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與技術的“耦合”

2019-07-24 10:33徐馳
智富時代 2019年6期
關鍵詞:哲學思考技術耦合

徐馳

【摘 要】通過厘清資本和技術的二重屬性,以及認識資本和技術在英國工業革命中結合歷程的基礎上,指出二者“耦合”的內在邏輯。

【關鍵詞】資本;技術;耦合;英國工業革命;哲學思考

在研究英國工業革命時,有一個問題必須要得到回答:英國工業革命展現的主要歷程就是技術與資本的結合,那么視作“價值中性”的技術和“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資本,它們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呢?其實在英國工業革命爆發之前,資本已在增殖和技術業已存在,當我們回答這一問題時,更凸顯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種結合只是一種或然的“巧合”還是一種必然的“耦合”呢?

英國工業革命的“技術本質”就是使英國工業革命成為“工業革命”的內在的方面,是“工業革命”區別于其它革命形式的本質體現,正如多數學者所認同的那樣,工業革命就是“通過引入新的生產方式(包括技術、組織等),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帶來了經濟領域、以及其他社會文化領域的廣泛且顯著的變化”。i但是技術是“人類在制造工具的過程中產生”,由“制造工匠掌握” ii,是會伴隨人類社會存在而一直存在的,技術的引入不必然帶來工業革命,而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正是因為技術與資本互動,進行某種“耦合”,建構了技術與資本之間的新結構和邏輯。那么技術和資本它們內在是否具有這樣“共軛”的必然呢?換言之,在邏輯上,分野的技術和資本是否會必然走到一起?因此,我們必須面對技術和資本的關系問題。

一、分野與同構:資本與技術的二重屬性

不論是技術,還是資本,并非本來就有的,它是一個歷史概念。技術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擁有相同的長度和空間,技術賦予了人之所為人的存在手段,而資本的出現則要晚的多,雖然它如幽靈一般掌控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但是它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后的特殊產物。因此,不論是技術,還是資本,它既有非人的要素,又存在屬人的要素,都體現出了二重屬性。

(一)技術的二重屬性

技術,在馬克思看來,是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是人與自然相聯系的中介,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iii,能夠完成讓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轉變,并存在于自然人化的全過程中。因此,“技術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體”iv。

技術的自然屬性,體現了技術“自在”的屬性。自在自然中的存在物擁有一切具體屬性,都天然地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它們存在、變化遵循自然規律。當我們審視技術的自然屬性時,我們需要將其視之為自在自然中存在物所擁有的固有屬性,而且還應承認它們之間存在著非人為的固有的關系屬性。技術并非被創造,而是被發現,“人類所創造的和未來要創造的一切技術都和自然法則相一致” v,在英國工業革命中,當煤炭燃燒的熱量、水蒸氣膨脹的力量,人類順從造物規律,第一次將其用簡單的機械聯系在一起,蒸汽機就產生了。

技術的社會屬性,體現了技術“屬人”的屬性。技術作為人與自然發生關系的中介,意味著人面對自然的一切實踐活動,即“自然人化”——從自然到非自然——的過程,必然是反自然的,而技術參與其中。技術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被人運用,通過“創造性的毀滅”,產生人類所需要的非自然物質,最終人們獲得遠遠超過自己本身在自然界所能獲得的利益。在英國工業革命中,從棉花、棉紗,到棉布,生產技術不斷被更高效率的技術所取代,這種取代的過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是為了滿足當時英國社會對棉紗的旺盛需求。換句話講,技術,不是合乎自然規律就會自動出現,而是社會的需要發現了技術的功能。

(二)資本的二重屬性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具有二重屬性,它既是生產要素,也社會關系,并且兩重屬性結合在一起,對外體現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體現出它的客觀自然性,對內體現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所擁有的權力和人與人的各種關系,體現出它的社會屬性,因此資本和技術擁有相同的結構——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二重結構。

從自然屬性來看,資本屬于生產要素。馬克思認為“資本的趨勢是賦予生產以科學的性質,而直接勞動則被貶低為只是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vi,資本的目的就是要不斷地發展滋生,讓自己增殖,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它只能通過向周邊不斷地擴張。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余價值,用自己不變的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 vii。

從社會屬性來看,資本屬于社會關系。馬克思指出“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viii。這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階級社會,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和權力是由所擁有的資本來決定的。而人所能擁有的資本則由人們所能掌握生產力決定。當生產力發生改變,人所能夠掌握的改變自然的力量就會改變,而生產關系隨之發生變化。

資本和技術都具有雙重屬性,也具有相同的結構。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技術對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組織方式的改變被社會提高到更高的期望,生產資料被從一部分人身上徹底地剝離下來并轉移到另一些人身上時,資本和技術就會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走向結合。

二、共軛與張力:英國工業革命中資本與技術的耦合

英國工業革命讓英國社會第一次讓技術和資本的結構、邏輯共同體現出來,這就使得英國工業革命中既具有了技術,又具有了資本,正是這種合力的存在,使得英國社會與之前的社會徹底地區分開來。

在部分人的主觀認識上認為:英國工業革命是在某些天才的發明——比如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當然這種發明的“英雄史觀”被馬克思所批評——的推動下就實現的,認為 “發明是少數天才發明家的思想在充分發揮的狀態下出現的” ix。實際上,英國工業革命是技術和資本共同作用下,徹底地改變了生產方式、社會結構、組織形式的一場革命。

