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生態、人文的融合
——成都十陵青龍湖濕地一期工程

2019-07-20 09:38蔡一民
四川建筑 2019年6期
關鍵詞:鳥類園區景觀

李 偉, 蔡一民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

1 項目概況

青龍湖所在的十陵生態濕地位于成都市東部,面積約10 km2,是東部新區最重要的城市綠肺,是建構城市湖泊水系和森林體系的重要工程。

項目基地北起成洛路,南抵成渝高速,西至十洪大道,東臨繞城高速,地鐵4號線連接地塊北部與城市中心,區域交通十分便捷;地塊北面為成都大學,西面與南面為規劃城市二類居住用地,東面為外環500 m生態帶。用地屬于成都市環城生態區133 km2的生態用地(圖1)。

圖1 項目區位

青龍湖中心湖區位于項目基地中北部,面積約82 ha,水深至6 m,是成都市第一大湖泊之一,是成都市“四湖映城”規劃設想中的重要部分。此外,十陵青龍湖濕地還擁有東風渠和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明蜀王陵等重要場地條件,以及豐富的林盤和植被資源。

十陵青龍湖濕地一期項目以現狀青龍湖湖區為核心的周邊區域,占地面積約300余ha,位于成洛路以南,繞城高速以西,東風渠以東以北(圖2)。

圖2 一期范圍

基地屬于淺丘地形地貌,地勢相對平坦略有起伏,青龍湖岸線蜿蜒曲折,擁有總長度約為13.2 km的濱水景觀面。迂回的岸線造就了多樣性的水域形態和差異顯著的水域空間尺度。

此外,青龍湖湖區已經聚集了白鷺、灰鶴等上百種鳥類在此棲息。保護鳥類棲息地對于維護青龍湖自然生態環境及水生生態系統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

2 設計理念

基于上述現狀條件,項目規劃設計如何維護青龍湖原有生態環境、如何傳承項目基地屬地明文化、如何利用現狀基底、如何定位本項目、如何與周邊城市道路交通、水系、綠地無縫銜接與有機串聯,如何定義本項目功能需求等等,都是本項目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設計由始至終思考的重點。

設計通過理水、通脈、塑園、建瓴、織綠等設計手段打造,強調生態先行:構建完善的生態植物群落,形成穩定的生態循環系統 ;傳承文化:延續蜀地明文化的基本文化框架,引入明代建筑園林風格;尊重現狀:保留現狀山水地貌、植物群落、現狀環湖路基,重視鳥類保護。

未來,這里將形成一個集旅游觀賞、觀光休閑、鳥類保護和生態教育為一體的都市生態濕地典范。

在區域發展的大背景下,核心區將依托青龍湖,以生態綠地為主體,尊重區域歷史文化背景,突出生態環境保護,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使青龍湖核心區成為富有活力、環境宜人的濕地公園,打造“國際濕地瑰寶,成都生態名片 ”(圖3)。

圖3 總體鳥瞰

3 總體設計

一期項目總體設計強調重點區域營造,一期范圍總體分為兩個區域打造,青龍湖以北,為這次重點打造的區域—動態活動區占159.7 ha 占全園面積的49.7 %;青龍湖以南,東風渠以北為重點鳥類保護區域—靜態保育區占161.2 ha 占全園面積的50.3 %。我們將重點打造區域—動態活動區劃分成三個細化分區,濱湖樂活區、入口形象區、遺跡懷古區,湖北側這三個區與靜態保育區形成四大功能分區統領全園,打造“青龍九景”主題園區:(龍舞花間(主入口)、濟川野渡(濕地碼頭)、科教童趣(科普園)、市橋龍澤(水杉溪地)、墨池懷古(水塘垂釣)、 潤荷聽雨(田園體驗)、龍脊花徑(次入口)平湖賞櫻(櫻花主題園)、秋楓林影(彩葉園)(圖4)。

圖4 功能分區

區域間通過三級園路緊密聯系:一級園路是景區主游線,寬6 m,供主要游人和電瓶車使用,串聯了園區各出入口,和最主要的濱水特色景觀;二級園路是各分區內部的主要道路寬2.4~3 m,呈枝狀或環狀,是園區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級園路專屬于步行者寬1.2~1.8 m,提供給游人慢速游覽園區的可能。

充分尊重現狀植被條件,梳理與保留為主,景點與道路兩側補種花喬及色葉樹,注重植物種類多樣性;以多品種、多層次的濱湖四季特色植物,形成“月月花不斷,四季景不同”的觀賞效果,尤其是多達5 000株櫻花樹和3 600株彩葉樹,可春賞櫻花,秋觀楓葉。

此外,在蜀地明文化的基本文化框架下,引入明代的建筑園林風格,以現代的手法將游憩功能有機的融入到建筑和園林當中,形成風格特色的建筑與濕地景觀。

設計通過防災應急疏散規劃使園區內部成為一個具有良好減災、防災功能的綠地系統,與十陵生態濕地一道擔負起城市在災難來臨時的防災、減災功能。

在此規劃布局的基礎上,對項目可持續發展、海綿城市、園區照明等等都有詳細規劃設計,著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景區(圖5);為實現這些目標,項目設計主要突出以下重點。

圖5 總平面

4 項目設計重點

4.1 場地尊重與現狀利用

順應地形。設計強調對場地原始地貌特征的保護,強調依山就勢、顯山露水的設計理念,對現狀地形盡量不進行大開挖,景點與場地布置時僅對局部地勢做調整,強調土方挖填平衡,并注重與原始地貌的順接和恢復。

