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片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2019-08-14 07:53趙瑞青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9年7期
關鍵詞:五物桂枝傳導

趙瑞青

(河南省武陟縣中醫院內科 武陟45495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一種以下肢感覺異常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系統病變,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但隨著糖尿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多,每年因DPN 就診患者數量也在不斷增加[1]。如何安全、有效地治療DPN一直是臨床醫生的關注重點,但目前尚無治療該病的特異性藥物,而營養神經、改善局部微循環等常規療法效果亦不是十分理想。隨著近些年中醫學的不斷發展,中醫治療慢性疾病的臨床效果受到越來越多臨床醫生的認可。本研究以在我院就診的104 例DPN 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片治療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征得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后,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7 年6 月~2018 年12 月在我院就診的104 例DPN 患者分為A、B 兩組各52例。A 組男30 例,女22 例;年齡53~76 歲,平均年齡(61.22±5.79)歲;病程7~15 年,平均病程(8.11±1.09)年。B 組男29 例,女23 例;年齡55~77 歲,平均年齡(61.40±5.51)歲;病程6~17 年,平均病程(8.23±1.1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DPN 的臨床診斷標準,溫度覺異常、足部感覺減退、振動覺異常、踝反射消失、神經傳導速度有2 項或2 項以上減慢,上述5 個項目中至少滿足2 項;(2)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重要臟器功能不全;(2)合并其他急性糖尿病并發癥;(3)其他原因引發的神經功能障礙;(4)入組前1 個月內服用過相關治療藥物;(5)存在嚴重感染、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障礙、惡性腫瘤;(6)研究藥物過敏。

1.4 治療方法 兩組入組后積極控制血糖,控糖目標:空腹血糖水平<8 mmol/L,餐后2 h 血糖水平<10 mmol/L。A 組接受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060865)治療:0.5 mg/次,3 次/d。B 組在A 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黃芪、白芍各30 g,桂枝、當歸、丹參、柏子仁、炒棗仁各15 g,大棗5 枚,黃連8 g,酒大黃、甘草各6 g,三七4 g;睡眠差者加夜交藤30 g,水腫者加薏苡仁30 g,1 劑/d,1 L 水煎至250 ml,早晚趁熱服用。兩組治療周期均為4 周。

1.5 觀察指標 (1)使用密西根神經評分(MNSI)從足部外觀、潰瘍、踝反射、震動感、輕觸覺5 個維度評估兩組患者病情,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2)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運動和感覺傳導速度。(3)比較兩組臨床療效,顯效:自覺癥狀消失,神經傳導速度上升>5 m/s;有效:自覺癥狀有所改善,但神經傳導速度上升≤5 m/s;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4)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MNSI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MNS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MNSI 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B 組低于A 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NSI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NSI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治療前 治療后 t P A 組525.74±0.583.69±0.3821.3190.000 B 組525.67±0.512.42±0.3438.2350.000 t 0.65417.961 P 0.515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運動傳導速度均較前明顯升高,且B 組高于A 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腓總感神覺經傳 導速正度中神經 腓總運神動經傳導速正度中神經A 組52治療前39.09±1.2141.02±1.5640.24±1.5842.25±1.53 B 組5239.23±1.3041.07±1.4340.50±1.6142.31±1.61 t 0.5680.1700.8310.195 P 0.5710.8650.4080.846 A 組52治療后42.98±1.94*45.02±1.89*45.97±1.96*46.93±2.18*B 組5244.97±2.05*47.31±1.95*48.33±2.11*49.75±2.24*t 5.0846.0815.9096.506 P 0.0000.0000.0000.000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B 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 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A 組1 例患者出現發熱,B 組1 例患者出現頭痛,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為1.9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3 討論

作為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也較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DPN 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但目前仍不完全明確該病的發病機制,既往研究認為DPN 的發生是一個極為復雜過程,是多種信號通路以及生理反應共同作用所致[2]。血糖長期維持在較高水平會激活多元醇通路,從而導致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經細胞中水平增加,但神經細胞并無法代謝上述物質,其過度積累會破壞神經細胞內外滲透壓,最終導致神經細胞大量腫脹、壞死,引發神經功能損傷。而炎癥反應、血管內皮功能紊亂、神經營養因子水平異常等因素亦會導致DPN 患者病情加重,最終形成惡性循環[3]。積極控制血糖、營養神經等針對性療法是目前臨床治療DPN 的常用手段,甲鈷胺片是臨床治療DPN 的常用神經營養藥物,其藥物實質為內源性維生素B12,可通過增強甲硫氨酸合成酶活性提高機體甲硫氨酸水平,從而影響核酸、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合成,進而加快受損神經元的修復。曹奎等[4]研究結果顯示,甲鈷胺片輔助治療可有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視神經功能。

而隨著近些年中醫藥學的快速發展,中醫治療DPN 的臨床效果也受到越來越多臨床醫生的認可,雖然傳統中醫中并無DPN 相似病名的記載,但現代中醫依據患者臨床表現將其歸于“消渴筋痹、痹癥”范疇,認為該病是在消渴病基礎上發展而來,病機為陰虛血瘀,而瘀血阻絡貫穿整個病理過程,故臨床治療應以補氣活血、化瘀通痹、益氣養陰為主要原則[5]。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中醫著作《金匱要略》,原方由黃芪、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等五味藥物配伍而成,其中黃芪補氣固表、托毒排膿,桂枝發汗解表、散寒止痛,芍藥鎮痙通經,生姜溫中止嘔、解表散寒,大棗補脾和胃、益氣生津,是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痹的傳統名方。而本研究中又在原方中增加了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當歸,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的丹參,養心安神的柏子仁、炒棗仁,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黃連,清熱解毒的酒大黃,破血散瘀、消炎定痛的三七,調和諸藥的甘草。諸藥合用,以行養血活血、補氣行氣之功效[6]。

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患者治療后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運動傳導速度均高于A組,MNSI 評分低于A 組(P<0.05);B 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 組(P<0.05)。這表明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加快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具有積極作用。甲鈷胺片可用于受損神經的營養修復,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有效改善患者機體代謝,從根本改善患者局部循環,從而加快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而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不會增加用藥風險,安全性較高。綜上所述,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片治療DPN 臨床療效較好,可有效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五物桂枝傳導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觀察
神奇的骨傳導
充分發揮銀行在政策傳導中的作用
桂枝香
“散亂污”企業治理重在傳導壓力、抓實舉措
我的發現
黃芪桂枝五物湯佐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68例療效觀察
PI3K/AKT/Bcl-2凋亡信號傳導通路的研究進展
四蟲五物湯配合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9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