(一)共軛:技術與資本的互促動力

在工業革命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已經誕生,資本已經出現,但此時資本和技術是處于分野狀態,但它們內在的本質將驅使它們走近,互促,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動力。

地理大發現讓世界呈現在英國面前,資本主義革命之后,資本的本性將驅動人向周邊一切可以占有的地方擴張,但舊有的生產力,單純從土地生產價值,已經無法支撐資本對自身無窮增殖的渴求。

在英國工業國革命中,技術的突破都由技工或工人迭代改進而實現,驅動力來自生產效率的要求,例如瓦特受命維修已經被廣泛使用的紐可門蒸汽機,發現其效率低下,讓他有了改良蒸汽機的動力。資本對社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壓迫,要求人們從最容易增加生產力的領域中去尋找可能性,人們開始在無數的領域探索,以待打開局面,這正如馬克思所言“發明是一種建立在許多微小改進基礎之上的技術累積的社會過程,而不是少數天才人物個人英雄主義的杰作” x,但一旦幾個關鍵技術突破,工業革命就會發生。在資本的催動下,技術的革新首先在紡織部門出現,當更高效率的紡紗機出現在生產中,技術將不斷向更高的生產層次傳導,舊有的生產循環將被新的生產循環所代替。

因此,技術和資本的共同結構決定了資本會主動尋找更新的技術來增強它的增值能力,從而推動了技術的前進,最終達到技術與資本的互促。

(二)張力:技術與資本的互斥動力

資本和技術雖然具有相同的結構,但并不表明它們具有相同的本質,實際恰恰相反,它們二者在結合后保持著內在張力。

資本的目的是增殖,這就要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須存在,就意味著生產資料和勞動者要保持分離,資本家通過剝奪勞動者,掌握生產資料來保證這一生產方式的運行,馬克思認為,資本“是一種對生產過程的支配權和對剩余產品的索取權。如在生產過程中,它是對生產過程和勞動的支配權,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都必須服從于資本獲取利潤的目的,或者說以獲取利潤的目的支配著資本主義的資源配置;從分配看,它代表了對剩余產品的索取權”xi,只要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不停止,資本就會不停地利用技術差來獲取超額利潤,從而維持這種不平等。但是技術的自然屬性保證了技術內在的運行邏輯,即技術和客觀事物一樣,可以脫離于人而自在存在,也就意味著技術既可以由這個這個人掌握,也可以由另一個人掌握,發明技術的人不天然擁有技術,技術差會讓技術產生流動,會不斷地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被擴展開來,一直到技術水平的均衡。

然而,一旦技術水平達到均衡,擁有生產資料不必然保證資本能夠增殖,這就意味著資本家不再擁有超過他人的生產力水平。因此,資本為了尋求這種不平等,不斷獲得對剩余價值的索取,必然會不斷尋求在技術水平差距上的把持,資本通過對技術的“拒斥”實現了對技術的“追尋”。

資本和技術,本來并不在一起,它們是游離的,英國工業革命讓它們遵循相同的邏輯開始走到一起。技術從一開始不依賴資本,到依靠資本來進行大機器生產,實現技術擴張,同時,資本也開始依靠技術掌握更強大的生產力,從而獲得更多的生產資料,并承載更高級的技術。它們兩者就像在進行一場拳擊賽,從最開始的遠離、接觸到耦合一起,至此,現今我們所見的資本與技術的關系已有了雛形。

三、小結

英國工業革命展示了大機器工業生產的一切優點,并第一次讓技術和資本結合,產生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生產力量,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言,“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英國工業革命無疑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資本一旦和技術結合,就再也無法分割開來。技術的屬人性保證了技術被資本不斷地向前推進,而技術的進步既保證了資本本身的增殖,也客觀地保證了社會向前發展?,F今的社會被深深地打下了技術的烙印,人類的本質力量在技術向前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被展現出來。另一方面,資本通過技術資本開始掌握技術,保證了技術的每一個進步都能為所用,技術越向前發展,資本就沁入越深,當資本通過掌控技術從而走向掌控人,結合資本對人的直接掌控,資本在這一刻開始,實現了對人的雙重掌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因此,技術的高度發展,資本的高速發展,當兩者結合越來越緊密,如何保證技術的非私人化,進而推進資本非私人化,這是一個新難題。

注釋:

i 呂天擇.對中世紀“工業革命”論題的考察與評價[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8,(10):51.

ii 李醒民.科學和技術關系的歷史演變[J].科學,2007,(6):28.

iii 馬克思.資本論: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51.

iv 王治東 曹思.資本邏輯視域下的技術與正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2):64.

v 拉普著 劉武等譯.技術哲學導論[M].遼寧:遼寧科技出版社,1986:102.

vi 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4.

vii 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0.

viii 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5.

ix 喬治·巴薩拉著 周光發譯.技術發展簡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23.

x 喬治·巴薩拉著 周光發譯.技術發展簡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23.

xi 楊文進.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體系與內容的重建[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126.

猜你喜歡
哲學思考技術耦合
非Lipschitz條件下超前帶跳倒向耦合隨機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問題的哲學思考研究
基于“殼-固”耦合方法模擬焊接裝配
求解奇異攝動Volterra積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非線性耦合KdV方程組的精確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