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紀錄片中的民俗解構與價值呈現

2019-09-10 17:05蘇林
雨露風 2019年2期
關鍵詞:民俗紀錄片文化

蘇林

摘要:紀錄片創作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人們生活的記錄,在記錄生活的過程中,也將人們生活中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相較其他影視作品而言,紀錄片更加真實地記錄和呈現了不同地區的不同民俗。本文以本人創作的紀錄片《村里那些事》為例,對其中呈現出有關豫北地區的民俗風情作出簡要闡釋。

關鍵詞:村里那些事;紀錄片;民俗;文化

紀錄片在記錄的過程中,將被記錄者生活的環境,生活的習俗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其中,為民俗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載體。民俗類紀錄片在紀錄片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北方的那努克》作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正是記錄了生活在北極附近的愛斯基摩人的獨特民俗。在我國,王海兵的《藏北人家》、孫增田的《最后的山神》、紀林的《家住沙摸中》等作品都在對某一地域、某一人群拍攝的同時,展現出了當地的民風民俗。

以新疆電視臺紀林導演的《家住沙漠中》為例,該片記錄了居住在沙漠中的維吾爾族農民艾買提一家的生活,用真實的鏡頭呈現出像胡楊林一樣扎根在這里的艾買提一家的衣食住行,也將當地的生活風貌和民族習俗在影片中完整呈現出來,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同時也有助于影視人類學的研究。

2016年,焦彼導演的《鄉村里的中國》斬獲無數大獎,成為當年紀錄片界的翹楚,該片以山東沂蒙山區的構裕村為拍攝地點,通過一年的拍攝,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展現了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現狀?!洞謇锬切┦聖的拍攝和制作,正是受到《鄉村里的中國》的影響。

一、影片概述

河南省林州市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太行山腳下,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這片土地獨特的民俗特征。筆者自2014年起,利用假期時間在河南省林州市桂林鎮千家崗村進行拍攝調研,歷時4年完成了紀錄片《村里那些事》。

千家崗村位于林州市東南,下轄5個自然村,共計550戶人家,統計在冊的人口數量為 1751人。該片以時間為主線,借助農村人賴以生存的土地和糧食,跨越四季,通過對人們生產生活的拍攝,記錄下了生活在農村中的農民在春耕,麥收,秋后以及冬季的婚禮和祭祀,呈現出豫北農村的農民在一年四季中對于土地和糧食的認知,基本展示出該地區農村人民的生活現狀和習俗風貌。

二、民俗文化在影片中的解構

紀錄片是對生活的記錄,在記錄的過程中,也是對民俗文化的解構,將融人生活且大家都習以為常的習俗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呈現在銀幕上,從而以解構的形式展現出扎根在土地和人們心中的民俗文化,而這個展現的過程,同樣又是一種新的結構。

春節是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節日,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便都要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同中國北方的過年習俗大致相同,在林州民間也流傳著這樣的俗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村里那些事》中,對這些大眾所熟知的習俗并沒有太多的詳細記錄,而是在華北地區的習俗之上,以林州的本地習俗為重點,著重記錄了當地的特點。

農歷臘月二十八左右,村里的人們就開始發面,準備蒸饅頭和花糕?;ǜ馐谴汗澠陂g祭祀供奉的主要食物。林州地區的花糕種類相對簡單,扁平的饅頭上輔以四瓣花樣,這是最主要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會將面捏成魚狀,以紅豆或扁豆為眼,意為“年年有余,’;又或捏成“節節高”狀,用以祝福新的一年生活步步高升。

大年初一的祭祀是一年中最為盛大的,在家中供奉的神位前點燃香燭,將年前蒸好的花糕供奉在前。年前家家戶戶都會買來金銀箔紙,將其剪裁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疊成元寶狀,祭祀之時用一疊黃表紙引燃,以饗神靈。

大年初一起早,家家戶戶祭祀之后,便開始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念^拜年是老輩人傳下的習俗,時代的演變已經將很多習俗沖淡,磕頭拜年同樣也在其中,但是相較其他習俗而言,該傳統還是得以較好的保留??念^拜年的習俗在林州南北也各有不同,在林州市南部,拜年之時要先尊呼長輩,然后對著家中的神位行跪拜禮,而在北部,則是直接對著長輩行跪拜禮。

結婚是一生當中的大事,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所以婚禮上的習俗都極有講究,希望在結婚時能夠討個好彩頭,從而給予一對新人長久的祝福。在林州的部分農村中,“人民公社”時期所分出的勞動隊的痕跡依然存在。村中有一家人辦婚禮,曾經屬于同一個勞動隊的人家都要前去幫忙操辦,因為人數較多,所以林州婚禮特有的

“大鍋菜”也應運而生。

片中對于“大鍋菜”和婚禮習俗的拍攝相對較多,這些習俗淵源已久,在不斷的發展當中,依然能夠透過其中窺探出原始的模樣?!按箦伈恕痹且驗楫數亍笆昃藕怠比藗兩钇D苦,所以將能食之菜一鍋燉煮,用以糊口。盡管現在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但是這一習俗依然保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當地人家也幾乎沒有將菜分開小炒,而都是習慣混在一起?;槎Y當中的“大鍋菜”一般由村中年長的人掌勺,根據參加婚禮人數的多少而進行制作,食材以豆芽、白菜、丸子、粉條、皮渣、豆角、青椒、豆腐等為主,輔以主食?;槎Y時間一般持續三天,多者五天,其中前兩天的主食為面條,婚禮當天則食米飯。吃飯之時,大家各自先盛主食,而后由廚師站在大鍋旁,為眾人澆上“大鍋菜”。吃飯并沒有固定的地方,人們三五成群,或坐在院子,或立于門口。

