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至病所”驗案三則

2019-07-08 02:58謝富明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19年4期
關鍵詞:血海合谷

謝富明

【摘要】本文試從針灸治療左上臂酸痛案、右側顳頜關節炎案、右側腹股溝疼痛案3個臨床驗案來闡釋“氣至病所”針法需要把握好體質、病變部位的腧穴、相應手法、靜心并且有耐心四點注意事項。

【關鍵詞】氣至病所;合谷;中渚;血海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8-0080-02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說明“氣至病所”是針灸臨床獲得良效的治療方法?!皻庵敛∷笔侵羔t生通過選取相應腧穴,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針刺手法,讓已得氣的針刺的針感傳導到患者的病痛部位而達到治療效果的治療方法,筆者現將3則驗案報告如下。

1左上臂酸痛案

王某某,女,27歲,本科,護士,2016年6月21日,患者因左上臂酸痛2天,加重1天就診?;颊咭虍a后8月余,產假后上班半月余,3日前出現左上臂酸痛,未予以重視,疼痛加重,遂來就診?,F癥見:左上臂酸痛,活動加重,局部無紅腫熱表現,但三角肌腹部壓痛明顯,范圍擴大有向上下傳導的痛感,夜間酸痛加重,尚能忍受,余無異常,飲食尚可,二便可,眠可,舌質淡苔薄白,脈弦微緊。中醫診斷:痹癥(寒濕痹阻經絡),因部位為三陽經所過,故取左側合谷、中渚二穴,囑患者坐位,取1.5寸針灸針,刺入0.8寸左右,得氣后,手氣雙手行針,慢慢提插捻轉,候氣上行,2min后,氣至病所,待針感充盈病變部位,出針,囑患者活動左上臂,疼痛消失。

按:本病乃左上臂酸痛,以三角肌為重要部位,故選用三角肌前后側的手陽明大腸經穴合谷和手少陽三焦經的中渚穴作為針刺點,這兩條經不僅經脈循行于疼痛部位,而且經筋也分布于疼痛部位?!鹅`樞·經脈》曰:“大腸手陽明之脈,…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肩前臑痛…”[1],“三焦手少陽之脈,…循臑外上肩,…是主氣所生病者…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1],《靈樞·經筋》曰:“手陽明之筋…上臑,結于髃?!洳‘斔^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1],“手少陽之筋…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斔^者即支及轉筋,…”[1]。通過針刺手法使“氣至病所”,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2右側顳頜關節炎案

韓某某,女,46歲,干部,2017年9月15日,患者因右側顳頜關節疼痛伴咀嚼功能減退1周余就診?;颊?周前無任何誘因出現右側顳頜關節疼痛,逐漸加重,不能咀嚼硬的食物,每天只能喝粥及其他流食,特來求針灸治療?,F癥見:右側顳頜關節疼痛,局部無紅腫,按壓疼痛加重,活動下頜時疼痛加重,兩邊顳頜關節對稱,無脫位,飲食尚可,二便可,眠可,舌質淡,苔薄白,脈弦。中醫診斷:痹癥(寒濕痹阻經絡)。治療:囑患者坐位,取右側合谷穴,以1.5寸針灸針,左手拇指按住三間穴,向上刺入0.8寸左右,得氣后,右手行針,慢慢提插捻轉,候氣上行,囑患者輕微活動顳頜關節,5min后,經氣傳于面部,到達右耳前后,氣至病所,加大顳頜關節活動度,患者越活動越輕松,行針5min后出針?;颊咦杂X病變部位有熱感,活動自如,未現疼痛。后又針刺2次痊愈。

按:本病乃右側顳頜關節疼痛,是手陽明大腸經和經筋所過之處,結合“面口合谷收”[2]。且《玉龍歌》曰:“頭面縱有諸般證,一針合谷效通神”[2],故選用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合谷穴?!鹅`樞·經脈》曰:“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1];《靈樞·經筋》曰:“手陽明之筋…其支者,上頰,結于頄?!洳‘斔^者支痛及轉筋,…”[1]。筆者臨床體驗中合谷穴氣至病所可以到達耳前耳后及面部,故筆者常用于上肢即頭面部疾病,雖只此一穴,但舒筋活絡,緩急止痛效果顯著。

