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馬克思的新視域解讀“歷史”概念

2019-09-10 05:22肖安琪
青年生活 2019年24期
關鍵詞:歷史

肖安琪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四個方面來論述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及的“歷史”概念。以德國當時喧囂的理論界為背景,來討論在這種理論背景下,“歷史”概念的特殊意義。從馬克思對歷史規定的四要素出發理解“歷史”。從現實的個人在歷史中的活動、與歷史的關系來理解“歷史”概念。最后通過論述地域歷史與世界歷史的關系來深入理解“歷史”概念。

關鍵詞:歷史;四個要素;現實的個人;世界歷史性

在1845年到1846年期間,馬克思恩格斯發表了在建構“新唯物主義”理論時期最重要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新唯物主義第一次經典地在該書中被系統的進行了闡述。該書主要是針對當時喧囂的德國理論界,對其哲學現象進行批判。在新世界觀的理論建構過程中,該書給我們提供了準確的思想史定位。

歷史唯物主義一直是我們探討研究的重要領域。在我們對馬克思提及的“歷史”概念追問的不夠透徹的情況下,也許“歷史”概念被我們膚淺的理解了。馬克思的“歷史”難道就直指社會歷史領域嗎?或者說是簡單的自然唯物主義嗎?在我們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語境進行深度思考后,我們便不難發現,馬克思的“歷史”具有其哲學本體性。不是簡單的指社會歷史領域,具有哲學總體性新視域的特點。那么“歷史”概念是在怎樣的理論背景中被提出,是在什么樣的視域下被解讀就成為了我們破解“歷史”概念的關鍵。

一:新視域的產生

1845年4 月之后的德國思想理論界堪稱“熱鬧非凡”。在1844年底,施蒂納發表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他將人類歷史的發展歸結為自我意識的一種發現,并且認為純意識之間的關系可以演變成世界上所有的關系。由于時間的緊湊,《神圣家族》一書沒來得及對其進行批判。轉年馬克思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于是批判施蒂納的錯誤理論便被短暫擱置。就在馬克思鉆研政治經學的這個時期,即1845年6月到10月,德國思想界發表了一系列的論著。

“1845年6月,赫斯發表了《晚近的哲學家》。在該書中批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人的本質在經濟現實領域中產生了異化?!薄?】尤其是在金融和貨幣中,人們與其原初的關系發生了改變。同時他還對鮑威爾、施蒂納、費爾巴哈在解決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時,回歸到意識觀念層面思考進行批判。

“同年6月25-28日,《維干德季刊》的第2卷在萊比錫出版,費爾巴哈的《就〈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談〈基督教的本質〉》在其發表?!薄?】在該文中對赫斯的批判進行了反駁,他稱自己的哲學并沒有忽視個人。

10月16-18日,鮑威爾在該刊發表《路·費爾巴哈的特點》。在該文中他批判費爾巴哈的“類本質”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只不過是兩個人對超驗的東西用不同的名稱進行的解讀。同時,施蒂納也在該刊物的第3卷上發表了《施蒂納的評論家們》,該文章主要是作為對他批判的回應。這就是1845年4月以后德國的思想界的理論動向。

正在鉆研政治經濟學的馬克思,并沒有忽視當時喧鬧的德國思想理論界。而是嘗試站在經濟學的視角下,重新審視德國哲學邏輯,尋求一種新的哲學思想史邏輯。此時的馬克思考察歷史,不是從抽象思維出發,而是從哲學的現實前提出發。生活中現存的矛盾靠人們的善良,靠人們思想層面的觀念是無法解決的,只有跳出哲學的框架,直面現實的生存狀況,才可以解決問題。而這種新的哲學思想史邏輯正是要求建立在全面的歷史領域中的。馬克思在這里還對歷史進行了四重規定,對歷史發展進行了四要素的解讀。

二:歷史發展的四要素

首先,“它是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前提,即物質資料的生產”【3】這是人的本性,人們在考慮發展歷史的時候,一定是先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只有解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滿足了自己對衣物、食物、住宿、通行等最低的生存條件時,才會思考其他的問題。生產這些可以維持人類生命的所需品,就成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起點,這也是一切歷史發展的前提。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人們開始生產生活資料,創造出全新的生活條件。在這過程中人們產生的活動,也就是實踐,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人們不再是單純的對自然界直接采用,而是有創造性的進行物質生產。

