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建設在醫院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中的應用

2019-07-24 07:53鄭玲玲念欲霞
中國醫療管理科學 2019年4期
關鍵詞:食源性醫師病例

鄭玲玲 念欲霞

在全世界范圍內,食源性疾病都是最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 WHO 估計,全球每年僅食源性或水源性腹瀉就導致約220 萬人死亡[1]。1988 年,上海食用毛蚶暴發的甲型肝炎大流行[2]和 2008 年乳品業的三聚氰胺事件[3],不僅大范圍危及公眾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健康與經濟負擔,更引發了公共衛生的信任危機,影響社會的安定[4]。三聚氰胺事件作為中國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的分水嶺,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認識到食品安全管理除了對食品生產和流通的監管之外,對食源性疾病的監控、預警和快速反應也同樣重要。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通過對個案病例信息的采集、匯總和分析以及病原學檢驗,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發病及流行趨勢,及時發現聚集性病例和暴發線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發和食品安全隱患的早期識別、預警和防控能力,實現病因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各環節的逆向回溯,這對完善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具有重要意義[5]。2015 年10 月1 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更是將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納入醫師法定職責。福建省自2012 年起開始部署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2014 年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作為首批入選的主動監測哨點醫院之一,承擔著病例信息采集及標本病原學檢測的工作。自2017 年 2 月起,該院對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實行信息化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分析

數據資料來源于2016 年~2018 年“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中該院錄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個案資料信息、該院信息化前后紙質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全流程時間=填寫至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的時間-就診時間;報卡完整性及初次審核通過率來自核查信息化前后紙質信息表中病人基本信息、主要癥狀體征、使用抗生素、暴露信息的填寫情況。應用PASW 18.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利用卡方檢驗比較該院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報告系統使用前后,食源性監測病例報告的全流程時間(報告及時性)、病例報告質量(報卡完整性、初次審核通過率)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在現有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基礎上,使用Oracle 應用工具和 PowerBuilder 前臺開發語言等開發了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報告系統,分別設置了臨床醫師角色和公衛醫師角色,兩者權限不同。在醫師工作站建立臨床醫師角色,可直接生成信息表,并指導醫師填寫、上報。在預防保健科公衛醫師角色,可瀏覽、審核及打印《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信息表》;查詢標本檢驗結果;門診日志查漏報;實現對食源性疾病監測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

1.2.1 臨床醫師角色

1.2.1.1 自動彈卡

建立“食源性疾病ICD-10 診斷編碼庫”,將符合急性胃腸炎、感染性腹瀉、腸道傳染性(ICD-10編碼A 類)、食物中毒等疾病的診斷編碼勾選入庫。臨床醫師錄入疾病診斷后,當其ICD-10 編碼與食源性疾病ICD-10 診斷編碼庫中的編碼相匹配時,系統即彈出提示框,詢問醫師該病人是否屬于“食源性疾病” 病人,臨床醫師勾選“是”后,醫師工作站自動彈出《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信息表》,能夠引導醫師完成基本信息、飲食暴露史、生物標本采集情況等信息的填報,只有將必填項目填寫完成并上報后方可進行下一步的診療。

該院班內時間腹瀉病人主要在感染科腹瀉門診就診,班外時間在急診內科就診,考慮到急診內科接診其他病人的性質,對急診臨床醫師角色開放兩條報卡路徑:一條是必須將報卡填寫完成上報后才能進行診療,一條是待醫生有空時可進行報卡信息的補報。

1.2.1.2 信息的自動獲取及邏輯校驗

信息的獲取方式:①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出生日期、聯系電話、現住址等,由財務人員在患者建檔時負責錄入,醫師填寫信息表時可自動提取并導入相關信息。②報告日期、報告科室、報告人由系統自動填寫。③1 種暴露食品填寫 1 行,多種暴露食品按“鼠標右鍵”添加行后填寫;將食品分類、加工方式等設計成下拉菜單供臨床醫師選擇,以便規范填寫。對表格內項目間設置邏輯校驗,防止誤錄。

1.2.1.3 檢驗項目組套維護

醫囑中增設 “食源性疾病病原體檢測”組套,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和諾如病毒這5 個項目。

1.2.2 公衛醫師角色

1.2.2.1 信息表的審核

設置食源性疾病報告查詢功能,可逐條查看已上報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若審核無誤,即可點擊“已審核”,則臨床醫師將不能對卡片進行再次修改。對于異常報告的信息,通過與報告醫師核實,可以退回,由醫師進行修改后再上報。

1.2.2.2 信息表的打印及上報

福建省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的政務網平臺尚未開通,上報病例依賴于外網的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目前我院 HIS 系統僅能在局域網運行,未能與互聯網對接,故審核完成后需打印信息表,由公衛醫師手工錄入至國家的《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

1.2.2.3 病原學檢驗結果查詢

預防保健科通過LIS 系統可查詢病原學檢測結果,可直接將結果錄入至《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檢驗科無需填寫《食源性疾病病例檢測生物標本檢驗結果表》。

