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悲歌”下的變革之思

2019-09-04 06:07吳蝶
藝術評鑒 2019年15期
關鍵詞:伊莎貝拉瓦格納

吳蝶

摘要:該著作者伊莎貝拉·瓦格納以“局內人”與“局外人”的雙重身份,從人類學的視角,結合社會學理論與豐富的民族志考察,深入透徹的揭露出音樂獨奏者職業生涯的生態悲歌。而今,科技的推動下,人類教育已迎來空前的生態革命,歷史當頭的機遇與挑戰下,未來已來,似乎已不是傳說。

關鍵詞:《音樂神童加工廠》? ?伊莎貝拉·瓦格納? ?生態悲歌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5-0072-02

波蘭社會人類學家伊莎貝拉·瓦格納以其兒子學習小提琴作為研究起點,將琴童與家長的親身體驗、感受,盡收錄在《音樂神童加工廠》①中。該著以小提琴獨奏界為研究主體,意在“展現整個西方古典樂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通過對獨奏學生的職業生涯之關系的分析,給懷抱獨奏之夢的理想者帶來啟發。作者引入大量真實事例作為論證材料,其中包括獨奏者、家長、教師、社會相關人士等“局內人”的陳述,作者兼顧“局內人”與“局外人”的雙重身份,除此,作者還特別關注小提琴制作師、經紀人、贊助人等社會人士對演奏者生涯的作用影響,并通過社會學的參與式調查將親身體驗記錄在書中,使讀者更能直觀感受到獨奏之路的艱辛。美中不足是,本書是對瓦格納的一系列論文翻譯的集合,并非英文著作的漢化版,因此在結構上顯得較為松散繁雜;再之,本書在歷史維度上通過對比補充性的歷史材料②,希望得以證實判斷現象是否是新近出現的,以及哪些是一直存在于獨奏界中的現象,但作者補充性歷史材料使用過少,常常直接得出“這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20世紀初的小提琴演奏教育與當代的模式十分接近”等結論,不足以顯示出“新舊”對比,導致本書對社會結構的分析不足。

作者通過調研、分析、總結,系統地劃分出獨奏學生生涯的三個不同階段,家長在三個階段中都要付出與野心成正比的代價,在孩子有承擔能力前,負擔樂器、教師課程、結交人脈資源等高昂的經濟投入,更重要的是付出大量精力,還要監督他們的音樂學習,時刻與教師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協助第二階段師生雙方的互動,第三階段帶領孩子參加各類比賽、音樂會,接近全力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發展更廣的人脈關系。

但殘酷的現實是,大量的獨奏學生及家長都被長期蒙在鼓里,如此耗時、高強度、狹窄、昂貴的教育換來的卻是無數失敗的結果。事實上,音樂并非僅靠勤奮就能換取成功,加之過度“商業化”造成的假象與極度精英化,同時還因為內容固化,同行間競爭激烈難以想象,機遇、門派、人脈、利益等因素均決定成敗的關鍵,因此不公平是這個行業再正常不過的事,這必然迫使多數者淪為無畏犧牲的一群。

然而如此“生態悲歌”③下,趨之若鶩的“藝考”大軍對未來群星閃耀的憧憬,早已忘卻過去的曾經與對未來一切不可知性的失控,尤其是該著揭露了“背后力量”對音樂獨奏界入微的剖析,如一盆盆冷水澆在抱有獨奏之夢的理想主義者身上,人們在譴責行業不公的同時也只是無奈之舉。因此有一種聲音,此書視為音樂道路的“勸退書”,認為音樂是不可輕易跨入的“高門檻”行業,甚至決心不學樂器,這顯然與作者的寫作初衷背道而馳。作者認為音樂行業中需要的是真正單純熱愛音樂的人,而不是被迫學習音樂,不喜愛音樂卻別無選擇,只能以音樂謀生的人。作者所描寫的是傳統古典樂獨奏教育模式,卻也是整個傳統音樂教育模式的濃縮,不論是否需要從事音樂獨奏行業,幾乎所有音樂行業都要讓學習者歷經艱辛的過程、付出大量時間、金錢,就連將音樂作為興趣愛好也十分“昂貴”“高門檻”不得不讓大部分熱愛音樂的人望而卻步,無法將熱愛付諸于實踐。

