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阿爾伯特·加繆《局外人》中主人公默爾索的情感表現

2019-07-30 05:38陳擁珊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9年6期
關鍵詞:情感表現阿爾伯特局外人

陳擁珊

摘 要:法國小說家阿爾伯特·加繆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家,其成名作《局外人》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于“荒謬”的觀念。從情感表現的角度來分析阿爾伯特·加繆的《局外人》,首先,從默爾索情感表現的不同之處入手,分析讀者與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緊接著,結合默爾索對情感、工作、死亡的漠不關心來分析在這部作品中情感表現的審美距離變化。最后,從讀者對作品的獨立判斷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阿爾伯特·加繆;《局外人》;默爾索;情感表現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6-0112-03

一、阿爾伯特·加繆及《局外人》概述

阿爾伯特·加繆,法國著名小說家,“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家。195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毒滞馊恕丰j釀于1938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正式發表于1942年,小說一經發表,便取得了巨大反響,阿爾伯特·加繆也因此為世人所廣泛知曉?!毒滞馊恕穼⒋嬖谥髁x哲學關于“荒謬”的觀念生動地展示了出來——由于人和世界是分離的,因此,世界對于人類來說是毫無意義的、是荒謬的,而在這個荒謬世界中的人,卻對此毫無反抗之力,不抱任何希望,對周圍的一切都漠不關心[1]。

這本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按時間順序描述的第一部分,從默爾索母親的去世開始,到默爾索無意間將阿拉伯人殺死在沙灘上結束。這部分的敘述完全是默爾索內心意識的自發性的流露,毫無抒情意味,在默爾索眼中,任何人的語言和行動都是毫無意義的,是難以理解的。

在這部分中,接連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對話似乎沒有任何必然聯系,使讀者感到不連貫,繼而感覺很荒謬。對于默爾索來說,這個世界上唯一確實存在的便是眼前的大自然,它實實在在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例如,沙灘、大海等等都真實地存在于他的視野中、他的生活中。但就是這樣真實存在的大自然,卻最終導致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我只覺得饒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我感到天旋地轉。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我全身都繃緊了,手緊緊握住槍。槍機扳動了……”[2]

后來,默爾索因殺人罪入獄。這里開始進入小說的第二部分。在這一部分,美麗的大海被四方的牢房所取代,而默爾索的自我意識也被社會意識所取代。法官以其固有的邏輯和生活經驗,根據被告過去偶然發生的一些事件——如在母親的葬禮上竟然沒有哭,牽強附會地將殺人事件與其母親的死聯系在一起,想方設法地將默爾索妖魔化,將其描述成為一種連他自己都無法想象的形象——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3]。

“大部分人總是表里不一,他們做的往往并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盵4]但默爾索卻好像是不一樣的,他對周圍的一切都漠不關心,我行我素,有意無意地要跳出這個世界的既定模式,完全遵照內心本性,做一個冷眼旁觀的局外人。

二、默爾索情感表現的不同之處

本段主要梳理阿爾伯特·加繆《局外人》中出現的情感表現的例子,以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小說中的“有理無情”現象。

(1)真煩人,為了參加葬禮,還必須去借黑色領帶和喪事臂章,艾瑪尼埃爾家應該有吧。

(2)吃完飯以后,我覺得很煩,于是只好在房間里走來走去。

(3)下午下班后,我在碼頭上漫步,感覺很幸福、很自在。

(4)他的胳臂很白,上面還有一層濃黑的汗毛,露在短袖外,令我看著感覺很不舒服[5]。

《局外人》這部小說中,直接描寫主人公默爾索心理感受的句子少之又少,如以上四句一樣的感受描寫在整部小說中僅出現了十一次,而且,很明顯,這些句子大部分都體現出了主人公默爾索內心的消極和煩悶的狀態。由此可知,整部作品中的直接心理描寫對讀者造成的情感影響微乎其微。另外,絕大多數的直接心理描寫都是抒發主人公內心煩悶的心情的,這也奠定了作品低沉的感情基調,凸顯了存在主義重視“死亡”和“孤獨感”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者們的感受。

除了刻意減少對主人公的心理狀態的直接描寫外,阿爾伯特·加繆還隱藏了默爾索對事對人的態度。小說中有一個細節——有人說默爾索生性孤僻,預審官詢問默爾索對此的看法,他這樣回答:“因為我沒什么可說的,于是我就不說話?!盵6]他隨心所欲,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但這卻成了他后來被審判的依據。此外,在小說中,默爾索常常用“不知道”“不明白”來回答大家對他的提問,如在小說一開始,看門的人詢問默爾索要不要去看看他那已經去世的母親,但是默爾索卻一反常態,很有點漠不關心的感覺,他對看門的人說“我也不知道”,像這樣模糊不清的回答在作品中整整出現了十二次,足以證明這并不是偶然,而是阿爾伯特·加繆苦心經營、刻意為之的效果——默爾索之所以對一些在常人眼中答案十分明了的問題模棱兩可,是因為阿爾伯特·加繆想要在作品中隱藏主人公的內心所想,從而給作品營造出一種荒誕的感覺,同時,也是為了給主人公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感覺,并從側面顯示出其內心的煩悶和孤獨。當然,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樣安排則使讀者們減少了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從而使讀者難以把握整部作品和主人公的情感發展[7]。

