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主體、六個維度”視角下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

2019-07-12 13:47屠興俊
探索科學(學術版) 2019年7期
關鍵詞:法規主體文明

屠興俊

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近年來,“低頭族”“網絡賭博”“校園貸”等現象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問題。部分學生沉溺于網絡,責任意識淡薄,價值觀模糊,網絡不文明現象和網絡道德失范問題頻有發生。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以來新的轉型時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刻不容緩。當代大學生是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加強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時代話題。

一、關于網絡不文明現象的原因探究

(一)網絡主體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不可否認,互聯網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善了社會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和社會都有積極影響。與此同時,網絡有著無限的虛擬性和開放性,它不受風俗習慣、道德觀念和公眾輿論的制約,其特殊性使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變得更加復雜多變。網絡的虛擬在于任何的交流都是通過人與機器的間接對話,感情通過數字化的信息傳達,以電子化、符號的形式出現。與真實接觸不同,不能準確識別事情的真實狀態,容易被不法分子鉆了空子[1]。

(二)部分學生主體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和自制力。大學生還處在社會心理迅速發展、道德素質基本形成的人生成長期,人生觀價值觀還不成熟。學生在和網絡互動時,學生的網絡需求、網絡行為和網絡意識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網絡環境和網絡法規的影響。一方面,能夠快速地接受新鮮事物卻又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到他人的煽動。這一特點使得他們在閱讀負面新聞的時候無法理性判斷,自身的價值觀受到嚴重沖擊。甚至部分學生為尋求他人關注,肆無忌憚地表現自我,更會成為負面新聞的推手,在沒有辨別真偽的情況下盲目轉發,在同學間引起恐慌。另一方面,大學環境相對寬松,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部分學生過分依賴網絡。據報道,大學生網絡依賴群體在人數比例上遠遠大于網絡成癮群體[2]。學習上,缺乏主觀能動性,遇到問題第一時間去搜索網絡答案而非思考。不管課上課下,始終做著“低頭一族”,朋友圈、網購、聽歌和打游戲充斥著大部分學生的生活。當遇到挫折和煩惱時,習慣在網絡世界放縱自己,發表過激的言論去排解郁悶和孤獨。久而久之,變得冷漠、自私和孤僻。某些程度上,導致人際交往淡漠,價值觀扭曲。這樣的惡性循環,便會發生一系列失德問題。

(三)高校未能及時有效的引導。作為教育主陣地,高校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缺乏引導,對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不夠重視。雖有部分高校已開設相關課程,但也存在目標不具體、內容系統性不強、方法固于傳統等問題。無法真正激起學生的積極性,課程效果差,影響了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傳播[3]。這樣的嚴峻現實也在同時要求高校必須做出相應改進,不僅加強大學生接觸網絡情況的調研,更要在實踐教學中探求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途徑。

二、“六個維度”下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的現狀分析和思考

在網絡飛速發展、網絡信息繁雜的新時期,網絡文明素養必定會成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他們立足于網絡信息社會的必要條件。加強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不僅有助于培養他們更加積極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提升創新發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加有益于通過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培養,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網絡素養,營造出和諧文明的網絡氛圍。

“兩個主體”即網絡主體和學生主體、“六個維度”指網絡主體所屬的網絡法規、網絡環境、網絡信息,學生主體所屬的網絡意識、網絡需求、網絡行為。我國目前對于“網絡文明”的研究并不缺乏,但對象縮小至“大學生網絡文明”的研究不到其中的4%,而以“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為題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可搜索到的文獻更是鮮有。當前學界在大學生網絡文明建設的研究中,普遍提出應當加強學生的網絡意識教育。突出了網絡意識的重要地位,卻忽視了學生主體的網絡需求和網絡行為對網絡意識的反向作用。同時,當前研究尚沒有正視網絡作為另一互動交換方的主體地位。網絡法規、網絡環境、網絡信息,都對學生的網絡意識、網絡需求、網絡行為有著直接影響,網絡文明建設,不應該繞開網絡。網絡主體和學生主體都應當是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研究對象。

學生與網絡的互動是雙向的,是交互的,在網絡文明的健全建設過程中,思政工作者不能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應正視網絡的主體地位。因此,完善網絡法規建設,構筑積極的網絡環境,健康管理網絡信息,并加強青年學生的網絡文明意識培養,加強網絡需求的正向引導,加強網絡行為的文明導向,加強青年學生的網絡文明素養培育,在當今的歷史交匯期具有重要意義。

正如實際生活中需要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網絡法規對于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杜絕網絡犯罪也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雖然我國現在已有相關的技術性法律法規,但對于擴散虛假信息、欺騙他人、攻擊別人電腦、竊取他人資料等的管理力度卻不夠,未能針對性的解決當前虛假信息泛濫的問題。大學生的一些不良網絡行為,如發表和擴散虛假信息、竊取他人資料等,都未受到明確的法律約束[4]。令人驚訝的是,調查顯示有高達64.3%的大學生對“黑客”表示崇拜,這些學生中更有一半以上表示自己也想試一試[5]。這表明大學生對黑客行為的合法性并不清楚,網絡法規的宣傳不到位。所以采取法律手段加強技術管理,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對規范網絡文明素養是有必要的。

一方面,網絡環境的匿名性給人們提供了自由的開放空間,另一方面,這種自由加劇了責任意識的淡化?!熬W絡色情”和“網絡垃圾”等正腐蝕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從而產生嚴重的道德問題。建立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開展網絡德育教育,是輔助做好網絡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有效途徑[6]。

