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區域視角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機制研究綜述

2019-07-24 10:33馬鈺奇
智富時代 2019年6期
關鍵詞:互動機制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

馬鈺奇

【摘 要】本文通過統地梳理和分析了國內外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互動機制的相關研究情況,探究了在新的發展環境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演變和發展趨勢,發現目前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的問題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而且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階段互動地位、主要形式及互動內容均有不同,有必要分階段予以闡釋,這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清并深刻把握產業間相互關系,制定出更符合產業發展內在機理的政策支持體系。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互動機制

1.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產性服務業在發達國家迅速崛起,不僅快速提高了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值,還逐步成為了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當前我國正面臨全方位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轉型時期,如何順利渡過這一轉型期,擺脫低端制造的路徑依賴,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二者互動、融合發展是關鍵之舉?!笆濉币巹澗V要中也明確提出:要深化專業化分工,加快服務產品與服務模式創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將服務型制造作為制造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路徑。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二者的互動關系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二者的相互影響和互動機制兩方面,但目前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的問題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而且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階段互動地位、主要形式及互動內容均有不同。因此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系統地梳理和分析了國內外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互動機制的相關研究情況,探究了在新的發展環境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演變和發展趨勢,這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清并深刻把握產業間相互關系,制定出更符合產業發展內在機理的政策支持體系。

2.文獻綜述

2.1國外研究綜述

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其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起步較早,成熟度較高,所以相關的理論、方法、視角和深度研究都比國內更多元,對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兩產業的互動規律、作用機理等問題的研究也更為全面。根據產業主體的從屬地位不同,學術界將關于二者關系的論點劃分為需求遵從論、供給主導論和互動融合論三種。

2.1.1需求遵從論

為了適應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的專業分工、外包等活動中衍生出來。生產性服務業是對制造業的補充,通過對經濟增長尤其是制造業擴張所引致的服務需求來產生影響,依附于制造業并為其服務。所以,服務業部門的發展動力來自于相應制造業的需求擴張(Klodt,2000;Lodefalk,2012;Shepherd,2014)。Markusen (1989) 運用數理方法證明, 隨著市場需求擴張, 廠商數目和生產規模會擴大,分工更加細化,使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不斷分離,從而促進生產性服務業不斷發展。

2.1.2供給主導論

供給主導論與需求遵從論是相對的,其來源于經典結論“供給創造需求”,認為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生產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足夠先進的生產性服務供給,就不會形成有競爭力的制造業部門(Pappas and Sheehan,1998;SheeMeliciani and Savona,2012;Falk and Peng,2013)。Eswaran and Kotwal (2002)研究得出,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專業化分工和服務多樣化兩個渠道提高了制造業效率,降低生產經營成本。

2.1.3互動融合論

互動論是需求遵從論和供給主導論的融合,認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是互動影響的關系。Francois(1990)從市場一體化及勞動分工的角度,強調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是互補而不是替代關系,制造業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需求,而生產性服務業為制造業提供產品,兩產業在互動中共同發展。制造業的產業結構會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供給活動產生影響,同時生產性服務業的組織方式也會對制造業相應需求的獲取產生影響,因此兩者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Guerrieri and Meliciani;2005)。Peng 等(2013)從服務需求和供給角度構建了輸入輸出子系統模型,并分析了制造業發展的關鍵服務因素,結果顯示:在需求方面,公共服務部門是制造業產出的主要需求者;在供給方面,交通、金融和商業服務業是制造業的主要供給者,并且技術密集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關系最為密切。Goldhar 和 Berg(2010)認為,生產性服務業逐步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業特征,同時傳統制造業也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服務元素。Manley 和 Marceau(2012)指出,在知識經濟背景下,制造-服務集成行業開始出現,制造商捆綁產品和服務有助于改善商業績效,而且產品和服務之間的區別變得越來越模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彼此依賴的程度也在不斷加。

2.2國內研究評述

目前,國內研究大多是從宏觀層面探討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關聯情況、互動發展機制以及發展效果(呂政等,2006;馮泰文,2009;顧乃華,2010;高覺民、李曉慧,2011;趙放、成丹,2012;路劍寶,2014;席強敏等,2015),而對細分行業的研究尚未成熟,對兩大產業互動影響的省域性研究或省際比較分析也較少,但也存在為數不多的探索性文獻。而從研究方法來看, 投入產出法是研究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產業關聯的主要方法(董晶晶等,2010;姚星等,2011;陳麗嫻,2016;王紅杰等,2018)