三、情感表現中審美距離的變化

部分人認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夠使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進入作者所設定的環節中,深刻體味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以及作者想要借助作品表達出來的信息。事實上,當讀者在閱讀一本書時,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視野期待和情節期待,這種期待是對作品未來情節發展情況的自我構想和預設,比較理想化,而作者在創作作品的時候,會試圖通過某種方式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讀者的這種視野期待,以使作品的情節發展能夠契合讀者產生的心理預設,從而產生情感共鳴,這也是符合文學接受理論的。但是,一般情況下,讀者們的心理預設都沒有經過理性的思考,而是一種基于自身生活經驗和人性人情的比較感性的突發奇想的情緒。

在《局外人》中,這種傳統的帶入讀者和作者情感的方式并沒有出現。在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本雅明和王才勇提出了“靈暈”這一核心概念,“即一定距離下的獨一無二?!盵8]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吸引讀者,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的感情和心理發展,就是因為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竭盡全力地滿足讀者的心理預設,拉近與讀者的心靈距離,從而使讀者能夠感同身受,把這部文學作品視如己出,把作品中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轉嫁到現實生活中的情感中去,與作品中的人物成為朋友,把作品中人物處理事務的方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在阿爾伯特·加繆創作的《局外人》一書中,作者并沒有試圖去適應讀者的這種審美距離,反而是去盡量拉開與讀者之間的審美距離,與讀者的心理預設背道而馳,使讀者產生陌生感[9]。

下面,本文就來著重分析阿爾伯特·加繆是如何破壞這一寫作傳統的。從題材方面看,《局外人》以監獄和法律為題材,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故事,所以在題材選擇上并不會給讀者們造成陌生感。而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正是由于生活經驗、社會背景、經濟基礎等都大致相同,所以很容易從內心深處因自己的生活經驗而產生一種普遍相同的心理期待,甚至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善與惡、苦與甜都有著大致相同的看法,但《局外人》卻在細節處理上,產生了與讀者的心理期待大相徑庭的內容。例如,作品開篇,作者便塑造了一個情感生活上的局外人——“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搞不清?!边@樣對自己親生母親的離世仿佛置身事外的驚世駭俗的言論使讀者感到強烈的震撼和不解。作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喪失親人,尤其是親生母親這樣的至親,對人們的打擊無疑是沉痛而慘烈的,在巨大的情感震蕩中,有些人甚至會產生一種痛不欲生的感覺,但是,這些人性所在的思維和感情在主人公默爾索的世界里卻不復存在,他以一種極其平靜的口吻輕描淡寫地敘述自己母親的離世,甚至連母親離世的準確時間也搞不清楚,仿佛事不關己,讓人十分訝異和不解。

再如,在工作上,默爾索也成了一個把自己的未來置身事外的局外人。眾所周知,工作是一個人獲取自我價值,獲得人生體驗的重要途徑,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使命,必須要嚴肅認真地對待。但是,對于默爾索來說,這一切卻如過眼云煙。當老板提出要派身居偏遠小城的默爾索去巴黎設置的辦事處工作時,他卻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回答說:“人們永遠無法改變生活,什么樣的生活都差不多?!睆亩芙^了這個發展前景廣闊的差使。阿爾伯特·加繆通過對默爾索淡漠、“不關心”“無所謂”的工作態度的描述,塑造了一個對一切都漠不關心的局外人的形象,使默爾索跳出了“鞠躬盡瘁”、謀取“升官發財”的滾滾紅塵,制造了他性格方面與廣大讀者的審美距離。

最后,關于死神。默爾索在無意間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他為此身陷囹圄,但無論是在法庭上面對正襟危坐的法官的審判,還是在監獄中度過的漫長歲月,他從不曾有過情感方面的起伏,向人們展示出了自己一貫的冷漠態度。他并不關注人們的言辭,也不介意大眾們對他看似“義正詞嚴”的譴責,他毫不諂媚,自顧自地說出自己內心所想,完全不介意自己會因此丟了性命。最終,當他得知自己被判了死刑之后,他還是固執地相信“自己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依然是幸福的”。甚至在小說的結尾,阿爾伯特·加繆敞開心扉,寫道:“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边@句話看似不動聲色,實則充滿了強大的沖擊力,使一個對一切漠然視之的驚世駭俗的“荒謬的人”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面對死亡,任何人都會發自內心地感到恐懼,但是默爾索卻毫不在意,將其等閑視之,在擺脫死亡困擾的同時,也脫離了讀者大眾對故事的心理預期。

