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舟破浪,亂發當風

2019-07-09 00:00王海陳和平
課外語文·下 2019年5期
關鍵詞:古體詩李白大氣

王海 陳和平

【摘要】李白,中國文學史上極為奪目的一位詩人,他的詩作大多想象力豐富、筆勢大開大闔極具盛唐氣象,數百年來一直萬口相傳,而他的人以及他的作品同樣也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需要重點了解的內容。但這個“了解”并非僅指背過多少詩作,更包括在賞析詩作的過程中從中感知到的屬于李白的文化精神,那是一種盛唐氣象之下狂放不羈心中自有一番天地之人的思想精神,是一種透過詩作而展現的率性與大氣,這種“精、氣、神”在他不受拘束的古體詩中尤為凸顯,尤其值得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細細品味。

【關鍵詞】李白;古體詩;率性;大氣;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現代詩人余光中《尋李白》中的幾句真是寫得貼切至極又蕩氣回腸,李白的文化精神與盛唐時期的“精神面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互相“成就”的,而如今的我們引導學生去認識李白、了解李白,也正是希望他們可以在優秀詩作的賞析中去領略到那種率性大氣的精神態度,擁有青少年的“盛唐氣象”。

一、尋李白,尋的是一種精神

正如余光中用一首《尋李白》來品味李白的“謫仙人”之姿一樣,百年來有太多的人被李白的才華與氣度折服。他們常常會感慨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瀟灑,也會對“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敬佩不已,所以,李白的詩句就會被無數次品味、引用以至模仿。

其實這些也都是讀者對李白的追尋,與此時我們引導學生去賞析李白的詩作本質上并無太大差別,但我們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這種“追尋”是不應該只浮于詩作表面的,因為在背后支撐李白的才華的正是他的人格魅力,而我們對李白的追尋,尋的也正是他融于詩作的文化精神,而感知這種文化精神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引導學生了解李白的人生經歷及其創作背景。都說精彩的人生必然是跌宕起伏的,少年時期的李白就已經展現了非凡的天賦,他五歲開蒙讀書,又自稱“十五觀奇書”“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劍術”,足以見他少年時在蜀地的生活并不貧乏,之后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之后又經歷兩進長、賜金放還,他有過“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期待,也有過“人生在世不稱意”的憋悶,他甚至還在暮年“趕”上了“安史之亂”還淪為過“階下囚”,一生可謂是經歷良多。但不管他經歷有多坎坷,畢竟他大多數時期都生活在風氣開放、社會穩定的盛唐時期,再加上他少年時期在蜀中養成的“好任俠、喜縱橫”的個性以及他骨子里的浪漫主義情懷還是讓一生的精神狀態都是積極大于消極,即使心中有憋悶、愁苦,那也是帶著一種“謫仙人”的瀟灑和自傲,他的才華讓他有自傲的本錢,而他的經歷也豐富了精神中的率性,而這,也才是我們需要追尋的李白。

二、走近李白的古體詩

李白《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膾炙人口的絕句可以在學生之前的語文學習中占據了不小的“空間”,也讓他們對李白有所了解,但相比于這些更重格律的近體詩,李白的古體詩創作更能體現他個性中的率性與大氣,所以,帶領學生認識李白,一定要帶領他們走近李白的古體詩,在《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這樣的作品閱讀中體會李白的創作藝術。

