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視角下金融科技風險管理分析

2019-07-24 10:33郭海玲
智富時代 2019年6期
關鍵詞:科技金融風險管理大數據

郭海玲

【摘 要】隨著科技與金融深度結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機器學習、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為金融賦能,實現金融服務的自動化、智能化、個性化,進一步完善金融行業的科技化大格局??萍嫉陌l展,為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金融服務的多元化格局,參與人群廣泛、觸達率高,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本文探討了大數據時代如何順應科技發展新趨勢,采用行之有效、可落地的金融風險管理措施,幫助金融企業安全地實現創新轉型升級。

【關鍵詞】大數據;科技金融;風險管理;人工智能

一、引言

融資難、融資貴是世界性的難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科學運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化轉型。新技術創造新的金融業態,新產業催生新的商業模式,構建新的金融生態系統。未來數字經濟社會亟需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金融科技,重塑金融產業生態。

畢馬威對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的理解為:“非傳統企業以科技為尖刀切入金融領域,用更高效率的科技手段搶占市場,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及更好地管理風險?!?/p>

從畢馬威發布的榜單統計報告來看,百度金融、陸金所、京東金融、螞蟻金服、微眾銀行、眾安保險等50家新興企業中,以大數據服務為主要商業模式的公司所占比重較高,綜合金融服務其次,數據技術將是金融科技領域未來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目前,金融領域的諸多痛點問題都需要借助領先的科學技術和互聯網思維,進一步在商業模式創新上實現突破。(1)利用移動計算技術提升支付系統的便捷度。(2)使用云計算技術提升對客戶服務的響應速度(3)基于大數據的信用風險評估模型進行決策。(4)通過量化風險模型實現消費信貸的快速審批。(5)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技術準確快速地發現信貸服務領域的欺詐行為等等。其中,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普及度最高。

而綜合金融服務中消費金融重點表現在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海量數據分析客戶信息,進一步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信貸服務,提升特定場景服務的專業水平,深度挖掘傳統模式中可能會被忽視的金融服務體驗來擴大客戶資源的范圍。

二、大數據視角下金融科技風險分析

金融科技的發展帶來金融創新的同時,一些游走于傳統監管邊界的違法行為難以及時發現并有效控制,導致金融風險的不斷擴散,影響了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健。新形勢下,金融科技的風險特征集中體現為:

1.信用風險?;ヂ摼W的信用風險是指網絡金融交易者在合約到期日未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受信人不能履行還本付息的責任而使授信人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發生偏離的可能性?;ヂ摼W的開放性減少了網絡中信息的不對稱,但僅限于需求對接等資源配置上的效率提升,而在識別參與雙方信用水平上并沒有太大作用。比如非法集資、網絡詐騙,金融市場發生的很多跑路事件就是由于信息披露不當引起,且監管者也難以及時發現,這種傳統金融風險在金融科技的驅動下變得更加分散和更具傳染性。

2.操作風險。新型科學技術特別是大數據操作不當造成的數據安全與信息網絡風險。比如保險科技中,保險客戶的交易記錄和信息安全風險,以及其他數據造假、數據偽報、數據泄漏等。在金融數字化交易過程中數據黑色產業、數據庫被惡意攻擊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3.法律風險。金融創新對傳統立法的沖擊進而引起的合規問題。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技術重塑了新型金融業態下的金融交易行為和交易方式,導致傳統金融立法無法對其有效界定和監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合規性法律風險。比如區塊鏈在智能合約應用中,由于現行法律沒有明確界定智能合約的法律性質,對其是否適用《合同法》等法律規范尚無定論,從而產生的糾紛問題也難以規避和處理。

4.產業融合跨行業交叉傳遞的風險。比如“互聯網+”保險產業融合跨行業交叉傳遞的風險。在產業融合中跨行業跨領域交易,業務邊界模糊,且跨市場、交叉性的金融工具涉及到多方合作,金融業內的交叉風險傳遞到保險行業,保險業內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難度會加大。

三、金融科技風險治理路徑

金融創新與風險是并存的,對于金融風險的認知,需要理性客觀看待,監管科技和技術監測對于未來金融科技健康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1.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中應用數據挖掘的場景,輔助監管部門構建新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1)構建大數據信用評估體系時,融合客戶行為、交易記錄、存貸數據、社交數據、消費記錄等,形成信用視圖,為小微企業貸款、個人理財產品推薦等業務形成風險識別依據。(2)利用直銷銀行、電商、供應鏈金融、消費信貸、網絡支付等多維數據源,形成反欺詐反洗錢基礎信息。(3)結合爬蟲技術獲取社交網站、新聞論壇等數據,運用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對負面輿情跟蹤預警,結合聲譽風險形成定期聲譽風險指數,用于輿情分析。(4)對證券、期貨實時交易數據進行特征提取,獲取具體時間點的異常下單、委托事件,觸發交易系統或監察系統的實時預警和風險防范,進行異常交易行為分析。

2.在多重風險交叉疊加的背景下,建立金融風險防范體系。比如參考英國、新加坡、香港等地先進經驗,建立監管沙盒。成熟的監管沙盒可分為四個階段:(1)建立“觀察期”,了解和評估新商業模式或技術帶來的風險,探索容錯機制;(2)了解現行政策和監督規定是否相關,內容有無充分的說明,建立試錯機制;(3)通過現實場景的試驗獲得經驗,與監管沙盒的其他參與者一起建立最佳實踐原則和糾錯機制;(4)吸引海外金融科技企業與本地金融科技企業合作,借助其監管沙盒的經驗,擴張業務,同時加強與其他監管機構的合作。

3.采用穿透式監管理念。穿透式監管是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在監管的過程中打破“身份”的標簽,從業務的本質入手,將資金來源、中間環節和資金最終流向穿透連接起來,甄別業務性質,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規則。穿透式監管是一種功能監管、行為監管,體現了監管規則的公平性:不論金融機構還是互聯網企業,只要做相同的金融業務,監管的政策取向、業務規則和標準就相應一致。企業的每一步行為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監管條例去約束,使金融監管和風險排查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避免同市場主體的監管標準寬嚴不一導致的監管套利。穿透式監管的典型案例是互聯網私募拆分。將私募發行的多類金融產品通過打包、拆分等形式向公眾銷售的行為,通過采取“穿透式”監管方法,根據業務本質屬性執行相應的監管規定,穿透到最終的投資者、穿透到最終使用資金的產品。

金融科技是把雙刃劍。新技術也可能被不良動機所利用,一定要恪守職業操守審慎地使用新技術,共同維護金融科技穩定和諧的發展環境。金融科技的風險治理以金融消費者為主導,在強調行為監管和功能監管的同時,引進穿透式的監管理念,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加強行業自律監管,完善信息工具的風險規制作用,突出科技在金融監管中的重要作用,構建整體的監管框架。

四、未來展望

隨著智能金融的到來,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方便與快捷,金融科技的發展正向著解決真問題的方向努力,既要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整個金融業的信用基礎,為監管當局提供各種各樣經濟活動的流轉軌跡,也要讓所有的金融業參與者能夠準確及時地表達自己的偏好。

【參考文獻】

1.李文紅,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與監管,《金融監管研究》,2017年第3期.

2.楊東,防范金融科技帶來的金融風險,《紅旗文稿》2017年第16期.

猜你喜歡
科技金融風險管理大數據
探討風險管理在呼吸機維護與維修中的應用
護理風險管理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風險管理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