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老幼代際融合為導向的社區戶外空間模式探究

2019-07-20 09:38李昱滔何曉川呂宬熺
四川建筑 2019年6期
關鍵詞:戶外活動空間社區

李昱滔, 何曉川, 呂宬熺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四川成都 611756)

據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統計,在2018年末,我國60周歲及其以上的人口達到24 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 %,已經進入嚴重老齡化的的階段。在國家2016年全面實行二孩政策之后,我國大多數家庭結構為“421”和“422”的形式。在2015年后,總撫養比開始顯著上升,2025年前后,老人撫養比將會首次接近少兒撫養比,家庭中老人和兒童的撫養壓力逐漸增大(圖1)。

圖1 中國人口撫養比 (來源:百度百科 )

在生活中,老人相對保守戀舊,喜歡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多數仍然生活在舊城區既有的老舊社區中。因此需要大量建設或更新養老設施以適應老人戶外活動的需求。年輕父母因為工作壓力,子女的日常陪伴和照看常需要老人幫助,而多數老人又比孩子的父母更加寵溺小孩,使得兒童和老人的關系往往比較親密。平衡兒童和老人各自所需的戶外活動空間,營造一個同時對老人和兒童友好的,能吸引他們進行更多戶外運動的社區戶外活動空間很有必要。這有利于讓老人和兒童的交流互動,促進代際間的交流和家庭和睦。

本文以老人和兒童兩個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比較老人和幼兒的戶外活動模式和特征,結合社區空間的相關研究,結合老幼群體的身形需求和共性,探討老幼結合戶外活動空間的營造方式,提出能改善和吸引老人及兒童進行更多戶外活動,并能促進這兩類人群之間互動與交流的社區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模式的建議。

1 社區戶外活動空間老幼結合的優勢

代際關系(Rel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指兩代人之間的人際關系,“通常是指老年人與青年人,如家中的祖父輩、父輩與兒女或孫輩之間的關系”[1]。在中國大多數家庭中,撫養老人和養育兒童常常分割為兩種不同的生活事務,造成老幼的代際關系疏遠。而以代際融合為導向的社區戶外活動空間能成為老幼群體活動與交流的有效媒介。其意義在于:

(1)成為縫合社會關系的紐帶。在社區空間中,兒童和老人的活動配套都是基本配套設施,但二者常被獨立設置,缺乏聯系和互動,造成老幼群體缺乏互動空間。尤其是在老人帶孩子時,在老人活動空間中的孩子百無聊賴,而在兒童游樂區的老人又無所適從,讓老幼群體缺乏相互聯系、互動的場所,戶外活動空間與配套設施資源也無法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促進老人在戶外活動中多與其他年齡群體,尤其是兒童間的交流,可以讓老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又能讓兒童在與老人的交流中獲得更多知識和經驗。

(2)吸引老幼群體參與戶外活動。社區戶外公共空間承擔著人們大部分的戶外休閑行為。老人和兒童是社區戶外空間的主要使用人群,在社區戶外環境空間的設計中應當充分考慮社區內老年人及兒童的使用需求和身心特點,創造適宜老年人安度晚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安全、舒適、有趣味的活動空間,從而吸引更多的老人和兒童走出家門,參與到戶外活動中來。

(3)改善老幼群體生活質量。對于老年人及兒童來說,每天進行戶外活動是十分重要且很有價值的,然而現在多數居住小區缺乏能夠滿足老人和兒童的戶外活動及休閑場所。即使有,也常常因為不夠便捷、安全等原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了解目前社區戶外空間現存的不足之處,從老年人及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出發,研究和設計老幼結合空間,能讓這兩類人群在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獲得感、愉悅感、安全感和歸屬感,提高戶外活動的質量。

