳榮冰

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始于明未清初的武夷巖茶品質優異,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而大紅袍乃是武夷巖茶中的杰出代表,名居武夷巖茶“四大名叢”之首,素有“巖茶之王”的美稱,歷來信受國內外客戶青睞!被列為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寶。數百年以來,由于文人墨客之喧染,給大紅袍披上了神秘的色彩,這就使大紅袍越發神奇,身價萬倍,成為稀世之珍寶。

大紅袍的美麗傳說

關于大紅袍的民間傳說很多,略舉二、三例。其一,大紅袍茶樹長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時,寺僧以果為餌馴山猴采之。其二,此茶樹為神仙所植,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誠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勿能愈。蓋以為神人所栽,凡人不能先嘗也:其三,也是傳說最廣泛的是,古代有位秀才進京趕考,因旅途勞頓,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叫人把他抬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九龍窠采制的茶葉用沸水;中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復,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辈痪眯悴殴桓咧袪钤?,并蒙皇帝恩準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 “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狈秸烧f: “這不是什么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采季節,老方丈帶領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后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年年采制,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為貢茶?!庇捎凇按蠹t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踢其名,當地縣令于每年春季皆親臨茶樹,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后頂禮膜拜,在香煙繚繞中,眾人齊聲高喊: “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后,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艷如染。武夷山在春茶萌發期喊山催芽的習俗仍然延續至今。

前人有詩曰: “奇茗神話傳古今,巖壁大紅永世存.世間絕品中外頌,益思去病人長春?!辈还苌裨拏髡f是夸張還是虛構,但由于大紅袍茶葉具有優異的品種特性,香幽而奇,味釅回甘,歷史上備受尊崇,卻是可信的。

大紅袍繁育推廣種植經過

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生態環境適宜茶樹生長,由于茶樹是多年生異花授粉木本植物,在漫長的歲月,茶樹不斷的異花授粉自然雜交(同一株茶樹結實的每粒種子的基因型都不同),孕育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品種資源,先民從中選出的單株也稱單叢,再好中選優為名叢。大紅袍就是其中一個名叢。有關大紅袍最早的文字記載,是1839年鄭光祖撰的《一班錄雜述》卷四云“若閩地產‘紅袍、 ‘建旗,五十年來盛行于世”。若據此由1839年向前推五十年,則是1 789年成名,約在清嘉慶道光年間,但僅“紅袍”兩字,還沒有“大”字。據1921年蔣叔南游記,天心巖九龍窠大紅袍,年產不滿一市斤。

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懸崖峭壁的半山腰,旁邊的摩崖石刻“大紅袍”三個字,據1941年林馥泉調查,是1927年,由時任崇安縣長吳石仙題寫,天心寺出資請馬頭村黃華友石匠雕刻。當時在武夷山僅此茶樹刻有名字。九龍窠懸崖峭壁的半山腰原來只有3株,2號株為正株,1、3號株為副株。據武夷山市農業局原局長羅盛財回憶,1 980年市綜合農場建立九龍窠名叢圃時,由1、2號株壓條移栽為5、6號株。4號株何人何時種植不祥。

由于茶樹品種資源科學研究需要,1 962年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從武夷山九龍窠那3株大紅袍茶樹(2號株為正株,1號、3號株為副株,),剪取大紅袍枝條帶回所(杭州)扦插種植;1 964年春,福建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謝慶梓等二人來武夷山時,都是由陳德華先生陪同前往九龍窠剪取那3株大紅袍枝條帶回所(福安社口)分別扦插種植的。當時陳德華開口向同學要幾支扦插,被婉言拒絕。直至1 985年1 1月,陳德華應邀參加省茶葉研究所五十周年所慶,私下里向省茶科所培育研究室主任黃修巖提出希望在回武夷山時帶幾株大紅袍茶苗回武夷山種的要求,陳德華回武夷山時,黃修巖主任真的給了五支正本大紅袍茶苗,包裝得很隱蔽,把茶苗送到車門口,陳德華如獲至寶,于1985年11月17日完好地種在武夷山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五株大紅袍茶苗在御茶園里茁壯成長并承擔了加速繁育的任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巖內外擴大種植。由于大紅袍的品質特征比較穩定,能被大多數人認識,所以種植面積必將不推而廣。武夷山大紅袍從上世紀60年代初走出九龍窠,等了20多年后,繞了一個大彎,又秘密的回到武夷山。每當回首這段不平凡經歷,陳德華(從1 963年至1 997年在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工作期間,曾主持對武夷名叢(包括大紅袍)進行挖掘、整理和繁育工作)心里都感慨萬千。

