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視域下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建設研究

2019-09-10 07:22朱冰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 2019年6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信仰

朱冰

[摘 要]堅持共產黨人價值觀需要有效化解馬克思主義信仰面臨的沖擊與挑戰。當下,一些黨員干部存在著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表現為信仰搖擺、信仰缺失、信仰迷失或信仰置換等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源于黨員個體信仰對黨的共同信仰的沖擊、世俗性信仰對超越性信仰的沖擊、非馬克思主義信仰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沖擊、有神論信仰對無神論信仰的沖擊、馬克思主義信仰實現機制不完善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先進性的影響?;獠糠贮h員干部的信仰危機,要以系統化的解決思路,通過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注重信仰的制度激勵、培育精神共同體意識以及構筑希望前景等,重塑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堅守好共產黨人價值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信仰;信仰沖擊;共產黨人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6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071(2019)06-0038-06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這一要求體現了我們黨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為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價值觀,一般認為是主體對客體有無價值和價值大小的立場與態度的總和。價值觀屬于評價性判斷,主要由信念、信仰與理想構成,[1]其中,信仰高于信念,支配著理想的選擇與確立,在價值觀中發揮著支柱與靈魂的作用。一般來說,信仰體現為個體或群體的終極關懷,而“終極”則具有四種含義:一是指生命的最后時刻與死后的時間;二是指人生最為根本和最為重要的某種價值或目的;三是指上升到哲學思維的世界和事物的歷時態的最原始的“始基”和最終的“歸宿”;四是世界與事物共時態的最深刻的唯一的“本質”。[2]本文所談的信仰,主要指第二種含義,即指最高的意義與最重要的價值。

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從信仰上看,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從理想信念上看,體現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追求與必然實現的信念。馬克思主義信仰統攝、影響了理想的選擇與信念的堅定,成為共產黨員能否堅守共產黨人價值觀的關鍵。當前,一些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搖擺。當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于人生發展、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具有指導價值時,黨員干部往往對之深信不疑、信仰堅定。當感覺馬克思主義對于人生發展、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喪失指導價值時或者人生以及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受挫時,一些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就變得動搖不定。二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一些黨員干部所體現出來的享樂主義、奢靡之風,表明一些黨員干部信仰的虛無化、精神的空虛化。三是馬克思主義信仰迷失。馬克思主義信仰迷失表明馬克思主義最高價值追求目標的迷失,在奔向理想信仰的征途中偏離了原初的方向與軌道或者主要奮斗目標被次要奮斗目標所取代、所誘導,出現了管理學中所說的“目標置換”現象。四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置換。馬克思主義信仰置換通常是一種自覺意義上的置換,表明馬克思主義信仰被其他非馬克思主義信仰或反馬克思主義信仰所替代。當前,一些黨員干部所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不過是表明他們精神深處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動搖、懷疑乃至否定,或者對其他信仰產生了好感、向往乃至認同。

如何認識一些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問題?我們認為,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態度。信仰屬于社會意識范疇,主體社會意識的變化歸根結底取決于社會存在的變化。我們只有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視角觀察一些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的發生,才能進行正確的分析把握。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作為社會現實,無疑是最重要、最明顯的社會存在,當然,它屬于動態性的社會存在。這樣一個動態性的社會存在體現為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體現為計劃經濟體制向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過程;體現為同質化社會向異質化社會的轉變過程;體現為神圣社會向世俗社會轉變的過程;體現為單一的思想文化社會向思想文化多樣化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與曾經的社會格局、社會結構、社會運行機制以及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相一致的狀態,日益被打破,出現了不同信仰之間的沖突、信仰與理性之間的沖突以及信仰與現實之間的沖突,導致一些黨員干部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危機。因此,只有認真考察與馬克思主義信仰相關的各種沖突,我們才能找到化解信仰危機的有效路徑,重建這些黨員干部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

二、信仰沖擊:共產黨人價值觀面臨的挑戰

當前,一些黨員干部之所以產生信仰動搖、信仰缺失、信仰迷失或信仰置換,主要是由下列一些原因引起的。

(一)黨的共同信仰面臨黨員個體信仰的沖擊

馬克思主義是黨的指導思想,因而,馬克思主義信仰必然體現為黨的共同信仰,同時,又應該成為黨員個體的信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年代和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高度集中的政治社會體制影響的社會主義建設年代,黨員干部的集體意識非常強,個體意識比較弱,因而黨的馬克思主義共同信仰也自然容易化為每個黨員的信仰,全體黨員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標上同心同向也很容易實現,全黨也呈現為高度集中統一、高度一致的政黨組織。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取向,推動了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遷,個體化日益增強,個體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逐步確立,從而產生了基于個體價值需要的個體信仰,價值觀趨于多元化。隨著個體信仰的產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面對多樣化的信仰,矛盾就有可能產生了。當黨的共同信仰與黨員的個體信仰內在一致時,黨員并不會因為個體信仰的存在影響對共同信仰的堅守與信念;但是,當二者出現了一定的差異、沖突乃至對立的時候,矛盾就會產生,黨員個體可能采取冷漠、消極乃至排斥的態度對待共同信仰的價值要求。

