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水古城印象

2019-08-28 06:37陳宗光編輯吳冠宇
中國三峽 2019年7期
關鍵詞:甌江麗水

◎ 文|陳宗光 編輯|吳冠宇

上:甌江流域圖 制圖/Hleeow

LINK

甌江,是浙江省內僅次于錢塘江的第二大河流,位于浙江南部,東臨東海,南與飛云江流域交界,西與閩江流域接壤,西北部、北部與錢塘江、椒江兩流域相鄰。清光緒《永嘉縣志》載,溫州“三代時蓋甌國”,故稱其江為甌江。漢順帝永和三年(133)析置永寧縣,又名永寧江。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分臨海立永嘉郡,又名永嘉江。唐高宗上元元年(674)稱溫州,又名溫江。唐元和七年(812)因有刺史韋宥“于江滸沙上得箏弦,投之江,忽化為白龍而去”之說(見《集異志》)而名蜃江,諧音而為慎江。歷史上,因其沿江曾盛植木芙蓉,繁花若霞,因以花名江,也叫芙蓉江。

甌江發源于龍泉與慶元交界的百山祖西北麓鍋冒尖,自西南向東北流,至麗水后折向東南流,貫穿整個浙南山區,經溫州注入東海,干流長388公里,落差1300米,流域面積一萬八千多平方公里。自上而下匯集的主要支流有松陰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小溪、楠溪江等,流域面積較大的二級支流2條,即小楠溪(楠溪江支流)和小港(松陰溪支流)。

甌江在麗水市大港頭鎮以上河段稱龍泉溪,即甌江干流上游段,河長196.5公里。龍泉溪會甌江支流松陰溪后,自大港頭至青田縣湖邊村河段稱大溪,即甌江干流中游段,河長94.6公里。大溪與支流小溪匯合后,自湖邊村至河口稱甌江,即干流下游段,河長92.9公里,河寬400~800米,其中龍灣河段寬達2400米。在下游河段中,自青田溫溪鎮以下為感潮河段,長78公里。

一闋古詞

“山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p>

我默誦著秦觀的這闋《好事近·夢中作》,緩步登上南明山之巔,站在瞭望臺上,遙望麗水,高樓林立,馬路縱橫,水環山繞,柳暗花明,美如一個彩色聚寶盆,想象古城春秋,好生感慨。才子秦少游寫這闋詞時,已經從朝廷被貶處州,也就是麗水,做了監酒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名普通的收稅員,可謂人生無常。此前的秦觀,名耀京城,萬眾瞻仰,一旦被貶,命運一落千丈,心境自然落寞。但這闋詞卻寫得行云流水,春意盎然,對麗水的生態之美溢于言表,說明心境已經受到環境的過濾,明亮透徹多了。我們不知道秦觀是在登南明山或者是走小括蒼山時構思的這首詞,更或是在夢境里的潛意識反映,這已經不重要了,要緊的是他對養生之城麗水的好感,開始小酒一杯詩行幾句的修行者般的日子了。

秦觀下放時的麗水城,規模其實不大,流動人口除外,居民充其量也就千來人,但卻是浙南的行政中心,也是小農經濟的中心,確確實實 是一座城,而不是一個村。因為四圍秀山,狀如蓮瓣,俗稱“蓮城”。青山綠水,像一朵蓮花,多美的麗水城。

兩座古塔

古代交通閉塞,你要想找到地處浙西南深處的麗水城,并不是易事。但沿浙江的第二大河甌江溯流而上或是順流而下,遠遠地就能看到兩座古塔——廈河塔、巾山塔,那就說明,到了麗水城了。

這是古代麗水的地標建筑。因它建在“蓮瓣”上,位高而顯眼。

廈河塔和巾山塔就像兩位盡職的將軍,日夜守衛著麗水的東大門。

初升的太陽為桃花掩映的麗水城籠上一抹紅暈。 攝影/程昌福

生態麗水 攝影/程昌福

廈河塔與南明湖 攝影/程昌福

廈河塔位于麗水城東佛頭山(又名碧云山)的佛頭巖上,因與廈河村隔好溪而相望,故名。它高38.48米,為八面九層樓閣式磚塔,始建于明萬歷十五年(1585),萬歷二十二年(1594)建成,歷時9年。寶塔依山臨水,由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形秀麗挺拔,與周圍山水相映生輝,是明代風水寶塔的重要實例。

關于廈河塔,民間傳說眾多,無非鎮邪魔、除妖怪、保平安之類,但造塔的真正初衷卻是興人文出人才,這是與別地不同的塔文化。

清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麗水志稿》中有地方官文似韓撰寫的《佛頭巖塔記》,開篇即載:“括山東山有塔,起自吾鄉喻楓谷先生(明萬歷十三年)以括人文未暢,從郡大夫士之欲,作塔以發山川而屬余,謂郡邑諸記余嘗代草,此不宜獨靳……”

