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軍博展品看解放軍裝備變遷(新中國成立70周年)

2019-08-01 06:15馬俊劉揚
環球時報 2019-08-01
關鍵詞:反艦導彈解放軍裝備

本報記者 馬俊 劉揚

編者按:今年是建國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軍博)建館60周年。在八一建軍節前夕,《環球時報》記者走進軍博,試圖在種類繁多的展品中,尋找出解放軍裝備發展的時代脈絡。

建國初期的“萬國造”

功勛裝備是軍博展品中的一大亮點,也吸引了無數參觀者在這些代表人民軍隊光輝歷史的裝備前合影。繳獲自日本關東軍的人民軍隊最早坦克“功臣號”、東北老航校培育出人民空軍第一批飛行員的日式九九式高級教練機、開國大典飛過天安門的美制P-51D“野馬”戰斗機、空軍戰斗英雄王海駕駛過的蘇制米格-15戰斗機、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稱號的蘇制T-34-85中型坦克、擊沉國民黨“太平”號驅逐艦的蘇制魚雷快艇……

然而在這些功勛裝備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尷尬的現實:建國初期的解放軍武器來源五花八門,性能也參差不齊,給后勤帶來極大壓力。當時解放軍裝備主要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繳獲的日式和美式步兵武器為主。在軍博地下一層的展廳中,記者粗略數了一下,僅日式火炮,就有早在1908年定型的四一式75毫米騎炮、1911年定型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也有相對較新的九五式75毫米野炮、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零四式150毫米榴彈炮。

由于舊中國國防工業薄弱,重武器主要依靠進口,解放軍從國民黨軍隊手里繳獲的武器更是種類繁多。除了國民黨在日軍投降時接收的日式裝備外,還有美制M1902式76毫米野炮、M1式155毫米榴彈炮、“斯圖亞克”輕型坦克,甚至還包括中國仿制奧地利的77毫米野炮、瑞士造20毫米高射炮、意大利造20毫米高射炮等。盡管這些武器在解放戰爭中立下卓越功勛,其中部分型號還曾在朝鮮戰場上大顯身手,但它們的服役年限不同、彈藥制式各異,配件來源復雜,隨著裝備時間的推移,這些武器的維護保養壓力越來越大。盡管在朝鮮戰爭前后,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米格-15戰斗機、圖-2轟炸機、T-34坦克等性能較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客觀上更增添了解放軍裝備的復雜性?!?/p>

八九十年代,裝備自力更生

普通參觀者在軍博參觀時,可能都會提出疑問:為何展品中有許多看上去差不多的武器型號:“紅旗二號”與“紅旗二號甲”防空導彈;“海鷹二號”與“海鷹二號甲”岸艦導彈;C601和C611空射反艦導彈……更別說那些長得頗為相似的殲-6、殲-7、殲-8戰斗機……

然而這些解放軍裝備的各種改進型號,凸顯的是中國在國防自力更生道路上的披荊斬棘。

平心而論,上世紀50年代中國雖然很快就成功仿制出多型蘇聯武器,但相關技術并沒有吃透,只能根據蘇聯提供的圖紙和制造工藝“照貓畫虎”,很多設計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后,中國國防工業的先驅們開始潛心對這些技術展開消化吸收,通過現有型號的一次次改進,逐步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在軍博二層的“導彈武器裝備”主題展區,就用圖板和實物清晰地展示了中國反艦導彈的艱苦創業過程。1960年,中國從仿制蘇聯反艦導彈起家,開始第一型國產反艦導彈“上游一號”艦艦導彈的研制。隨后又在“上游一號”的基礎上研制“海鷹一號”岸艦導彈。然而直到1975年,真正由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型反艦導彈“海鷹二號”才設計定型,標志著我國終于有了自己設計制造的飛航導彈。

1979年,中國第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海鷹三號”發射試驗成功。1984年,中國第一型空射反艦導彈“鷹擊六號”設計定型,結束了新中國35年沒有空射導彈的歷史。

1985年,中國自主研制成功的第一型艦艦導彈“鷹擊八號”試驗成功,人稱“中國飛魚”。由此,中國反艦導彈的“鷹擊家族”開始聞名于世界。

傅前哨表示,1984年大閱兵時,受閱機型基本實現國產,既有仿制型,也有自行研制的,但此時戰機的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還比較大。到1999年建國50周年大閱兵,中國航空裝備發展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填補了很多空白,比如出現了轟油-6、殲-8D這樣可以進行空中加受油的機型,出現了作戰半徑相當大的殲轟-7,首次出現了三代機蘇-27,雖然該機型是從俄羅斯引進的。到2009年閱兵時,中國航空工業在跨世紀階段取得飛速發展,空警-2000、空警-200兩款預警機同時受閱,殲-10、殲-11讓中國整體進入三代機時代。2015年大閱兵則真正展示了中國空軍的風采風貌與裝備水平。而空軍裝備的自力更生只是中國各軍兵種裝備發展的一個縮影?!?/p>

