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9-07-24 10:33王婧怡
智富時代 2019年6期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誤區重點

王婧怡

【摘 要】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表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本文著重討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誤區和實施重點。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誤區;重點

一、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11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一次出現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的報告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指從市場供給一端入手,通過產業調整,使經濟結構日趨合理,供給水平日益提高,有效供給顯著增加,使市場供給靈活、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從而確保經濟健康持續增長,推動生產力水平整體躍升的結構性經濟改革。

有觀點認為,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社會保障成本等,有利于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也有觀點認為,供給側改革本質上是通過過剩產業去產能,調整經濟結構,重新配置資源。即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也是傾向于結構性的,而不是像過往以調整總量為主。所謂供給側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本質上是一回事,不是什么新內容。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誤區

(一)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照搬美國和英國供給側改革經驗和做法

在供給側改革的討論中,一部分人主張吸收美國和英國供給改革中的經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會存在供給問題,但是供給改革的背景、條件和面臨的問題是不同的。美國和英國供給改革的前提是明確的滯漲,而不是中國目前所處的通縮和經濟結構失衡,同時美國和英國的供給改革的精髓是經濟自由主義和私有化。這些都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和基本經濟制度要求。我國的供給側改革要從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所面對的通貨緊縮和結構失衡來選擇行之有效的措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做法,但應學習借鑒其有益的方面。

(二)供給側改革不代表政府要加強經濟干預力度

供給側改革問題提出以后,一部分人認為中國要實行新計劃經濟,要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這其實是一個認識誤區。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通過發揮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作用,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同時要加快政府簡政放權。在供給側改革中,無論是過剩產能的淘汰,還是新產業的成長,都必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以市場機制為核心機制進行供給側改革,政府主要致力于環境創造,解決供給側改革中的人員安置等相關社會問題及市場失靈問題。

(三)供給側改革不能否定需求管理政策

供給側改革問題提出以后,一部分人認為供給側改革是對需求管理的否定,其實這也是一種認識誤區。供給側改革并不是要否定或者取消需求管理政策。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問題是短期波動背離了長期趨勢,既涉及供給問題,又涉及需求問題。供給側的改革不能忽視需求側,需要把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的擴大需求相結合。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能真正實現良好發展并不是依靠短期的經濟刺激,而是取決于它是否有堅實的實體經濟支撐和支持長期發展的能力。因此,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需要以供給側改革為主,同時不能放棄需求側的擴大需求。在未來的發展中,應依據宏觀經濟短期平衡發展和中長期發展的要求,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加強供給側的改革,搭配運用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兼顧經濟總量增長中結構的調控和優化,繼續發揮投資、消費和外需的作用,使不同的管理政策共同影響和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的重點

(一)穩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建立低效企業破產退出機制,推進產能優化重組,完成國民經濟微觀基礎的重構,穩步實現市場出清。

逐步打破要素流動壁壘,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對資源優化配置的引領作用,使其向能夠產生最優產出的領域流動,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堅定淘汰落后產能的決心不動搖。充分發揮市場力量的優勝劣汰之功,盡快建立低效企業破產退出機制,加快對產能過剩、高污染與高能耗等舊業態的淘汰重組,為新業態成長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二)在生產要素、技術進步和制度供給上多管齊下,提升總供給的規模、質量與效益。

一是應完善放開二胎政策后的社會保障,提高我國年輕人口的數量,降低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應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升人口質量紅利。推動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共同發展,高端研究人才與應用技術人才協同培養,助力產業結構高端化。三是應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土地流轉,緩解土地成本上升壓力。四是強化創新驅動,實施跨越式自主創新,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重筑經濟增長新動力。五是重視制度供給的作用,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重視人本型城鎮化,破除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梗阻。六是強化法治建設,將潛在矛盾化解于制度框架之內,降低微觀主體的交易成本,為創新驅動和市場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切實穩定企業家的經營預期。

(三)宏觀政策要托底,牢牢守住社會風險底線。

首先,貨幣政策應適度寬松。有效化解潛在通縮,為新興行業及時輸入新鮮血液,使經濟體系規避結構調整陣痛期可能引發的“體克風險”。其次,積極財政政策要精準發力。逐步完善激勵相容機制,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懶政怠政”,有效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大對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拉動消費和投資,其間亦能使民生得到改善。再次,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收入分配結構。要切實為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微觀環境重構過程中失業的勞動力做好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工作,守住社會風險底線,確保結構優化改革與宏觀大局穩定之間能夠達到有機平衡。

【參考文獻】

[1]趙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J].黨的文獻.2017年1期

[2]陳瑩瑩.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觀點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6年12期

[3]谷牧青.加強供給側改革 助推經濟轉型[J].學習時報.2015年12月7日

[4]郭靖超.略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現代商業.2017年6期

[5]任保平.走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認識誤區[N].陜西日報.2016年3月8日

猜你喜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誤區重點
冬季洗澡的誤區
重點推薦
2018年理財,要警惕這些誤區
這些是今年要重點做的事
學習習近平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 扎實推進淮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冬病夏治走出誤區才有效
重點報道
重點報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