我曾數次游歷佛頭山,見其塔由覆體、寶珠、露盤、三重相輪、寶蓋及葫蘆形寶頂多部分構成,大氣而獨特,充分證明了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智慧,釋放出了此塔獨特的文化光芒。如今,高鐵在廈河塔下的隧道穿梭,把歷史和當代對接到了一個點上,詮釋了麗水城的巨大變遷。

麗水城南有座山,“其形如巾”,故名巾山,山巔有塔,塔以山名,這就是巾山塔了。

巾山塔也建于明代,但具體年月無考了。明朝張懋丞在正統三年(1438)為《云妙觀碑》所撰碑文云:“觀有寥云殿,向巾子山,山有塔?!币虼?,巾山塔所建年代應早于明正統三年。

巾山塔幾經重修,風姿依舊。站在巾山之巔,整個麗水城盡收眼底。山水田園,林立高樓,無限風光。特別是春天,滿山的紫荊花紅紅烈烈,把古塔烘托得一身輝煌。

廈河塔和巾山塔都是省級文保單位。它們忠誠地守衛著麗水這個多情的城市。

三條山脈

浙江省內有13條山脈,麗水占其三。洞宮山、括蒼山、仙霞嶺三條山脈把麗水這個小盆地襁褓似的包裹著,形勝可愛。洞宮山脈是甌江水系與閩江、飛云江和賽江的分水嶺,括蒼山山脈是甌江水系與椒江水系的分水嶺,仙霞嶺山脈是甌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而經三條山脈眾多大山過濾的水流,最終匯成的甌江水系,滋潤著兩岸肥沃的土地,并創造了燦爛的甌江文化。

甌江流經麗水,恰是中游,是最富魅力的河段。上善若水,甌江的清流,給麗水這座山水小城帶來了無限的靈氣和詩韻。如果把麗水城比作豐韻的皇后,那么南明湖就是皇后的皇冠,皇冠上的三顆明珠——琵琶島、中岸島、古城島輝映蓮城,燦爛無比。琵琶島已經成了華東屈指可數的親水運動中心,而還藏在深閨的中岸島和古城島,尤其古城島,一旦走出閨房,將驚艷世人的目光。

四座名山

四圍群山攜手相擁,把麗水城捧成了一朵蓮花狀,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山歷史上因為多少道、儒、釋名人的光顧,不僅自身顯得仙風道骨,更因為文化的沉淀,聞名遐邇,被世人所敬仰,使麗水城變得格外生動起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少微山就是這樣一座仙山。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少微山在浙江麗水東南十里,一名大括山,以郡應少微處士星,故山名少微,州曰處州?!?/p>

上:少微山上的紫虛觀 攝影/程昌福

下:南明山上的石梁 攝影/程昌福

處州之名由此而來,可見此山地位之高。它不僅是處州一郡道教的活動中心,更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據點,稱它為江南道教文化名山一點不為過。舊時山上建有少微星君祠、妙成觀、紫虛觀、豫章廟、神仙宅等道教建筑。晉代道學大家葛洪曾在山上煉過丹,至今仍存煉丹井遺址。唐代道學大師、中國道教理論奠基人、麗水縉云人杜光庭曾在紫虛觀修真。唐時數代皇帝身邊高道天師、麗水松陽人葉法善亦在此山多次活動過。歷代道教高人光顧少微山的更是不計其數,他們不但在山上修煉,更留下眾多的詩文和碑記。

明代大家劉基撰《少微山眉巖神仙宅記》云:“縉云之山桐溪出焉,東南流入于好溪,其南曰‘少微’之山,是為括蒼洞天,有觀曰‘紫虛’,山水清奇幽邃,甌括間無與為比。自唐宋以來,神仙鐘漢離、呂洞賓皆嘗來游,而章思廉、徐泰定即其觀之道士也,皆以羽化去,其事跡顯著,人能言之不可盡也,履其地思其人,寧不飄然有凌云之志哉!”

瞧,神仙鐘漢離、呂洞賓都來了,可見當時少微山的道教文化是何等興盛,名聲又是何等的遠播。

如今,少微山上不見建筑,只有遺址,但仙氣永在。

現在我們走一走少微山的近鄰南明山。

南明山位于甌江南岸,與麗水城區隔湖相望,自古享有“括蒼之勝推南明”的美譽,是國家4A級景區。叢林掩映寺閣,丹崖隱現古跡,人文景觀密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石刻總數達58處之多,主要分布在石梁、高陽洞、云閣崖三個景點上,其中尤以東晉葛洪的“靈崇”和北宋米芾的“南明山”最為著名珍貴。