在《局外人》中,阿爾伯特·加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客觀記錄了主人公默爾索在母親去世后的種種荒繆的表現的體驗,這種不加任何感情的"零度風格",與讀者大眾的審美背道而馳。

這些行為看似荒誕不經、有悖于社會道德和人類認識,與正常的社會人的思維與行為大相徑庭,而這些也正是作者刻意為之的。在創作過程中,阿爾伯特·加繆故意拉大作品與讀者心靈之間的審美距離,使讀者認為主人公默爾索是荒誕而怪異的。

四、讀者的獨立判斷

在小說中,當大家提出問題,阿爾伯特·加繆刻意使主人公默爾索用類似“不知道”“不清楚”的字眼來回答,借此模糊默爾索對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觀點,如在小說一開始,門房問默爾索是否要看去世的母親,他回答說“我說不清”,像這樣模糊不清的回答在作品中整整出現了十二次,足以證明這并不是偶然,而是阿爾伯特·加繆苦心經營、刻意為之的效果——默爾索之所以對一些在常人眼中答案十分明了的問題模棱兩可,是因為阿爾伯特·加繆想要在作品中隱藏主人公的內心所想??上攵?,對于這些問題,作者甚至有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又或者說他沒有辦法去解釋清楚,因此他并不直接給出答復。阿爾伯特·加繆恰當地把控作品中的審美距離,將默爾索的種種反常行為(冷漠、我行我素)凸顯出來,使讀者產生巨大的閱讀不適,難以傾注感情于作品中,從而出現不解、嘲諷、疑惑等情緒。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情感代入傾向強烈的作品中,假如作者投入了大量感性因素,就必然會減少作品中的理性因素,那么,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會大大減少理性判斷,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作品的情感變化走向上,而忽視對作品的合理分析。在阿爾伯特·加繆的《局外人》一書中,作品和讀者之間的分歧越大,讀者閱讀作品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就會越少,作品中的文學性就會純粹地體現出來。我們說阿爾伯特·加繆的《局外人》具有強烈的哲學思辨意識,用通俗的說法,就是作者用特殊寫作手法將讀者注意力集中于對作品的理性分析上,以達到作者傳遞哲學思辨的目的[10]。

五、結束語

阿爾伯特·加繆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在異己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并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他為世人指出了一條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以外的自由人道主義道路。阿爾伯特·加繆的成名作《局外人》成書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這期間,整個世界正處于戰爭狀態下,人們內心充滿了恐慌、對社會也充滿迷茫,失去了精神歸依[11]。而故事的主人公默爾索正是成長于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他孤獨、痛苦,卻又不想被現實世界所脅迫,因此,他不得不以一種冷漠的態度來旁觀整個社會的發展和周邊的人和事,于是,他們變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變成了自己的陌生人。阿爾伯特·加繆在《局外人》中大大減少了描寫主人公情感表現的語句,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也都用模糊不清的回答來代替,使讀者感到十分荒誕,從而破壞了作品原有的靈暈,拉開了讀者與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迫使廣大讀者們更加理性地看待、思考小說的深刻內涵,做出自己的獨立判斷。

參考文獻:

[1]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73—79.

[2]朱光潛.詩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

[3]柳鳴九.《局外人》的社會現實內涵與人性內涵[J].當代外國文學,2002(1)90—97.

[4]俞佳文.論阿爾伯特·加繆《局外人》中的荒誕人形象的現實意義——以默爾索為典型[J].青年文學家,2016(36):80—81.

[5]黃碧瑩.默爾索與荒謬——論阿爾伯特·加繆的《局外人》[J].時代文學月刊,2015(3):140—142.

[6]樊曉君.一個以誠實對抗荒誕的勇士——《局外人》主人公默爾索形象解讀[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4—56.

[7]廖華.論局外人默爾索的局外感[J].山花,2015(11):133—134.

[8]黃丹.在荒誕中堅守孤獨——淺評《局外人》的主人公默爾索[J].西江月,2012(19):36.

[9]李梓萌.荒誕世界中的局外人——解讀阿爾貝·阿爾伯特·加繆《局外人》中的默爾索[J].祖國,2016(12):115.

[10]鄒心如.選擇自我還是群體——解讀阿爾伯特·加繆的《局外人》[J].金田:勵志,2012(6):46.

[11]陸曉芳.“毫無英雄的姿態,接受為真理而死”——解讀阿爾貝·阿爾伯特·加繆《局外人》中的默而索[J].山東社會科學,2012(2):79—83.

猜你喜歡
情感表現阿爾伯特局外人
維多利亞女王的婚姻
琴(外一首)
石頭記(外一首)
心理學失落的嬰兒被試“小阿爾伯特”的身份探究
從幼兒繪畫作品分析幼兒色彩情感
淺議琵琶教學中的情感表現及音色變化
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現在聲樂藝術中的有效融合
局外人
謝麗爾的生日是哪天?
幽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