3右側腹股溝疼痛案

李某某,女,35歲,2017年9月15日,患者因右側腹股溝疼痛伴右大腿根部活動不利15日余就診?;颊?5日前無任何誘因出現右側腹股溝酸痛,逐漸加重,伴右大腿根部活動不利,但能忍受?,F癥見:側腹股溝酸痛,右腿外展疼痛加重,腹股溝中部有壓痛,未見腫脹,既往健康,喜跳舞,余無異常,飲食尚可,二便可,眠可,舌質淡苔薄白,脈微弦。中醫診斷:痹癥(寒濕瘀痹阻經絡);囑患者平臥,隧取右側血海穴,取3寸針灸針,向上刺入1.5寸左右,得氣后,右手行針,慢慢提插捻轉,候氣上行,當氣至腹股溝時,讓患者用手輕揉疼痛部位,行針2min,出針,后讓患者下地行走,未訴疼痛不適。

按:本病乃右側腹股溝疼痛伴右大腿根部活動不利,《靈樞·經脈》曰:“脾足太陰之脈…上膝股內前廉…是主脾所生病者…強立股膝內腫厥…”[1],患者腹股溝疼痛伴活動不利,乃是患者外受寒濕,經脈阻滯,氣滯血瘀,局部經脈失于濡養,故疼痛伴活動不利,氣海穴乃足太陰脾經脈氣所發,氣血歸聚之海,是調理氣血之要穴,而且本穴部位肌肉豐厚,操作容易,得氣明顯,故選用該穴,通過針刺手法使“氣至病所”,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達到舒筋活絡、緩急止痛的效果。

3小結

“氣至病所”這一針刺術語,出自元·竇漢卿《針經指南·真言補瀉手法》,其曰:“捻針,使氣下行至病所”[3],這是作者在闡釋寒熱補瀉的補法時提出的針刺要求,在捻針催氣的狀態下使氣到達疾病所在部位?!鹅`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如風之吹云”[1],而在《類經·針刺類》中張景岳進一步解釋曰:“刺以氣為要,以效為信,得其要則效,故如風之吹云”[4],《標幽賦》亦指出:“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2];明·楊繼洲《針灸大成》曰:“有病道遠者,必先使氣直到病所”[5],《金針賦》中運氣法之“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2]。則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達到這種針刺結果的操作方法,現代醫家研究者也不少,看法理解也很多,但筆者認為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是要選循經感傳敏感的病人(進針得氣快、氣感強烈),才能針刺后循經感傳強烈,易于傳導多個關節而達到較遠的部位;第二是選擇易于操作而且符合病變部位的腧穴,即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遠端選穴方法,達到有的放矢,使針感易于傳導到病所;第三是操作時必須在得氣和守氣的基礎上連續使用相應手法,正如《靈樞·小針解》:“針已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1]。第四是如《標幽賦》所述:“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2],醫生不僅要聚精會神,全神貫注,而且要有耐性,靜候針感及其傳導,同時病人也要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感受并默想針感向病變部位誘導,隨時告知醫生針感傳導所達到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在得氣的基礎上通過手法操作催氣,從而使氣至病所,提高針刺療效,尤其是“即時療效”產生。上述3例患者,因為“氣至病所”而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而且是速效,不僅避免了取穴多而給患者帶來的恐懼,而且也避免針刺患者病痛部位而致醫生與病人的尷尬。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藥大學.黃帝內經靈樞譯釋[M].3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8,34,114,125-126,117-118.

[2]包大鵬,張霽,尹炳南,等.針灸歌賦評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5,18,69,155,212.

[3]中華醫學名著寶庫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名著寶庫針灸(上)[M].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9:396.

[4]張景岳.類經[M].太原: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654.

[5]楊繼洲.針灸大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35.

(收稿日期:2019-02-11編輯:陶希睿)

猜你喜歡
血海合谷
手機“血?!保褐行∑放颇┞穼⒅??
掐合谷穴能緩解視疲勞
小小合谷穴 主治何其多
候為貴 手機 “血?!?突圍
血海穴相關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