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東民族民間美術課程開發與建設

2019-07-24 10:33趙麗強
智富時代 2019年6期
關鍵詞:傳統工藝

趙麗強

【摘 要】本文對豐富的黔東民族民間美術的種類進行了闡述,同時調研了該地區民間美術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并對具體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做好黔東民族民間美術課程開發與建設對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黔東地區;種類繁多;傳統工藝;引進學校

黔東地區民族民間美術種類繁多,如刺繡、銀飾、剪紙、編織、建筑、服飾等各具特色,這些藝術都與黔東地區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勞動者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的經驗積累。豐富的黔東美術資源也能夠折射出該地區人們的生活習俗、生存環境以及他們樸素的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

一、種類繁多的黔東民族民間美術資源

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豐富的黔東民族民間美術。

1.苗族銀飾,苗族銀飾造型精美、歷史悠久。苗族銀飾飾全身,從上到下,可分為頭飾、頸飾、手飾、衣飾甚至鞋飾等,銀飾樣式主要是龍鳳、蝴蝶、花鳥等,有吉祥富貴之意。這些銀飾無一不展現給人們一個璀璨奪目的世界。銀飾的制作工序繁瑣也可想而知,從銀錠到成品,要經過熔化、鍛打、打磨等十幾道工序,即使是一對手鐲也需要耗時五六個小時。目前,松桃自治縣少數苗人還傳承著傳統的手工鍛造技術,世昌鄉火連寨的龍根主老人便是其中一位。

2.松桃苗繡,松桃苗繡當然不是僅指松桃縣的刺繡,是以松桃縣為中心的武陵山區苗家刺繡的總稱,該刺繡主要用于帽飾、服飾、鞋飾等,其最大特點是:色彩艷麗、造型嚴謹。松桃縣太平營鄉老寨村的田應芝老人是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五代傳承人,被大家愛稱為“針尖上的舞者”。代表作品是《百苗圖》,該作品由16位繡娘耗時一年完成。

3.石阡毛龍,龍體長度在15至25米,龍體內用彩色燈球裝飾,這樣龍體充實華美,特別是夜間舞龍,龍體內透出的色彩斑斕的燈光隨著龍體一起在運動,仿佛蛟龍騰空,令人眼花繚亂,贊嘆不已。2006年石阡毛龍被批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4.印江砂陶,2014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砂陶制作技藝在全省324項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成功入選,浪溪鎮坪陽村滎家灣的砂陶最為典型,那是因為這里有制作砂陶最為重要的白鱔泥、高嶺粘土等重要原料。砂陶的燒制過程非常復雜,窯器根據用途分為三類:祭祀、玩賞和生活器皿。祭祀類有香爐、化紙錢爐等;玩賞類有豬、兔子等動物形擺件;生活類有酒壇、茶罐、水缸等。

5.印江油紙傘,它是印江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傘面成圓形,寓意生活圓滿;傘架是用竹子做的,寓意步步高升;又因“油紙”與“有子”諧音,代表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張朝全是印江油紙傘的傳承人,對號稱“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消算”的復雜制作流程輕車熟路。油紙傘結構合理、古樸美觀,給印江人們的生活錦上添花。

6.思南斗笠,產于思南縣龍底湖畔的塘頭鎮,所以也叫塘頭斗笠。該鎮沙都村田姓的土家族人們最擅長此工藝。除了制作工藝復雜外,在使用前也要注意,在斗笠上涂抹桐油,并在其頂端抹上用桐油、石灰做的漿糊,放在太陽下暴曬之后既防雨又耐用。明朝時期,該編織物是朝廷的貢品。

7.德江儺戲面具,伴隨著儺堂戲人物的產生而產生的儺戲面具直接影響儺堂戲人物的性格刻畫。按照儺堂戲人物角色來算應該是56個面具,但是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同一個面具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這56個面具演化成160多種面具造型。不僅如此,清代和民國時期保留下來的面具很多,據統計,全縣一百多家儺堂戲班子中有三千多面具。

黔東地區民族民間美術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之外,還有很多,像剪紙、編織、土家織錦等等,這些精美的工藝品都是出自普通的勞動者之手,他們或許都沒上過學,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卻可以創作出那樣的精美的、經得起任何審美法則審判的藝術作品,為何這些藝術作品如此震撼人心?那是它們植根于民族之沃土中,吸取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民族精華。

二、黔東民族民間美術資源面臨的現狀與問題

黔東地區少數民族多且集中,地域偏遠、交通不便這恰恰使得當地的民間美術較少遭受破壞,使得民族工藝品保持淳樸的原始風格。這是有利的一面,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黔東民族民間美術發展的弊端也日益暴露。