50年代末實現統一武器制式

在軍博的歷史裝備展品中,還有一大批“5”字頭的武器,這些武器體現出解放軍裝備從“萬國造”向引進與仿制等方面的努力與成果。

59式中型坦克,中國引進蘇聯T-54A中型坦克技術生產出的第一款國產坦克,后來衍生出一系列型號,撐起中國裝甲部隊的大半壁江山,軍迷戲稱“五對負重輪”;殲-5戰斗機,參照蘇聯米格-17噴氣式戰斗機研制的中國第一種國產高亞音速戰斗機,在國土防空任務中屢建戰功;運-5運輸機,根據蘇聯提供的安-2輕型運輸機圖紙仿制的中國第一款運輸機,為解放軍空降兵訓練立下汗馬功勞。

56式槍族,中國仿制蘇聯AK-47自動步槍、SKS半自動步槍、RPD輕機槍而成的56式沖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輕機槍,合稱56式槍族,成為解放軍裝備時間最長的槍械……

依托蘇聯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提供的技術圖紙和生產設備,這批“5”字頭的武器裝備讓解放軍首次在全軍范圍內基本實現裝備制式化,徹底改變了“萬國造”的局面。1959年的國慶十周年閱兵中,換裝全套國產裝備的解放軍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解放軍在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大規模換裝國產裝備,不但實現新老裝備更替、減輕了后勤負擔,同時也極大推動了部隊的正規化建設。

此外,這些武器裝備整體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也首次讓解放軍在裝備上跟上國際潮流。這些先進武器生產技術的引進,更促進了中國軍工制造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

中國空軍專家傅前哨在建軍節前夕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解放軍的裝備建設經歷了一個從建國初期的“萬國造”到國外引進,再從引進進化到仿制,從仿制再到國產研制的過程。到1959年大閱兵時,空中、地面裝備的國產化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比如59式坦克、我國首款超音速戰機殲-6、多型火炮。經過十年努力,中國基本上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能夠制造一些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之后,中國一直在努力自行研發各型裝備,努力的成果包括自行研制的首型超音速強擊機強-5、首型高空高速戰機殲-8?!?/p>

新時代解放軍裝備的騰飛

最讓參觀者興奮的,自然是軍博中那些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解放軍現役裝備,無論是99A主戰坦克、直-10武裝直升機,還是各型戰略導彈的縮比模型,或者是氣勢磅礴的閱兵裝備方陣,總有大批參觀者拍照合影。

作為國防科普的一部分,《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很多先進武器并非單獨參展,而是融合了諸多作戰單元共同對外展出,體現出解放軍在裝備建設上突出體系作戰的特點。其中最具看點的就是成體系展示的之前閱兵中出現的導彈武器:從“紅箭-10”反坦克導彈、“紅旗-9”地空導彈、“海紅旗-9”艦空導彈、“鷹擊-12”反艦導彈、“鷹擊-83”反艦導彈,到“東風-21D”彈道導彈、“長劍-10A”巡航導彈、“東風-26”彈道導彈、“東風-31A”固體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B”分導式多彈頭洲際戰略核導彈,囊括了解放軍現役主力導彈武器。這些導彈模型展品配合93大閱兵時的現場畫面,充分展現出新時代中國導彈裝備的體系化建設成就。

在“導彈武器裝備”展區,還用視頻動畫結合縮比模型的模式系統展示了當今世界戰略導彈的五種打擊模式:井式發射、空基發射、?;l射、車載發射以及采用導彈列車發射。這幾種發射方式中,既有中國現役裝備采用的方式,也有其他軍事大國采用的方式,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相關展品既體現出軍事裝備的全民教育功能,也具有普及世界軍事與科技最新發展成果的科普作用。

談到新時代解放軍裝備的發展,海軍大型裝備,特別是成體系的水面戰斗艦艇編隊是一大亮點。在海軍武器裝備技術展廳,航母遼寧艦模型出現在大型航母戰斗群中。在這個龐大的海上編隊中,前有水下潛艇探路,中間有防空驅逐艦、通用型護衛艦的層層保護,后方還有快速補給艦的支持,背后的電視背板則在循環播放航母戰斗群的不同作戰模式。另一側的水面主戰艦艇介紹中,由大型兩棲登陸艦、“歐洲野?!睔鈮|登陸船、氣墊登陸艇組成的登陸船隊,同時為驅逐艦和護衛艦橫向補給的補給艦,以及潛艇支援艦等組成不同的任務組合,直接反映了當前解放軍海軍裝備體系的發展成果與未來趨勢。

傅前哨表示,新時代解放軍裝備正在實現體系化作戰模式下的騰飛??哲娬龢嫿ㄒ匀鷻C為主體、四代機為骨干的裝備體系。而空軍裝備的發展只是解放軍各軍兵種發展的代表和縮影?!?/p>

猜你喜歡
反艦導彈解放軍裝備
港警新裝備
《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7年總目次
水面艦艇齊射反艦導彈
當主播需要什么裝備?
海軍反艦導彈方隊
演習中的閱兵裝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