1.2.2.4 食源性疾病病例漏報查詢

設置門診病人疾病診斷查詢功能,可選擇時間段、利用關鍵字,對食源性疾病病例進行主動搜索,以達到發現漏報的目的。

2 信息化成效

2.1 食源性疾病病監測工作成果

自2016 年起,該院每年均能完成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達的監測任務,于2017 年4 月獲得“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先進集體”的稱號。2016年~2018 年報告例數逐年增加,其中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2017 年4 起、2018 年4 起。2016 年食源性疾病病例報告率(該年食源性疾病報告例數/該年門診接診人次×0.01%)為1.031/萬、2017 年為1.133/萬、2018 年為1.429/萬。各年份食源性疾病報告率大體呈上升趨勢(x2=11.218,P=0.001)。

2.2 食源性疾病報告全流程時間比較

預防保健科公衛醫師人工收卡累計211 例,通過信息系統收卡累計406 例。通過系統強制控制功能,實現食源性疾病報告及時率(超過2 個工作日為不及時卡)從信息化前的79.6%提升至100.0% (x2=89.811,P=0.000)。信息化前后全流程報告時間分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04.584,P=0.000),見表1。

表1 食源性疾病監測信息報送全流程時間比較[例(%)]

2.3 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質量

監測信息系統使用后,食源性疾病信息表各項目填寫的完整性較信息化前明顯提高(P=0.000),見圖1。預防保健科公衛醫師對食源性信息表初次審核的合格率從77.3%提高至9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8.662,P=0.000)。

圖1 食源性疾病信息表填寫完整性比較

3 討論

3.1 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舊模式存在的問題

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報告完全依賴于臨床醫師對疾病的認識和報卡的自覺性,由于臨床工作繁忙瑣碎,容易造成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漏報。②監測信息表的內容均需臨床醫師手工填寫,容易因字跡不清、缺項漏項、邏輯錯誤等導致初次審核通過率低,須公衛醫師反復核對,造成報告全流程時間延長,導致無法在2 個工作日內上報至《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③預防保健科公衛醫師每日人工收卡,無法時時跟蹤食源性疾病的發病情況,影響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的報告,且無法對報卡全過程進行監管。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日常監測工作的需要。

3.2 食源性疾病監測的信息化管理優勢

首先,在電子信息報告流程的設計上,對臨床醫師填寫的“診斷”進行自動識別,發現疑似或符合食源性疾病診斷時提醒醫師,可提高臨床醫師對食源性疾病的認識。其次,通過與HIS 系統共享數據,設置必填項目,保證病例信息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避免手工填報字跡不清、缺項漏項及公衛醫師的二次錄入的問題,提高食源性疾病報告卡填報質量,使得初次審核通過率從信息化前的77.3%提高至98.5%,同時也縮短了病例從發現到報告至《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的時間,使得食源性疾病報告及時率從信息化前的79.6%提高至100%,避免遲報。第三,通過信息系統,班內時間公衛醫師亦能對全院食源性疾病發病情況進行全面監控,一旦發現有聚集趨勢,特別是食源性疾病的暴發,即可按要求在2 小時內網絡報告至《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并電話告知衛生行政部門。

3.3 食源性疾病監測信息化仍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

3.3.1 利用手機APP 推送暴發預警信息

食源性疾病普通病例上報時限為2 個工作日,但暴發事件須在2 小時內報告,目前該系統無法自動生成暴發事件的預警信息,這就需要依賴專管人員的時時查看。班外時間專管人員無法常駐科室,臨床醫生發現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報告總值班,總值班再告知專管人員,程序繁瑣,且可能導致暴發報告延遲。目前擬針對同一就餐地點設置預警信息,并利用手機APP 將預警信息自動推送給專管人員。

3.3.2 加強制度建設及培訓

在臨床醫生角色中,當醫生輸入相關診斷時,系統詢問醫師該病人是否屬于“食源性疾病”。部分臨床醫師對食源性疾病的認識不足,報告意識淡薄,即便是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人定義者,仍勾選“否”,導致食源性疾病病例漏報。這就需要醫院認真落實食源性疾病報告管理制度和優化工作流程,將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納入醫師績效考核,協調各科室積極參與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對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交流。強化對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的培訓,強化醫務人員對食源性疾病的認識,掌握食源性疾病的診治原則,熟練操作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報告系統,以利于在工作中更加認真地篩選病例,及時上報。

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報告系統的開發是信息時代醫院發展的必然趨勢,良好的信息化建設能有效強化醫院內部管理能力和創新醫療服務模式[6]。我院作為福建省首家完成食源性疾病監測HIS系統改造的醫院,實踐證明,以現有信息資源為基礎開發的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信息管理模塊有利于醫院對監測工作進行實時、連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猜你喜歡
食源性醫師病例
中國醫師節
韓醫師的中醫緣
中國醫師節
秋冬季高發食源性疾病的危害與預防
《中國醫師節》
食源性寄生蟲病流行趨勢與控制策略
論食品安全與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頭號殺手——食源性疾病
“病例”和“病歷”
本土現有確診病例降至10例以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