(一)傳承關系上,后繼人少

很多民間藝人都已經五六十歲了,但學徒很少。青少年中對此有興趣并愿意花費時間專門學習傳統技藝的人數不多,后繼乏人是民族民間美術傳承的最大危機。以銀飾為例,早年做銀飾的人很多,在松桃的盤信鎮、世昌鄉等地方隨處都有,但現在會的人已經很少了,會制作整套傳統銀飾的工匠更是鳳毛麟角。

(二)對民間美術的偏見

有些人聽到民間美術就會覺得太土氣了,非高端藝術,其實這只是沒有真正了解民間藝術的膚淺表現,民間美術作品有它質樸而強烈的藝術表現力。蘊涵民族性的藝術作品才會更具感染力。這種不屑的態度、這種審美的偏見已經嚴重地影響了民族民間美術的生存與發展。

(三)黔東地區民族民間美術教育滯后

在中小學的美術課本中,與民族民間美術相關的內容較少,而涉及到黔東地區民族民間美術的則少之又少,人們對這一學科的認識不足又使得當地的民間美術理論缺乏。同時某些邊遠山村中小學的美術課只是形式,迫于升學等壓力,美術課早改為其他科目。

三、黔東民族民間美術課程開發與建設的策略

有的放矢才能解決出現的問題,并且需要相關的國家政策作為保障。

(一)黔東地區傳統工藝后繼人少,很大一部分因素與經濟有關。一部分人確實對當地傳統工藝不感興趣,絕大多數傳統工藝工序繁瑣、耗時費力,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好這項工藝,另外一部分人對民族民間工藝感興趣,但迫于生計且暫時看不到傳統工藝的經濟效益而改行做其他工作。黔東地區傳統文化很豐富,但物質方面相對貧乏,也正因為物質方面的貧乏才無形中保護了當地的傳統工藝免受外來文化的沖擊。人們急迫擺脫貧困追求幸福生活就難以兼顧到當地傳統工藝傳承與發展,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傳統工藝的潛在價值。近年來國家已經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政府也大力扶持,讓當地的傳統工藝與旅游業聯系起來,只有當人們不需要在外務工依靠傳統工藝也可以增加收益時,才有精力致力于民族民間美術的開發與建設。

(二)對民間美術的偏見是個教育導向問題。在美術展覽中,國油板雕設計等藝術種類占得比值很大,就會讓人誤以為國家不重視民族民間美術,這就需要教育的引導,而在所有教育中,學校教育首當其沖。當然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也不能忽視。外國的一些大師對中國的繪畫、工藝品也是非常的喜愛,雖然藝術的形式與他們認識的不同,但美的感受是一致的,可為何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卻感受不到它的美呢?修養、認識沒到。把當地民族民間美術引進美術教學中,是最直接的一種有效方式,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中小學甚至地方大學的美術教材中加大當地民族民間美術的成分,特別是小學生,若在課本中見到身邊的工藝品會增加孩子們的民族自信。民間美術課程首先是欣賞,是認識,其次是實踐,需要參觀考察、動手制作,所以需要一定的原材料、工具和場地等。高校美術課程除了開設國油板雕設計等所有美術院校都必開的課程外,可增開當地傳統工藝課程,如刺繡、砂陶等。畢竟大學生有高校的文化素養,他們可以在尊重傳統工藝的同時融入一些當代的元素,滿足不同人的審美需求,也可以用筆記、音頻、視頻等手段記錄傳統工藝工序的全部流程。

2.努力培養民間美術專業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大部分教師是從美院或師范大學畢業的美術生,由于在學校期間學習的不是民間美術專業,沒有接受過黔東民族文化的熏陶,沒有當地工藝品制作的培訓經歷,他們很難一上來就教學,這時可聘請當地民間藝人來校上課或給在校教師做培訓。如銅仁幼專常年聘請思南中華喜文化創始人張著權先生培訓青年教師剪紙,聘請楊麗老師培訓刺繡課程。不定期的邀請當地某領域一流的民間藝人來校給廣大師生做講座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四、結語

做好黔東地區民族民間美術課程開發與建設是一項雙贏的事情:一方面黔東地區民族民間美術的開發和建設使其免遭斷裂與絕跡的命運,傳統工藝繼續向前發展,另一方面其他地區的人因黔東地區的民間美術保護而有機會欣賞到該地區的精品工藝??傊?,黔東地區民族民間美術資源是中國歷史遺留下來的瑰寶,需要當代人的開發和建設,需要后來者傳承和發展,只有這樣黔東地區的民族民間美術瑰寶才能世界藝術中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 王光.大山的神靈[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2] 靳之林.中國民間美術[M].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3] 楊曉輝.貴州民間美術的審美特征[J].貴陽: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7.

[4]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 [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9.

猜你喜歡
傳統工藝
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工藝的活態化傳承
高校藝術教育對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分析
淺析近代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沖突與融合
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大理白族扎染的傳統工藝與圖案設計
促進中國傳統工藝振興
芻議現代工業設計對傳統工藝的發展性繼承
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中的一點
傳承·融合·再創造——傳統工藝青年論壇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