(二)超越性信仰面臨世俗性信仰的沖擊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對超越性價值與意義的追求與向往,彰顯了精神性需要,體現了對人類發展命運的終極關切,因而具有神圣性。神圣信仰,意味著信仰的對象之于信仰者而言,具有最高的價值和絕對的命令感,信仰者往往以純義務和使命感的姿態看待信仰的要求。從歷史來看,無論是革命年代還是建設年代,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黨的信仰,內在滲透著強烈的道德理想主義和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廣大黨員也具有徹底的忠誠、奉獻、犧牲精神,講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注重奉獻、不講索取,處處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了黨的信仰的神圣性。改革開放以來,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大發展,消解了一些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神圣性,催生了以自我為中心,以發財致富為重要內容,以注重享受為價值目標的世俗信仰。由于市場經濟的消極作用、工具理性的膨脹、消費主義的強大影響以及制度機制的不完善,導致一些黨員干部的世俗信仰日益擴張,促使對物質價值以及個體利益的重視往往高于對精神價值及國家、社會利益的重視,甚至出現不要精神只要物質、只有自我沒有集體、注重索取不講奉獻的思想觀念。

(三)馬克思主義信仰面臨非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沖擊

作為最高層次的精神意識,信仰是一種世界觀、歷史觀,也是一種方法論,體現了對世界生成、社會發展的主觀認知并以此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馬克思主義信仰與非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一個重要不同,就在于世界觀、歷史觀與方法論的不同。在當代中國,二者之間的沖突首先表現在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上,表現在如何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問題上。解決這樣的問題,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必須依靠自己的實踐摸索,在前進的過程中自然難免會產生一些始料未及的矛盾與問題,會產生一些與價值預期不相符合的矛盾與問題,這為“左”派理論、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左派理論以及新儒學理論等政治思潮蔓延、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社會土壤。它們紛紛拋出自己解決社會問題、實現現代化的完美方案,爭奪意識形態的話語權,以此影響、爭取、俘獲黨員干部,一些黨員干部由于不能正確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受到這些思潮的影響,改變了自己的信仰。當前,一些黨員干部表現出對“老路”“邪路”的向往,與非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影響下產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仰的懷疑、動搖無疑存在著內在的密切關系。其次表現在錯誤的社會思潮對一些黨員干部的負面影響。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了這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包括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宗派主義等,以及商品交換原則對黨內生活的侵蝕。此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四)無神論信仰面臨有神論信仰的沖擊

現在,一些黨員干部存在著求神拜佛、迷信“大師”、信奉宗教的情形,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信仰要求,損害了黨的形象。這些現象之所以產生,概括來看:一是獲得精神慰藉的需要。一些黨員干部通過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獲得了物質財富,為了消除內心的緊張與不安,求神拜佛,渴望逃避法律的制裁,或為了攫取更大的權力,求得所謂高人的指點,實現內心的欲望。二是超理性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理性與超理性的統一?,F實中,一些黨員干部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理解的失誤不在于強調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真理性、科學性,而在于忽視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之于人的超越性價值與精神皈依的重要性,從而為具有超越性價值的宗教信仰的傳播蔓延提供了機會。三是獲得穩定預期的需要。作為理性的個體,把握未來,規劃未來,獲得穩定的預期感,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就會變得盲從乃至無所適從,往往導致心理的焦慮和不安。但是,由于一些地方部門干部選拔任用不規范、政治生態不健康,個體的有限理性以及客觀外在的不確切,常使得個體無法把握未來。如此,有的黨員干部往往傾向于尋找自認有無限能力的人,為自己指點迷津、明確方向。