科技的力量極大地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創新、演進,正如《大數據時代》④所述:大數據將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法乃至價值觀念,大數據也將改變人類解決問題的方式。當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的齊頭并進,將迎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商業、文化與教育上的革新,音樂領域也將毫無例外。在智能時代,科技深刻影響著教育的發展,MOCC、微課、智能鋼琴已應運而生。音樂教育方式不再單一,不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擁有更多多元化選擇的機會。這場重大變革不單是教育技術的革新,更會帶來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方式、人才培養過程等方面的深刻變化。正如該著中描寫了家長帶著孩子“走南訪北”拜訪名師,他們只是通過口耳相傳來做判斷,以靠運氣式的“擇師”,導致耽誤琴童大好學琴時間,浪費家長的精力、經濟都消耗在“走彎路”之中。如今信息暢通,科技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打破音樂教學的封閉性那就需要音樂教育由線下走向線上,足不出戶就可學習音樂,還可以通過課程視頻選擇合適的老師,也不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肇始于可汗學院的在線教學,不脛而走,MOOC、“音樂大師班”(“戴你唱歌”、美林之聲)呈現出學習音樂方式的多元化,深挖出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

在調查中,作者發現幾乎每一個成名或未成名的獨奏者都曾擁有過“神童”“天才”的標簽,正是這個光環就能讓家長以及整個家庭獲得不斷“投資”的動力,付諸一切向成為獨奏家的方向前進。即便大多數“音樂神童”的保持時間猶如流星般轉瞬即逝,真正的“音樂神童”千載難逢,且此時的“天賦”不代表擁有“成為獨奏家的潛質”。很多家長忽視“天才”的罕見性,不得不做出逼迫孩子以重復練習和枯燥乏味的方式最終達到提升技藝。事實上兒時的他們曾試圖抗拒練琴,抵觸行為多種多樣,甚至出現自殘,最為常見的是“機械式練琴法”,這種缺乏投入和注意力的練習方式,讓長達3-5小時的練習毫無效率,支撐孩子學習音樂的力量早已不是對音樂的熱愛。而今在科技的推動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來推行音樂教育的練習部分,已是大勢所趨。例如“Find智慧鋼琴”“The ONE人工智能鋼琴教育平臺”等,智能翻頁、智能糾錯、智能測評等功能的開發與應用,實現了科學練習,提高練習效率,提升學習者的練習興趣,系統對演奏者彈琴的音準、節奏、難度等維度進行檢測分析,其結果顯示可量化數據和可視化的對比圖形,家長、教師可以直觀地看到孩子練琴、學琴階段的進展,從科學的數據中透視出“音樂神童”,篩選出真正擁有天賦的“天才”,殘酷的說,很多時候不是重復練習就能到達預期目標,人工智能、大數據實現家長“望子成龍”的夢想的同時,也更能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不需要再重復大量不必要的付出。

從《音樂神童加工廠》著述還反映出,現代音樂教育的學習存在有其體系的封閉性,長期封閉在狹小空間(琴房)機械、重復性練習,加之教育資源高度集中在少數“精英”的手中,往往卻因不公的比賽、機不逢時等非主觀因素,永不能走上獨奏圈的神壇,也就無法進入人們的視野中。當下科技的力量加速了現代教育下的機械性思維、標準化、整齊劃一的覆滅,重復低效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已是大勢所趨,技術的手段也可以提供一個相對透明的環境,通過直播亮相讓評委更為勤奮工作,還可以加入觀眾打分、網絡投票等環節,這讓比賽更加透明、公平。

教育正悄悄地發生一場革命,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直觀映射出學琴者的所有數據信息,未來足以解碼琴童枯燥、厭煩、負擔、艱辛和痛苦的往昔標簽,科技讓學琴將變得充滿趣味、高效與向往。的確,幾代人窮盡一生,該要思考如何從“以技為中心”轉向“以藝為中心”??萍嫉氖谷幌?,未來教育在個性化、多樣化中將以交互式呈現,終身教育、自組織學習將是未來常態,科技在創造音樂的同時,能夠幫助更多普通人走進音樂活動,音樂更加“親民”,機械式的練習模式將在科技的推進下,省時高效,未來,音樂不再是“高門檻”,未來人類教育也必將迎來空前的生態革命,歷史當頭的機遇與挑戰下,未來已來,似乎已不是傳說。

注釋:

①[波]瓦格納著:《音樂神童加工廠》,黃炎寧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

②最主要歷史資料來源是鮑里斯·施瓦茨《小提琴大師》(Great Masters Of Violin)、尼古拉斯·斯隆寧姆斯基《貝克爾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家傳記詞典》(The backers Biographcal Dictionary of 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ians )。

③獨奏教育的生態悲歌指,獨奏者成為優秀的獨奏家之前都需要付出類似艱辛的學習、精力、錢財等,形成固定的獨奏“生態”圈,而很多人一無所獲,具有悲劇性,因此稱為“悲歌”。

④[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猜你喜歡
伊莎貝拉瓦格納
“遇見”瓦格納(大家拍世界)
連體姐妹花
歌劇大師瓦格納的故事(六)
歌劇大師瓦格納的故事(二)
伊莎貝拉蝶
天價鋼琴
黑色喜劇
吃出“歷史的味道”
我的伊莎貝拉
悲情瓦格納:命懸“通用”生死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