“扮黑臉”是參加婚禮的人,尤其是親屬必須要參加的一項活動。親屬們在婚禮當天會戴上特制的帽子,帽子上用紅線綴花生,以求多子多福。由一人手持黑色墨水,用毛筆在親屬臉上寫上新婚夫婦與該親屬的關系,畫上眼鏡、胡子等裝飾,或者亂畫一通,沒有特定的要求,以圖熱鬧喜慶。近年來,也有人開始使用粉色胭脂等化妝品打扮。據《林縣縣志》記載,現有的婚禮習俗并沒有詳細的形成時間,而是在不斷地演變過程中慢慢形成,現有的習俗大概在20世紀中期形成,“扮黑臉”的習俗則要追尋到更早之前。在先秦時代,黑色曾被認為是吉祥的色彩,在婚禮之上將黑色涂抹于人臉之上,應該是為了讓人們分享這份喜悅,同時也把祝福和吉祥散布給每個人。

除了對生活習俗的展現外,《村里那些事》也大力描寫了村民與土地的微妙情感。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農歷五月是村子忙碌的季節,林州是有名的建筑之鄉,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為生,留在村里的婦女和老人變成了這場忙碌的主角,收割運輸,晾曬揚場,這是農村人的生活,也是農村人對于土地的不舍。盡管越來越多的村民已經搬進城里不再種地,但是依然有人在這里堅守。

三、民俗文化在紀錄片中的意義

紀錄片中對于民俗的呈現,不僅從內容上對紀錄片進行了充實,而且對于民俗文化的保留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將紀錄片與民族民俗進行結合,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一)記錄民俗的本來面貌

在飛速發展的時代面前,民俗文化顯得越來越孱弱,城市化的推進對民俗的溫床——農村的影響越來越大,從而使很多民俗都處在消失的邊緣。這就對民俗的保護敲響了警鐘,保護民俗文化刻不容緩。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寄托,也是一個民族的信仰的所在,民俗文化的發展對于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所有影視作品當中,紀錄片以真實客觀的記錄有別于其他種類的作品,紀錄片在創作的過程中,總會不經意地將民俗文化帶人其中,一部紀錄片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民俗生活在其中得以反映。利用紀錄片的真實性,將現有的民族民俗充分真實的記錄,對于民俗文化的保護意義深遠。

在《村里那些事》中,對村民們在婚禮節慶中表現的習俗進行了真實的記錄,這樣的習俗在日后的生活中可能會漸漸的消亡或者發生改變,而影片的記錄則讓這些習俗有了一個立身之地和藏身之所,對于后世研究相關的習俗文化提供真實的資料。

(二)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播

在今天這樣一個視覺時代,影視作品在傳播上擁有毋庸置疑的優勢,民俗文化的困境如果借助影視作品的推廣,將會為民俗文化的發展插上翅膀。紀錄片《最后的山神》記錄了生活在大興安嶺的鄂倫春族最后一位薩滿;紀錄片《家住沙漠中》記錄了生活在沙漠中的維吾爾族人的生活習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更是將中國南北的飲食文化展現在世界的面前。

紀錄片作為一個藝術傳播的手段,在傳播的過程中,將民族民俗的文化附帶傳播,營造出了一個良好的宣傳環境,讓民俗文化能夠走出地域的局限性,呈現在更多的人的面前,從而帶動當地的文化發展和繁榮。

河南省林州市是一個擁有較為獨特民俗的地區,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民俗也在不斷地消失和更迭,利用鏡頭將這些原生狀況記錄并保存下來,是對民俗文化的繼承,同時在這個繼承的過程中,讓人們更多地了解該地區的民風民俗,加深本地人的認同感,引起外地人的好奇心,從而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三)促進紀錄片的內涵豐富

影視文化發展到今天,同樣也面臨這諸多困境,題材的雷同和相似是影視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習俗各異,在影視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民族民俗本身就是一塊肥沃的土壤,兩者相互結合,對于拓寬影視作品的題材范圍,增強影視作品的競爭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化的融入賦予了紀錄片深厚的內涵,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更是為紀錄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扎根在民俗文化的沃土中,汲取來自生活的原始力量,便能打造出觸動人心的優秀作品,也讓普通人在這樣的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共鳴。紀錄片如此,所有的影視作品亦如此。

四、結語

《村里那些事》作為一部紀錄片,在記錄村民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也展現出了民族民俗風貌,將拍攝地人們的生活現狀基本保留下來,真實呈現出時代變化下一個普通小村莊的一年四季,日常生活。

除了紀錄片之外,其他影視作品也都涉及了民族民俗文化,通過對民俗文化解構,將其融入影視作品之中,從而賦予了它第二次生命,民俗文化在影視作品中進行組合重現,也為影視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從而使影視文化得以繁榮。在這樣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很好地保存民俗文化,而且更能充分發揮出民俗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士閃.溫情的鈍劍:民俗文化在當代新農村建設中的意義[J].中國農村觀察,2009(2):76-85.

[2]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7):31-33.

[3]牛光夏,毛蕾,皮永伶.民俗紀錄片對中國民間文化的影像重構[J].民族藝術研究,2016(3):108-13.

[4]王蕾.晉商題材電視劇文化藝術特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

猜你喜歡
民俗紀錄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Rough Cut
等待
超級蟻穴
漫畫民俗
漫畫民俗
誰遠誰近?
私藏家:它們真的很好看
印度漢娜,一定要民俗風?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