第二,是滿足新需要的再生產。人們不再擔憂生存問題時,衣食冷暖得到保障之后,新的需要便由此而產生。想要創造出更好的生存條件,提高物質保障,在生產這些需要時,同時也伴隨著新需要的不斷產生。循環反復,新需要促進再生產,再生產產生更新的需要。在這樣不斷的再生產中,人們改變著已有的生存條件與環境,推動著歷史不斷向前。

第三,“是人口的生產,即種的繁衍?!薄?】人類在維持自身生命延續時,同時也肩負著繁育后代的使命。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和人的自身生產構成了生產的三個方面。馬克思在這里強調,這是生產的三方面,而不是具有時間順序的三個階段。從歷史的最初,從人類的誕生,這三個方面共存,共同影響著歷史的發展。

第四,是生產中產生的社會關系。最早的社會關系是家庭,即夫妻、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家庭關系隨著人口的增長,隨著需求的增多,也就演變成了從屬關系。新的社會關系就是在人們不斷產生新需求中所產生的。

三:現實的個人與歷史的關系

理解馬克思的歷史,我們不能忽略從“現實的個人”角度出發談論歷史。無論是人們創造出的全新生存條件,還是可以滿足需要的物質資料,這些都是通過人們真實的活動而產生的。顯然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是做不到的。人們生活在現存的社會中,在創造新事物時必然要受到使用工具、物質材料、外界環境的制約,所以馬克思的“現實的個人”同施蒂納的無條件、絕對的自由人也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這種現實的個人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受物質條件生存狀況所制約的人,是肉眼可見的活生生的個體。

具體地說,第一:“現實的人”是實際活動中人。人們為了維持生命的延續,為了滿足新需要,就會產生一系列感性的活動。而費爾巴哈忽視了人們產生的感性活動,馬克思就其觀點進行了批判,并將人們在生產中所產生的感性活動稱之為物質生產活動。這種物質生產活動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其次,“現實的個人”是社會關系中的個體。無論是物質生產還是人的生產都是在人們的共同活動下完成的。在這樣的感性活動中,人與人避免不了要接觸交往。隨著交往方式的改變,人們需要的增多,因人們的活動而產生出的社會關系就會發生改變。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人的本質也就隨之變化。它是社會關系總和的體現。在這可以看出,馬克思的“歷史”具有哲學總體性的特點。

第三:“現實的個人”是特定歷史的人。這里所說的人不是虛構的或者抽象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活人,是有實踐和勞動的人,是受生產力發展制約的人。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前提,人們在生產中產生的活動推動著歷史。人們在創造歷史時,同樣也在創造自己的歷史。因此,人與歷史共存。人是有特定歷史的人。沒有人的歷史也不復存在。在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的“歷史”是具有哲學本體性的。

四:歷史與世界歷史

馬克思指出歷史是依次交替的,每一代都是繼承前一代的物質條件與環境,

利用已有的金錢、材料、生產力去滿足新的需求。在繼承舊環境的情況下,同時也創造了新的環境。馬克思強調正是由于這樣的繼承與發展,才使得每一代發展都具有其特殊的性質。人類歷史正逐步從區域歷史發展到世界歷史。盡管由于地理差異,民族文化差異、宗教種族差異會在歷史發展中都有其獨特的特點,但是隨著人類交往范圍的逐漸擴大,生產方式也越來越完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則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徹底消滅,地域歷史也會愈發的向世界歷史轉變。馬克思在這里強調,這種世界歷史可以用純粹的經驗來證實。

五:結束語

以往舊哲學在面對歷史問題上,沒有直面現存的社會情況,停留在觀念層面,沒有看到人們生產的物質資料,正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這樣一來歷史發展的現實基礎便被掩蓋了,人們作為歷史創造的主體也便被忽視了。這就會產生這樣的局面,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歷史發展無關聯。

馬克思新視域下的歷史觀同以往舊哲學的區別是,馬克思的“歷史”具有哲學本體性,并非簡單的指社會歷史領域,馬克思從現實的前提和個人的實踐活動出發來闡述歷史,這樣的歷史是在哲學本體的語境中建構的歷史。

參考文獻:

【1】張一兵.回到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11)

【2】張一兵.回到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11)

【3】張一兵.回到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11)

【4】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

猜你喜歡
歷史
元旦的歷史演變
歷史重現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新歷史
篡改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7月
歷史上的5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