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4年美國白銀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2019-07-24 10:33田文芝
智富時代 2019年6期

田文芝

【摘 要】1934年6月,美國政府通過了《購銀法案》,作為美國國內政治產物的這一白銀政策,其出臺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白銀政策使得世界銀價猛漲,造成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陷入金融危機的邊緣,從而加速了幣制改革的進程。

【關鍵詞】白銀政策;幣制改革;東亞國際關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會對許多國家的經濟產生影響。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推行了旨在提高銀價的白銀政策,就已經對大洋彼岸的中國經濟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一、美國白銀政策的出臺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美國率先爆發經濟危機,此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爆發了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危機,這些國家陸續放棄20世紀初確立起來的金本位制,此外,由于技術進步使得世界范圍內的銀產量大量增加,世界上出現金(價)漲銀(價)落的現象。1933年7月在倫敦舉行世界經濟會議,由美國、英國、中國、印度等八個國家參加,簽署了一項“國際白銀協定”,規定“美國政府每年購銀不超過3500萬盎司(第2條)”。[1]為了實施擺脫經濟危機的新政,美國羅斯福政府轉向來自西部產銀州的國會白銀議員集團,白銀集團借此機會提出了購銀法案。

(一)白銀集團

白銀集團在參議院中有十四位代表,他們占表決人數的百分之十五。白銀集團在為提高白銀價格以此獲取利益的過程中,將中國市場作為提高白銀價格的噱頭。他們認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時又是銀本位的國家,如若提高白銀價格,就意味著提升了中國的購買力,自然就會有助于美國從經濟危機的泥濘中解脫出來。而這些理論因1932年總統選舉得以實現。

1932年的總統選舉年成為白銀集團的大好時機。羅斯福為爭取白銀議員的選票,他在競選時就許諾過要為白銀做點事情,出于立法方案能夠在參議員獲得白銀集團支持的考慮,羅斯??偨y對白銀集團是更加的倚重。

(二)白銀政策出臺

1934年5月,羅斯??偨y與白銀議員討論并制定出一個妥協方案,同意如下條件:“增加國內作為貨幣的白銀量使之達到黃金數量的1/4;將所有國內白銀庫存收歸國有?!盵2] 1934年6月11日,在妥協方案的基礎上,參議院通過了《購銀法案》。

《購銀法案》規定,財政部收購白銀的數量達到“相當于貨幣準備金的四分之一,或者通過收購把世界白銀價格提升到每盎司1.29美元的水平”[3]。由于這一規定,美國在國外市場大量的收購白銀,擾亂了正常的白銀交易秩序,使白銀價格人為的上漲。從1934年7月到1935年10月,紐約銀價從每盎司0.46美元上漲至0.55美元,其中1935年4月一度還漲至0.81美元[4]。此時,白銀幾乎成為世界商品市場中最具投機性的商品。

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由于美國政府在國外以高價購買大量白銀,導致世界白銀價格飆升,世界白銀價格的上漲將不可避免的影響以白銀為主要貨幣的中國。中國經濟學家指出“銀在我國為貨幣……一切經濟活動……概隨銀購買力之上下而消長。[5] 《購銀法案》還在國會中討論時,中國的銀行公會就明確表示,一旦通過該法,將不可避免的導致世界白銀價格上漲,其結果將是國內白銀外流和金融危機。

1.白銀外流

中華民國成立后,頒布《國幣條例》,將白銀作為國幣,即確立了銀本位的貨幣制度。由于美國進行的白銀收購活動,再加上國際金融市場中投機商的投機活動,使得世界白銀價格上漲的速度遠遠超過中國實際的白銀價格。此外由于白銀價格暴漲,外國商人從中國購買物資自然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中國的對外輸出變得更加困難,對外貿易的入超只好以輸出白銀的形式作為抵償,這一舉動更加加速了白銀的外流,1934年1月至12月白銀流出共計267355423元。[6]

2.金融危機

白銀大量外流表明中國出現了金融危機。美國提高銀價對中國的物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芭l物價1932年下降了5%,1933年和1934年平均下降了9.4%”,[7]農產品價格下降的速度比工業產品更快,就上海地區來說,“1930年的物價指數為104.8;1931年126.7;1932年112.4;1933年103.8;1934年11月98.3”[8]。1934年后,下跌情況更為嚴重。

全國工商業凋敝,農業破產。單上海一地,“1934年就有510家工商戶關閉,1935年增加到1,065家,倒閉銀行12家,錢莊11家”。[9]由于白銀的減少,使得銀行信用緊縮,導致利率上升;此外白銀的流失扼殺了中國的出口,中國面臨通貨緊縮的危機——工商業凋敝、金融衰敗、進出口減退、農村破產。

3.幣制改革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國民政府于1935年11月3日宣布了貨幣改革令,“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行的鈔票定為法幣(法定貨幣)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使用現銀,違者全部交給國家指定銀行兌換法幣”,[10]同時“將白銀平衡稅由6.75%提高為57.25%”,使白銀出口無利可圖。

1936年3月7日,中國派遣一名中國銀行董事陳光甫赴美進行談判,于5月中旬簽訂“中美白銀協定”。根據“協定”規定,由美國按照市場上的平均價格(每盎司白銀0.45美元)收購中國白銀,其價款用美元支付,作為中國發行法幣的外匯準備,同時美國還同意以中國出售的五千萬盎司白銀作抵押,予以二千萬美元的貸款,從而使得幣制改革的外匯基金有了保證。

白銀政策作為美國國內的經濟政策,對當時的美國并未產生多大影響,卻對當時的中國產生重大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國在政策制定中更應本著互利共贏的初心,以推動經濟的發展為目標,加強合作,從而攜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10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二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12-114、179.

[2](美)邁克爾·羅素.院外集團與美國東亞政策:30年代美國白銀集團的活動:[M].鄭會欣譯.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34-35.

[3] L.Y.Shen. China's Currency Reform,Shanghai:[M].The Mercury Press.1941. 171.

[4] 楊格.1927-1937年中國財政經濟情況:[M].陳澤憲、陳霞飛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225、239、276.

[5]顧季高.美國抬高銀價運動之我國:[J].《民族雜志》,第2卷.第4期.1934年4月.509.

[6]東方雜志:[J].第31卷.第11號.50.

[7]林維英.中國的新貨幣制度:[M].朱義析譯.商務印書館.1935.33.

[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1編)[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79.

[9]謝菊曾.1935年上海白銀風潮:[J].歷史研究.1965.3.

[10]周伯棣.白銀問題與中國貨幣政策:[M].中華書局,1936. 15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