為何會說李白的古體詩比近體詩更能凸顯他的精神魅力?就是因為相比于格律嚴謹的近體詩,古體詩用韻與體制上的自由更能讓李白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生命的熱情得以發揮。比如李白創作時的空無依傍及筆勢的大開大闔,以《蜀道難》為例,他用變幻莫測的筆法架構了一幅蜀地“崇山險峻”之圖,讓人下意識隨著他的思路而心情不斷起伏,在百字之間就對蜀地之險平添緊張之感。再比如他在句式的長短變化之下使得感情一氣呵成,《蜀道難》的開篇一句就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三個語氣詞連用,再加上主題的直接點出,就直接把情緒推入了一個小高潮,之后從“蠶叢及魚鳧”的傳說、“四萬八千歲”的夸張、“黃鶴”與“猿猱”的襯托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自然環境的展現,在長短句的錯落之中使得緊張感逐層推進,也讓開篇的驚嘆有了“依據”??偠灾?,是古體詩的自由給予了李白發揮的空間,也是李白自身筆力的雄健與情感的充沛讓他的古體詩有了“河出伏流,一瀉汪洋”之大氣,而這一點作為學生理解李白個性中的率真、大氣是極為恰當的。

三、創作變幻莫測下的精神態度

如果說正是李白個性中的率性、大氣支撐他創作中想象的天馬行空與筆勢的大開大闔,那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從他詩作的用語、用情中去感知他融于具體的詩句下的精神態度,讓思想體會與藝術賞析相伴進行。

來看李白的一首紀夢詩《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所描寫的“天姥山”雖不似蜀地崇山的險峻非常,但因為他以夢中之游為題材,反而讓內容的展現、情感的抒發可以更為自由無拘束。所以在詩中,我們看到的李白是可以“一夜飛度鏡湖月”“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是可以看到“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边@些不屬于人世間的種種景象的。這些空無依傍、奇妙莫測的變幻是作者用想象塑造的一個精神世界,那這個精神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在他古體詩展現出的筆法之下學生又能從中探知到什么?思考這兩個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在不斷透過作品的藝術層面去感知其精神層面的過程,在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發現“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轉折下隱藏的是詩人心緒由繁雜到明朗的轉變,最后擲地有聲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他個性中不拘于世俗的高傲的“特寫”,所以,筆勢的大開大闔、興寄無端之下展現的是李白瀟灑、率性、高傲、大氣的精神態度,而對這一點的理解是與學生對作品藝術美的賞析連在一起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有意引導。

四、李白精神對時下青少年的影響

在了解李白之時,我們說不能只浮于作品本身,還應當深挖作品背后的人格魅力,那以此類推,當學生去通過詩作了解李白詩作所具有的藝術魅力與文化魅力時,是不是這個“學習”的過程也不可只停留于課堂或者書本之上,而應該將其與學生的精神以及人格發展相融合?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希望學生能知道在過去以及現在有多少人寫了多少優秀的文學作品,更希望他們能在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從中汲取營養從而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及思想素質,不然我們努力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讓學生去感知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不是就在做“無用功”了嗎?所以對李白的解讀,挖掘到他的詩作中所滲透的率性、大氣的精神魅力并不算結束,更應該以此進行延伸,比如引導學生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精神出發去發散思維,尋找歷史或現實中有如斯傲骨之人,去綜合分析他們的可貴之處;再比如用語言表達或者書面表達的形式讓學生去體會“天生我材必有用”于他們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坎坷挫折的意義。這些于學生而言都是在這個積累為主的年齡段需要重視、領會的內容,也是帶領他們感知李白文化之精神的最終目的。

其實,文學從本質上就是文化成果或者說作品藝術與和時代相契合的人的精神狀態共同“釀造”的結晶,換句話說,不管哪個時代的讀者,當他們在閱讀創作者的作品時,其實就已經在無形中接受作者融于作品之中的一種文化精神,李白這位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詩人更是如此,所以,在讀李白詩作的時候讓學生體會到“李白”所代表的文化中率性大氣的一面,對學生的詩作理解及思想升華無疑都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鐘馨.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J]. 文教資料,2013(24).

[2]潘杰.高中語文詩歌分層次教學的實施——以《將進酒》為例[J].現代教育,2017(8).

(編輯:張曉婧)

猜你喜歡
古體詩李白大氣
大氣的呵護
現當代文學不承認古體詩詞與文化失語癥之關系
大氣古樸揮灑自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