(4)解決社區空間使用中的問題和矛盾。目前我國大部分社區的戶外環境功能單一,設施不夠完備,難以同時兼顧以兒童和老年人為主要使用人群的需求,從而產生了很多社會矛盾。如老人因缺乏集體活動場所而占用交通空間,對路過或進行其他活動的居民產生不便。兒童在一些非專門設計的兒童活動空間玩耍時,由于人群復雜、人流較多,監護人難以及時掌控幼兒的行動。由于兒童缺乏安全意識再加上其好動的天性,容易進入人群密集的區域,導致受傷、走失等意外情況的發生,老人也容易被兒童越來越機械化的玩具致傷。

因此,通過有效的社區活動空間設計,將兒童和老人的戶外活動空間結合考慮,將以往分離、獨立的兩種空間結合起來,可以從多方面幫助老人和兒童享受更好的社區生活。

2 案例分析

臺灣深坑區日間護理中心及社區公園。社區戶外開放空間的設計,臺灣建筑師蕭立仁及其團隊在臺灣深坑區的日間護理中心及社區公園的設計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例子。該社區空間結合了兒童日托中心、社區公園、日間護理中心以及地下停車場,將養老、幼托、地景、社區、交通功能進行整體性思考。整個場地為長方形,四面環山,四周風景幽美、視野開闊。日間護理中心和幼兒日托間為公園一側一狹長的帶狀建筑,建筑屋頂為覆土坡道。坡道和建筑前的公共廣場為任何人可以進入的開放空間,吸引周圍的老人和其它小孩前來休憩、玩耍(圖2)。

圖2 社區戶外開放空間(圖片來源http://www.archdaily.cn)

整個戶外空間與建筑形成一個立體的地景空間。附近居民在路過時,被場地內的活動吸引并沿場地坡道引導的流線進入與場地內,并與人群產生互動。

在功能上,戶外的兒童活動廣場提供了一個隔絕馬路噪音、熱氣干擾的自然屏障。同時,利用日托所上方覆蓋的草坪進一步減少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讓室內空間更適合老人和兒童的需求。坡道和公共廣場都利用了動靜分區。坡道的靜區為草坪,可供人們席地而坐的交流休憩,動區為塑膠跑道,可供老人散步,年輕人跑步鍛煉。不同的類型提供給老人、兒童和帶小孩的父母不同的活動空間,讓人根據自身需求來選擇。

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為頻繁的教師,其一言一行對于學生各方面的成長來說,都可能產生重要影響。輔導員必須做到言行一致、公平正義,才能被同學信服,才能成為學生內心的榜樣。針對一些輔導員道德素質低下的現象,學校必須嚴格控制,加強對輔導員的素質訓練,確保學生權利平等。同時,輔導員應明確自身職責,學生才是其工作的主體,要切實發揮好自身的作用。

場地的細部設計也考慮了各類人群對于空間使用的不同需求。從街道到公共廣場再到覆土建筑,利用高差設置不同的功能區域。場地四周慢行的步道供給老人散步鍛煉,場地內側還有多功能草坪供兒童活動。雖然只是一個較小的戶外空間,但其充分考慮了老人、小孩和帶小孩的成人的各種需求,并促進了彼此間的交流,成為一個連接各年齡段之間紐帶的復合社區公園。

項目落成后,這個多功能復合性的社區活動空間的到了周圍社區居民的認可。兒童、父母、周圍鍛煉的老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活動空間,并且在不互相干擾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大大拉近了老中青三代人的距離。在節假日,這里也成為了一個新的周圍居民聚集活動的場所。

3 老幼群體生理、心理特征及其共性

3.1 生理特征的相似性及設計要點

兒童與老人的生理狀況雖然大不相同,但其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和需求卻基本相同,身體都比較脆弱,易受到外界傷害。所需求的戶外環境也有相似之處。他們對空間的尺度、距離、光環境、聲環境、范圍等各方面都比成年人有著更高的要求[2]。