游歷南明山,最令人流連忘返的數那凌空橫懸達十數丈的石梁,上刻題記20處,被喻為“半云”、“懸虹”,為世上所罕見。

登上山頂,看云卷云舒,把整個麗水城盡收眼底,贊美麗山水,嘆人間造化,那是一種心靈的凈化和享受。

離麗水城最親近的山還數萬象山。眼下的萬象山已經是城中山,但如果從古城的角度來講,以城門為界,萬象山還是城外的山。

萬象山位于麗水市區西南隅,秀氣而文質彬彬,是一座地道的文化山。宋參政何澹建萬象樓于其上,山因樓名。宋、元、明、清以來,相繼建有萬象樓、煙雨樓、崇福寺、一覽亭、大觀亭、秦淮海祠、洞天樓等名勝。南宋大詩人陸游在七絕《南園》“一到南園便忘返,亭邊綠浸琵琶洲”里的南園,就在萬象山上,而琵琶洲就是山下甌江中的琵琶島。

當時的南園除了亭閣樓臺外,大概還有專門飲酒喝茶的場所。陸游不止一次到麗水了,每次來都到南園。同樣鐘情南園風雅的還有在麗水做監酒稅的秦觀,據說他在麗水寫的《好事近》、《千秋歲》等名作就是在南園喝酒喝出來的。置身南園,遠望南明山一片青翠,俯瞰甌江蜿蜒如練,田間阡陌農家小調,詩意盎然情理之中。

與南園齊名的還有煙雨樓。浙江大地的煙雨樓有兩處,一處在嘉興,另一處就在咱麗水的萬象山了。萬象山上的煙雨樓為北宋處州郡守楊嘉言任內所建,比嘉興的煙雨樓歷史早百余年。北宋政和年間處州太守錢竽是這樣詩寫煙雨樓的:“人在神仙碧玉壺,樓高壯麗壁成隅;風云出沒有時有,煙雨空漾無日無。但得綠樽閑對酌,何須紅袖醉相扶;郭熙去后丹青絕,剩作新詩當畫圖?!?/p>

從左至右依次是萬象山洞天樓、靈鷲寺塔、煙雨樓。 攝影/程昌福

萬象山的內涵不是三言兩語能交代的,還是身臨其境最是好處,無心插柳也許就柳成蔭了。

蓮城的“蓮瓣”中,最高挑的要數白云山了。麗水盆地最低處海拔才十幾米,而白云山最高處卻有千多米。白云山自古就是“東括名山”,白云藍天,風霜雨雪,一年四季遠近高低景不同。除了人文景觀,國家級森林公園的自然生態層次感,吸引力爆棚。清代大詩人袁枚登上白云山瞭望處州城時,詩興大發:“高絕白云嶺,登臨忘世間。一州如斗大,四面總環山。竹影春波綠,僧如野鳥閑。羨他張仲蔚,到此閉禪關?!?/p>

青山綠水,林海聽濤,最出奇不意的是,山頂綠蔭彌蓋處,居然有一規模宏大的寺廟,曰白云寺。說起這白云寺,可不簡單,始為唐代著名禪宗祖師福林澄所開創,歷史上又稱“福林禪院”、“福林禪寺”,影響深遠。當代重建,現寺內存有明初散文大家宋濂所撰《白云禪寺塔碑》,記載著禪師一生的事跡。

五條街道

麗水老城區的城市格局,始于宋,定于元,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發展緩慢,變化不大。城墻圈內,面積不到4平方公里,居民區占一半,另一半則是山地、水田和菜地。據清道光《麗水志稿》載,全城三縱兩橫五條街:中直街、東直街、西直街、北橫街、南橫街。據老人們回憶,中直街為主街道,從大水門始,到倉前過劉祠堂,過今大眾街到府前,再折繼光街到太平坊,最后右轉今中山街北上到麗陽門。東直街南起廈河門,至龍門嶺,折西北至文昌閣,再從今文昌路到虎嘯門。西直街,自小水門至白塔頭孔廟大門前至通惠門。南橫街自廈河門至小水門,即老大猷街。北橫街自虎嘯門至通惠門。三條直街,名直實歪,真正能稱為街的,也就中直街。

舊時小農經濟,交通不發達。1989年我從部隊轉業到麗水工作,那時繼光街尚未打通,納愛斯廣場叫人民廣場,沙土地面,中山街打通也僅僅是一年前的事。

六孔城門

麗水的處州府城墻,始建于隋代,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處州路總管斡勒好古,萬戶石抹良輔委麗水縣尹韓國寶,割舊址一半而筑新城。全城共設六座城門:北面的為前門,叫望京門,也叫麗陽門;南面的為后門,叫南明門,又叫大水門;西南面的叫括蒼門,又叫小水門;東南面的叫行春門,又叫廈河門;東面的叫巖泉門,又叫虎嘯門;西面的叫通惠門,又叫左渠門。古城墻總長約5公里,當時已是一座很有氣派的府城了。