大紅袍的品種鑒定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武夷山市政協就有委員提出保護大紅袍的提案。1 995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茶葉專業組于6月5日至9日,在武夷山市茶科所召開“稀有茶樹品種資源研討會”,實地查看并專題研究提出保護大紅袍母樹的技術措施,省財政廳當年撥了八萬元??钭鳛楸Wo大紅袍經費。

多年來大紅袍母樹產權、管理采制權,從寺廟一農場一市茶葉研究所。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于1 995年5月29日發文明確:將大紅袍母樹委托市茶葉研究所進行全程的保護、管理、采摘和加工。

為確定大紅袍母樹的種源,1 990年委托福建農林大學詹梓金教授等作基因分析,對武夷山天心巖九龍窠、御茶園、星村鎮的前蘭、黃村、曹墩,上梅鄉的下陽村及福安市社口鎮省茶科所等兩市三鄉(鎮)七村點,采集武夷名叢大紅袍、奇丹和北斗共14號樣品進行RAPD-PCR分析。用UPGMA法聚類得到聚類樹狀圖,結果表明:(1)大紅袍與北斗有遺傳距離,并非同一品種。(2)奇丹與大紅袍有相同遺傳組成,系異名同種(據說是天心寺僧擔心大紅袍母樹被人破壞曾經有將大紅袍稱為奇丹)。(3)省茶科所大紅袍(正本)和武夷御茶園、前蘭村生產茶園的大紅袍與九龍窠大紅袍六株母樹中的2號株、6號株同源。

多年來,武夷山廣大科技工作者反復對大紅袍進行無性繁育實驗,于20世紀80年代初獲得成功,1 995年經福建省科委鑒定,確認其基本保持了母樹大紅袍的特征,現廣為種植,成為武夷巖茶其中一個當家品種。該品種春茶開采期遲,比福建水仙遲6-8d;幼年期生長快,芽梢生長整齊,葉質柔韌,持嫩性特強,適宜機械化采摘,產量高;適制烏龍茶,品質優異,香高而悠遠,湯色橙黃,味醇而益清,喉底回甘味,品具巖骨花香之巖韻;短穗扦插與種植成活率高,耐寒、耐旱性強,抗病蟲性強,適宜在我省烏龍茶茶區種植。2012年4月,大紅袍被審定為福建省茶樹品種。

武夷山市茶葉研究于1 985年開始進行大紅袍批量生產,首推這一名牌產品投放市場,得到消費者的好評,因此大紅袍的聲譽與日俱增。武夷巖茶(大紅袍)多次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2002年3月,武夷巖茶(大紅袍)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6年5月,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1 0月,母樹大紅袍茶葉典藏國家博物館;2008年9月, “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獲省著名商標;201 0年1月, “武夷山大紅袍”又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猜你喜歡
大紅袍巖茶武夷
武夷巖茶
小鞭炮
基于消費者偏好分析的巖茶掛耳茶包拼配研究
“天價巖茶”折射茶業亂象
大紅袍的傳統制作工藝探析
小品種,不寂寞
美麗的小武夷
大紅袍,狀元的救命茶
武夷星禪茶
走進“武夷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