在感官系統上,老人和兒童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都相對遲鈍,戶外環境應注重聲、光、熱環境的設計,避免噪音及不利天氣因素的影響;在呼吸系統上,老人心肺功能下降,常伴有咳喘等癥狀,兒童因肺部發育不全,易受粉塵、雜質的影響。在戶外運動中都需要避免灰塵、霧霾等不良環境,需在通風換氣、空氣質量較好的地方活動。

在運動系統上,老人身體機能老化,兒童身體尚在成長,都極易受到傷害。因此合理布置休息區域、選擇適宜長度的步行路線,注重選擇安全、舒適的材質和設施器械。

在心血管系統,老人新陳代謝降低,在戶外活動中易出現疲勞、供血不足等意外情況,兒童新陳代謝則較為旺盛,應當根據老幼群體不同的活動量針對性的設計活動空間,同時注意活動場所清潔衛生,預防傳染病。在神經系統上,二者應對突發情況的反應都不足,戶外空間的設計應避免過于復雜,以顏色、材質、及標識系統提示空間變化。并提供益智類活動設施促進兒童大腦發育,延緩老人神經衰退;在其他方面,老人常伴隨慢性疾病,泌尿系統退化,排尿頻繁,肢體活動障礙,有的需借助拐杖、輪椅,而兒童膀胱儲尿機能較差、排尿次數相對較多。在設計中應該注重無障礙設計、衛生間的配置。

3.2 心理特征的相似性及設計要點

退休后,老人生活方式變化較大,若不能及時適應,容易導致一些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會使老人產生心理疾病。其主要負面心理主要表現在孤獨寂寞、自卑失落、擔憂焦慮三方面。

首先,隨著子女成立自己的家庭獨自生活,陪伴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過去的親戚朋友的來往也不再頻繁,固定的人際關系結構也不易讓老人認識新的朋友,使得老人產生孤獨寂寞的感覺;其次,由于老人身體機能、記憶力、反應力等漸漸衰退,處理事情越發力不從心,需要子女更多的照顧。老人會感覺自己成為兒女的負擔,心理上容易自我責備,常陷入自卑、失落的情緒之中;另外隨著老人生活節奏的變慢和空閑時間的增加,開始更多的注意生活中的瑣事。

兒童心理發育不夠健全,世界觀還處在認識事情,在戶外活動中其心理波動較大,主要表現在缺乏安全感、情緒化和應變能力不足這幾個方面。

首先兒童尚未擺脫家長的依賴,獨自在陌生的環境中會感到孤獨,害怕,缺乏安全感。年齡較小兒童外戶外游戲時更需要家長的隨時陪伴,一旦家長從視線里消失感到會慌亂、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其次,兒童自我保護和應變能力不足,尤其是低齡兒童,在玩耍游戲時專注程度很高,對身邊即將產生的危險不能及時預防,對會造成意外傷害的情況不能預先避免;最后,兒童在戶外活動中很容易情緒化,在玩耍中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這是由于不同性格的兒童不同行為方式造成的。有些孩子外向易怒,??摁[大叫,情緒激動,甚至會對其他孩子做出攻擊性的舉動。有些孩子封閉孤僻,遇事不順常沉默不語,陷入自我封閉,容易被同伴孤立,需要家長隨時關注。

綜合老人和兒童的心理特征發現,二者的心理都較為敏感。如果感到自己時刻被關注、被需要和被關心,能獲得更大的舒適感和安全感。戶外活動空間的整體設計應基于此來考慮,以營造安全、和諧、愉悅的環境為目標,讓老人和兒童在戶外活動中互相彌補彼此在心理感受上的缺失,對引導兒童心理建設,舒緩老人情緒有很大的幫助[3]。在此基礎上,戶外活動設施的設計應盡量保證簡單、易操作,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些互動性、趣味性,讓雙方都可以使用,以此增加交流的機會。