目前學界甚少有從網絡信息的角度關注大學生網絡文明行為的研究。但良好的網絡環境離不開優質信息的供給和充實的交流。高質量的網絡信息作為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主要展示窗口,本身便具備吸引力,是網絡環境的活力源泉。對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培育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更貼近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和審美偏好。但這種吸引力絕不是靠傳統內容的簡單復制,也絕對不是凌亂無序和說教式的課件。簡陋的信息移植不僅背離了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的初衷,更徒增大學生的負擔和反感。高校工作者應不斷創新思路,為學生提供符合口味的服務網絡信息,增加靈活性和實用性。

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受到網絡的影響和限制,同時大學生本身也是網絡法規的遵守者、網絡環境的建立者和網絡信息的傳播者。這些無不與大學生的“網絡意識、網絡需求、網絡行為”休戚相關。

網絡文明素養是一種自主型的涵養,良好的網絡環境的建立需要喚醒大學生自身的網絡主體意識,有利于養成自律、自覺的網絡文明習慣。這種意識需要人們在應用網絡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個人社會化的前提條件,它決定著個人的理性思考和自我抉擇。網絡意識包括自律、誠信、責任、法律等四方面,只有切實有效的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才能夠更好地指導網絡行為。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紙質媒體已經逐漸邊緣化,調查顯示,在最常用的媒介中,81%的大學生選擇網絡。網絡不僅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更成了大學生參與制作信息和傳播的主要渠道。通過網絡在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的普及和開發,大學生與網絡的聯系日益緊密,網絡需求日益增加。只有了解大學生網絡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泄的基本狀況,才能為避免大學生在網絡使用上可能存在的問題提供積極的指導。

通過以上的分析,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迫在眉睫,所有的成果最終都會體現在大學生主體行為上。網絡素養培育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大工程,其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大學生面對網絡信息識別和質疑能力、評價和創造能力,從而產生良好的網絡行為。

三、提高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建議

從網絡主體的初始發展看,網絡信息先于網絡環境先于網絡法規;從其動態發展看,網絡法規高于網絡環境高于網絡信息。從學生主體的網絡使用看,網絡行為取決于網絡需求取決于網絡意識;從學生主體的主動性看,網絡意識支配網絡需求支配網絡行為。從學生主體與網絡主體的交互看,網絡法規規范著網絡信息、網絡環境和網絡意識、網絡行為,網絡環境影響著網絡意識、網絡行為,網絡需求決定著網絡信息,網絡意識、網絡需求和網絡行為又反作用于網絡信息、網絡環境和網絡法規。針對以上觀點,本文提出的建議如下。

(一)加強網絡法規的教育和宣傳。網絡法規表現出規范地位,應當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并得到學生主體的普遍認同和遵從。相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的網絡法律法規,高校應當加強網絡法規的教育,針對不懂法和不知法的情況積極引導。建立完善的平臺,通過平臺寓教于樂,利用典型案例指導學生思考,并設立相關網頁提高宣傳力度,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

(二)凈化網絡環境,共建校園網絡文化。網絡環境表現出影響地位,應當在網絡法規的規范下得到凈化和美化,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高校既要合理利用社會主義價值觀建立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積極搭建網絡團建。又要加強校園網絡環境的監管和指導,開展學生共建共享網絡文化,引導學生文明上網,并建立網絡德育教育陣地輔助做好網絡文明教育。

(三)加大信息監管和約束,搭建符合學生心理的信息平臺。網絡信息表現出吸引地位,應當在網絡法規的規范范圍內發布,并滿足學生主體的需求。一方面,網絡信息中的內容對大學生表現出吸引性。網絡信息的主動索取,是大學生使用網絡的主要原因之一,體現出大學生的網絡主動需求;同時,部分網絡既有信息也吸引著大學生的被動需求。另一方面,發布網絡信息也對大學生表現出吸引性,體現出大學生的網絡主觀需求。因此,在當前新媒體、自媒體不斷涌現的新時期,社會和高校應當加強對網絡信息發布和獲取通道的約束,強化對網絡信息的監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學生對網絡的認可和網絡信息查詢的便捷化特點,積極搭建能夠滿足青年學生生活、工作需求的網絡信息共享平臺。

(四)開展網絡文化素養德育課,培養大學生網絡意識。網絡意識表現出決定地位,高校應當科學培育、積極引導。學校應當有意識地開展專門的網絡文化素質教育課,加強道德、社會公德方面的引導教育。向大學生普及網絡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培養大學生的網絡意識。大力建設校園文化,及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關注熱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反思和省悟,增強大學生的網絡法律意識和網絡安全意識,提高自身免疫力,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樹立正確價值觀,引導學生自覺抵制糟粕。網絡需求表現出需求地位,網絡法規應當給以充分尊重。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自覺抵制網絡糟粕??赏ㄟ^校園文化、課堂導向和文體活動等轉移大學生的需求重點,強化主流價值觀的傳播。

(六)創新網絡生活方式,推進網絡行為文明化。網絡行為表現出主觀地位,應當受到高校和網絡主體的監督,同時高校應當相信學生具有較強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加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特別是網絡應用水平,創建全新健康的網上生活方式,使大學生了解網絡,用好網絡,爭做網絡文明的先鋒。

猜你喜歡
法規主體文明
論碳審計主體
請文明演繹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何謂“主體間性”
2020年《理財》《財經審計法規選編》征訂單
漫說文明
網絡謠言的刑法規制
略論意象間的主體構架
政策·法規
對不文明說“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