保留植被。分析現狀生長良好、有價值、觀賞性好、特色性強的苗圃區域進行保護(圖6),再利用園區內的裸土與荒地進行植物補種,結合景點種植高大喬木和觀賞性植被,并對主干道與景點區域現狀較差的植被進行梳理與補植。

圖6 綠化現狀

利用路基。園區三級游線系統80 %都建立在原有路基上,設計通過現場走訪與踏勘對場地現狀道路狀況進行結構分析(圖7),根據道路地質條件進行路基保護利用與裝飾美化,并結合現狀道路系統布置景點與場地。

圖7 現狀路網

涵養水體?;謴退畮焖恢猎O計水位標高,以形成更廣闊的水域形態,增強水域岸線的親水性。對現狀已破壞的水岸線進行生態構建與恢復,于濱水岸線補種水生植物和觀賞性草本植物。注重水體生態系統的構建,在新建水體部分種植挺水、浮水、沉水等植物,構建水下生態系統。除此之外,設計還利用水庫邊界的水塘和污水惡化的濕地區域打造成水生植物景點,并在水岸邊界局部種植色葉喬木,形成季象變化、靈動、豐富、活力的水岸線景觀體系。

4.2 生態保護與生境重建

設計以構建完善的河湖生態群落為目標,期望形成穩定的生態循環系統。

早期湖區建綠工程種植了大量的苗木林,經過幾年的封閉管理,現狀植被涵養生長,形成了原始的植物生態群落。水庫串聯起現存的溪流、坑塘、濕地、和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載力的凈化濕地,自然構建了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態凈化系統。湖區現已記錄野生鳥類224種,占全市鳥類的50.33 %,其中極危(青頭潛鴨)、瀕危、稀有、易危鳥類30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種,二級保護鳥類17種,對水庫周邊的鳥類進行保護十分必要(圖8)。

圖8 保育設計

設計完整保留了青龍湖水庫原生林帶、濕地及生長較好的次生林帶,僅對枸樹等侵略性極強的外來物種進行適當清除處理,充分保護場地現狀生態基底;在項目中設立專門的鳥類棲息地,劃分出鳥類靜態保育區,補種吸引鳥類的果樹群落,希望通過努力來保持青龍湖鳥類的生存環境和棲息地,共建人與鳥類和諧共存空間。

4.3 文化傳承與景觀表達

青龍湖濕地一期項目范圍內現存以蜀王陵為代表的多座明代陵墓,使項目具有極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設計以這獨特的蜀地明文化歷史為背景,在設計中傳承與借鑒蜀地明文化建筑和園林風格,通過符號化的植入以現代手法創新表達傳統意蘊,并將歷史文化體驗有機地融入游憩功能中,構建了具有時代特征與地域性的景觀風貌。

景觀鋪裝設計提取明蜀文化中的傳統符號,注重于傳統鋪裝格局的結合和創新;景觀小品設計以鋼木結構為主,結合傳統鏤空圖案形成獨特的文化性景觀構筑物;標示系統以明代大門及陵墓建筑石門為設計元素(圖9),結合游線、服務建筑、停車場和主要景觀節點布置,形成貫穿全園的文化指示符號;景觀建筑從形態與材料等多方面傳承明代四川地區建筑特征(圖10),形成質樸雅拙的園林景觀風格。

圖9 景觀小品

圖10 園區建筑

4.4 游憩規劃與人文關懷

設計通過現場踏勘的方式精心選取需要進行景觀重點打造的區域,以較少擾動的方式充分尊重和保護現狀生態資源。設計劃分出靜態保育區和動態活動區:靜態保育區旨在保護珍稀鳥類(圖11),為野生動物、植物提供相對獨立的生態空間;動態活動區則按功能細分為多個各具特色的景觀分區以滿足游覽需求,并結合多級步行游線借勢取景,設置“青龍九景”來展現項目的自然人文魅力。

圖11 劃分保護區

于此同時,設計還結合現狀地形條件與自然資源分布狀況,規劃了交織成網的連續公共空間系統。園區公共空間系統包括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騎游道,以及通往水體邊界的聯接通道,結合大量融入自然環境的休憩座椅、景觀亭廊、觀景平臺、環境標識解說系統等設施,豐富了游覽者的觀覽體驗,體現了現代景觀設計的人性化關懷。

5 結束語

青龍湖濕地一期項目規模大、工期緊、品質要求高,現狀場地存在大量的保留植被和池塘保護區,同時項目還面臨與城市道路改建以及地鐵走廊等的交接問題,條件十分復雜。在設計與建設過程中,還涉及到許多現場處理和銜接的工作,我方組織有經驗的團隊常駐現場,主動與相關單位溝通協調,了解不斷變化的設計邊界條件、協同調整、處理現場與設計相關的突出問題。

在項目業主及各級領導的帶領下,提供優質的設計服務和施工服務,較好地完成工程的設計工作,項目于2015年年底完工并交付使用,受到成都市民及外來者的好評。成為成都市最受歡迎的濕地公園之一。

猜你喜歡
鳥類園區景觀
善于學習的鳥類
景觀別墅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我的濕地鳥類朋友
蘇通園區:激蕩開放潮 十年再出發
鳥類
園區的開放樣本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