4 老幼結合的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策略

4.1 人性化與差異性

作為戶外活動空間的主體,要以人在空間中的感受作為進行老幼結合設計時的第一要點,充分考慮老人和兒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需求的特點及活動行為特征和模式,深入發掘他們在戶外活動中的共性和差異,才能在社區戶外活動空間中設計一個滿足老人和兒童戶外活動需要,最大限度地促進老幼間代際融合的戶外活動空間。

4.2 舒適與安全

舒適一方面要考慮兒童和老人在生理層面的弱勢,盡可能的進行無障礙設計,滿足其在使用上的便利。在活動設施的材料、高度、尺度、比例的選擇上,也應盡量避免有限制其使用的客觀因素的存在,讓老人和兒童能舒適的進行操作和使用。安全性是老幼戶外活動空間中的一個基礎性的原則,所有空間的設計規劃和設施的配置都應當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之上。但活動空間的安全也具有相對性,如設計一些讓兒童攀爬、奔跑的場地難免會讓兒童有些磕碰,這些在所難免的地方需要設計師從設計層面盡量避免兒童或老人意外受傷的發生。

4.3 融合與共享

戶外活動空間屬于公共空間,多元化的融合和共享是其產生活力的源泉。不同年齡、階層和地方的人都會參與進同一空間中活動交流,在活動空間設計中,需要進行綜合考慮與設計,以提升不同人群在空間中的參與感,滿足老幼間交流的基礎上鼓勵和其它群體的交流。另外,老人與兒童的戶外活動多數以群體活動為主,活動空間的應盡量保持開放,以適應兒童間、老人間、兒童與老人間等的不同類型的活動。

4.4 趣味及教育

充滿趣味和藝術性的戶外活動空間更能吸引老人和兒童來駐足停留和產生活動行為。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趣味性的空間能培育其在想象力、美感上的能力。老人在美觀、有設計感、文化感的空間中活動也同樣能感到心情的愉悅和身心的放松。同時,宜將地域歷史文化融入活動空間中,不僅讓兒童在活動中獲得對美感的訓練,還能通過聽老人講解的形式了解文化、歷史,在寓教于樂中增強老幼的之間的感情。

4.5 可達與易識別

在社區中的戶外活動場所應當結合社區的規劃布置,做到均勻分布且易于到達。同時由于老幼群體的身體條件限制,在去活動空間的路徑上需要考慮讓老人兒童最便捷、最安全的到達方式。另外,在道路和活動空間的設計中,宜考慮差異化與特征化設計,以方便老人兒童識別不同的地點和路徑,避免兒童迷路和老人繞道。

4.6 衛生與環保

在社區空間環境營造中,可以看見許多由于技術條件限制,導致戶外活動空間的設施不夠節能環保而等造成的景觀荒廢、設施老化及伴隨而來的環境臟亂的問題。而老人和兒童對于環境優劣的感覺又尤為敏感。在設計中,首先保障活動設施及場地的衛生與安全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更多考慮環保的材料及設備,最后因地制宜考慮生態及能源利用的可持續性。這不僅能延長社區戶外活動空間的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還能讓兒童在使用中接受環保理念的教育。

5 結束語

本文對在社區戶外活動構建適宜老幼交流、互動,并同時滿足其活動目的空間進行探討,闡釋了將老人和兒童活動空間結合設計的優勢及必要性,同時從老幼群體在戶外活動中生理和心理共性的角度提出設計的建議。最后對社區活動空間老幼結合的原則作出分析和探討。對我國未來在宅養老和兒童友好型社區空間環境的建設具有理論指導意義。但在老幼結合模式的社區戶外空間的打造中,僅從城市空間設計的角度打造是不夠充分的,還要從政策意見、資源分配、社區服務等方面綜合分析考慮,其營造方式和構建手段仍需繼續深入研究和探索。

猜你喜歡
戶外活動空間社區
社區大作戰
空間是什么?
幼兒園戶外活動組織的研究
創享空間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組織幼兒園情境式戶外活動的探究
戶外活動開始啦
中國青少年戶外活動意識培養淺談
社區統戰與社區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