“麗陽門,打草薦;虎嘯門,開歇店;大水門,拔船纖;小水門,賣食鹽;左渠門,開鬼店;廈河門,種菜園?!敝两袢粤鱾鼷愃婚g的童謠,是六個城門生態的真實寫照。

現今,望京門還留有一截城墻,南明門于2006年修復。行春門古時為防御城門,前圍設甕墻,面積為六門之最,2015年進行修復,2017年竣工,成為了麗水城區新的地標。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南明門。因它是水陸交通樞紐,更兼具水攻防御功能,重要性顯得特別突出。整個南明門建筑由中門、東西敵樓、半圓形甕城、甕城城門等多個部分組成,建筑面積約3000多平方米。北側內墻筑有馬道,并有踏跺供守城兵將登上城墻頂部巡視敵情,墻頂正面筑有城垛和垛口,東西敵樓為守城將士休息守望之用,樓壁正面和左右兩側設有望孔和射孔,防御時,兵將可在敵樓內對入侵之敵組織交叉射擊網。一旦敵人攻入甕城,關閉前后城門,便可“甕中捉鱉”。

麗水古城墻夜景 攝影/程昌福

南明門古城門建筑有著突出的特點:一是結構合理、布局緊湊,堪稱古代城池設計之佳構;二是在建材上采用大規格紫紅色火山礫巖塊石壘砌,墻身做工精細,墻體厚實堅固,雖歷經數百年而巋然不動,其高超的建筑藝術無與倫比;三是除防御功能外還具有防洪的功用,既是城墻也是江堤,可謂江南城墻營造之一絕;四是甕城內外場地寬闊,甕城城門內近代以來還設有戲臺,城門外有繁忙的江邊碼頭,是上下游航運的重要商埠,人流物流高度集聚,因而形成了集農、商、軍三位一體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登臨南明門城樓,回溯歷史,心中會產生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七條巷弄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越沉淀久厚,這個城市就越有魅力。

看歷史,隋開皇九年(589),析松陽東鄉置括蒼縣,十二年(592)改括州,唐大歷十四年(779),改處州。2000年7月18日設麗水市,下轄蓮都區。各個朝代麗水城區的生態諸面,沒人能夠說得清楚。其實,要了解一個古老城市的風貌,最有效的方法是走一走這個城市的巷弄。因為這些巷弄里儲存著這個城市的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等領域的歷史記憶。如果把一個城市的主道路比作人身上的主血脈的話,那這些巷弄無疑就是毛細血管了。這些小血管的正常流動,承擔起了這個城市每天的正常運轉,并記錄了歷史前行的痕跡,還創造了文脈流傳的獨特方式。這里的鄉愁,悠然于無形,情連千百年。

如今現代化的麗水在甌江邊日新月異地發展著,而人們也沒忘記傳統的甌江帆影,每逢重大節日,依然會在麗水的甌江邊舉辦傳統的帆船捕魚表演。晨光中帆船點點吸引廣大攝影師不停地按下快門。 攝影/吳曉陽

今天我們走過麗水城區保留完好的桂山路、紳弄、劉祠堂背、醬園弄、文昌路、營房弄、泰山弄七條巷弄,麗水古城的面目,基本上就了然于心了。

這里重點介紹一下營房弄。

麗水老城區最精致的小巷莫過營房弄了——米余寬、百來米長的小巷,濃縮了一個將校家族的歷史和百草之藥的精華。清時此地建有營房,故名營房弄?!盃I房弄里出將?!?,端木家族這幢老宅里走出了端木彰、端木紹昌、端木彧等將校,他們有的在國民政府任過職,有的參加過臺兒莊戰役打日寇,遠近聞名。這條巷弄的另一特色是浙江傳統的中草藥材交易集散地,生生堂藥店貨棧舊址就在這里。當時坐落府前大街的生生堂藥店于清嘉慶年間由蘭溪諸葛氏所創辦,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當代麗水城市的發展速度驚人,山水城市的建設令人刮目相看,已不可與舊時同日而語。文明城市、生態示范區、長壽之鄉,攝影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等國字號招牌一大串,好生榮耀。但無論多么現代化,文化基因必須傳承。鄉愁滋潤,文明長存。

猜你喜歡
甌江麗水
A new species of the gudgeon genus Microphysogobio Mori, 1934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麗水發現新物種
浙江麗水郵儲扶貧助古村美麗蝶變
瞻謝公亭
麗水古堰畫鄉
《甌江叢韻》在浙首發
傳承東方古韻,隱現中式風雅 甌江花園的隱形客廳影院及背景音樂系統
再次邂逅(絕句小說)
甌江麗水
論甌江文化之甌江號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