2.2.1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關聯情況研究

顧乃華(2005)構建了反映生產性服務業和經濟增長之間因果關系的模型,考察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關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表現。江靜等(2007)分析了長三角地區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表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制造業效率的提升。路紅艷(2009)從產業融合角度探討了生產性服務通過促進產業鏈上不同環節之間功能的互補和融合,優化制造業結構的作用。高覺民(2011)在產業視角下將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進行了分解與重構,構建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機理模型,實證結果表明,生產性服務業內部各部門與制造業均呈現互動發展關系。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各區域耦合協調度具有明顯的“梯度化”特征,呈現由西向東逐漸增強,由沿海區域向內陸區域逐步塌陷的分布狀態(唐曉華等,2018)。

2.2.2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機制研究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價值鏈上實質有緊密的聯系,兩者的互動發展過程實質是價值鏈的分解和整合(劉純彬,2011)。生產性服務業的演化歷程表明,制造業的水平決定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同樣,生產性服務業的水平也體現制造業的成熟度(賈勇等,2011)。周靜(2014)指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需經歷剝離獨立、交叉互動和融合互動三個階段, 不同階段二者的互動關聯效應、互動溢出效應與互動輻射效應不同,在處理產業間關系及區域經濟發展問題時,應充分結合理論分析作出所屬階段的準確判斷。理論與實踐表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并非是一種簡單的分工關系, 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互動發展關系(嚴仁遠,2010)。席艷樂和李芊蕾(2013)縱向考察了長三角地區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間的互動關系,結果發現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

2.2.3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效果研究:

汪德華等(2010)研究發現巧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強合影響制造業升級的重要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制造業企業內部制造環節和服務環節的分離降化了企業的裝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業核也競爭力;二是社會化的專業分工有助于形成規模經濟,并且在產業關聯度上形成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互動。高覺民和李曉慧(2011)通過建立聯立方程組研究得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且生產性服務業內部細分行業也實現了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已經開始引領制造業向前發展,流通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能顯著提高整體制造業的效率(陳光、張超,2014),制造業對綜合技術服務、金融業服務的中間需求比重很高,但對制造業的關鍵領域投入不足。王正新等(2017)的結果表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之間存在類似于種群生態系統中的互利共生關系,雙方互為投入帶動彼此產業發展并最終達到產業間的穩定均衡狀態。杜宇瑋(2017)研究發現, 自1999年以來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升級的綜合促進作用明顯改善, 主要得益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模的持續擴大。周明生、陳文翔(2018)以長株潭城市群為研究對象,發現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每提高1個百分點,能促進人均GDP提高3.86個百分點。金晟(2018)研究發現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共生體的發展狀態取決于環境因子和知識溢出效應的綜合影響。

2.3文獻評述

綜上所述,通過對大量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發展階段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關系以及所表現出的特點差異。經過分析也得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關系會因為國家或地區、產業發展水平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狀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二者在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以及不同地區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產業關聯和互動?,F有研究大多針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宏觀關系進行探討,對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細分行業的關系研究較少,對互動實踐的指導性較弱。從研究對象來看,學者們大多側重分析東南沿海、京津冀等國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市帶的服務業與制造業間的關系,而對于其他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關系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而且在這些少數的分析中理論政策層面的分析占大多數,只有極少數的實證分析。

3.小結

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從來不是獨立存在的,二者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制造業作為經濟的三大產業之一,發揮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但是,我國經濟形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而急劇變化,從而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奠定了大環境,但是由于產生時間較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將會是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隨著社會經濟結構不斷地調整優化,生產技術、專業化水平逐步提升,社會分工也向著更細致的方向發展,而這些變化都促使著大部分企業對外展現其內部的一些服務活動,從而更好地整合利用既有的資源并盡可能發揮自身優勢,也進一步促進企業提高產出效率、降低生產過程的風險以及合理規劃各方面的成本。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生產性服務業表現出了獨特的適合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發展迅速,生產性服務業的關注點是“生產”而不是“消費”,它的服務對象也就集中在扮演生產者角色的企業,而不是日常消費個體。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沒有服務性質的制造環節所創造的工業產品附加值日益減弱,而一些具有服務性質的產業,尤其是專業性高的生產和中介服務所創造的附加值逐步增長。無可置疑,未來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參考文獻】

[1]孔令夷,邢寧寧.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影響的比較研究[J].軟科學,2019(06):42-48.

[2]朱蓀遠.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互動發展研究[J].競爭情報,2018,14(05):56-63.

[3]魏亞男.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研究綜述[J].黨政干部學刊,2012(02):58-61.

[4]張長森,楊振華.基于共生機理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03):71-74.

[5]李超,張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關系研究——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J].信息系統工程,2018(03):152-154.

猜你喜歡
互動機制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
冰雪制造業的魯企擔當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制造業
擴大生產性服務業外包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2014上海民營制造業50強
2014上海制造業50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