(五)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先進性面臨馬克思主義信仰實現機制不完善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黨的信仰,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代表了中華民族與人類社會的根本利益和發展方向,值得廣大黨員為之奮斗。建黨90多年來,在為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的頑強斗爭中,在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艱辛探索中,在為世界和平、人類解放的不懈努力中,無數的共產黨人為了這一高遠的理想信仰不畏犧牲、頑強拼搏,彰顯了黨的信仰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但是,也要實事求是地看到,與黨的信仰的先進性相比,黨的信仰實現機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黨內民主不健全,存在家長制、一言堂的現象,黨員無法講真話、講心里話,影響了黨員權利的正確行使,挫傷了一些黨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干部選拔、管理不完善,存在優秀干部脫穎而出的渠道不夠暢通的問題以及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問題,導致干多干少一個樣,甚至干事不如不干強,產生了一些懶、庸、閑、散的干部,影響了能干事、干成事者的精神狀態;一些地方政績考核的不科學,產生了一些弄虛作假的黨員干部,影響了價值觀、權力觀、事業觀的正確確立,影響了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守。

三、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守共產黨人價值觀

(一)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價值性。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真理與價值的統一,堅定全體黨員干部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必須始終著力于不斷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價值性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認同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得以持續堅守的前提、基礎。全黨要確立高度的理論自信和理論自覺,既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原則與方法,又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姿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不斷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制度成果,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3]。以更加體系性、科學性、針對性,更富有時代穿透力、前瞻力和預判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指導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不斷化解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實踐難題、思想問題和精神困惑,使馬克思主義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科學、有力的指導思想,始終成為全體黨員干部的精神旗幟。

其次,推動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斷地呈現可驗性和可證性,從而不斷體現其現實層面的價值性?!靶叛鰧儆趦r值性判斷,信仰的產生與堅定,主要不是取決于信仰對象的真實性而是取決于其對主體的效用性?!盵4]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能夠幫助中國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與人民幸福,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發揮工具性指導價值。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信仰,固然具有未來指向性,但不同于宗教信仰,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共產主義既是一種理想的未來社會形態,又“是一種現實的運動”,既反映了人們的理想追求,又反映了人們的現實訴求。因而,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具備超越性特質的同時,必須具備一定的可經驗性、可證實性。這就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前奏和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構成,必須不斷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價值主張和價值追求并不斷地靠近,即必須不斷彰顯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人的解放”以及“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道路優越性的不斷呈現是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斷鞏固的現實根基。

再次,要注重彰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終極關切,彰顯信仰的超越性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僅僅存在現實價值是遠遠不夠的,作為終極關切,必須彰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超越性價值。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現實價值的外現,那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則是馬克思主義信仰超越性價值的外現。這就要求在信仰層面實現共同理想與遠大理想的內在貫通、相互支撐。通常,我們把二者的關系視之為“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關系,認為經過最低綱領,可以實現最高綱領;同時我們又認為,最高綱領需要經過數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無論如何努力,共產主義在生前將難以實現,在身后也享受不到努力的好處乃至未來共產主義實現的好處,那么,終極價值何在呢?對此,有學者認為,“從實有的共產主義運動向應有的共產主義社會的轉化,是一個無窮延伸的歷史過程。相對于人類整體生命的無限性來說,實現共產主義具有此岸性,相對于人類個體生命的有限性來說,實現共產主義無疑具有彼岸性”,[5]即對于“大我”而言,共產主義具有此岸性,對于“小我”而言,共產主義具有彼岸性。問題是,不同于宗教信仰所具有的生前努力,死后進入天堂、天國或極樂世界的價值主張,這是對于個體而言不具備實現可能性的彼岸性,導致馬克思主義信仰對于個體的終極價值而言存在疑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使之具有宗教般的終極關懷,避免一些黨員干部滑向有神論信仰,避免世俗信仰等非終極信仰的消極影響,一是要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認同,增強道德修養,提升道德境界,確立正確的道德判斷力與榮辱感,抵制錯誤思潮的影響,借鑒、融合儒家優秀道德信仰的精髓,彰顯“內在超越”。在邁向共產主義運動中注重追尋個體“精神不朽”的價值,而不是生命不朽或物質不朽的價值,變外在超越為內在超越,使“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實現“小我”的精神永在;二是進行共產主義此岸性構建,即既把共產主義作為終極目標看待,又作為過程看待,強調每一步發展都在邁向共產主義,每一個發展成果都蘊含著共產主義的要素。由此,對于個體而言,馬克思主義信仰可以實現此岸性與彼岸性的內在貫通、實現個體的現實關切與終極關切,在滿足個體理性需要的同時,滿足超理性需要。

(二)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注重制度激勵

信仰,就存在形態而言,有私人化的信仰和組織化的信仰。與私人化的個體信仰不同,黨的信仰是一種組織化、制度化信仰,是一種需要共同參與、共同分享、共同奮斗的信仰。這就要求通過有效的方式方法,維護信仰、鞏固信仰,激勵更多的人接受信仰、認同信仰。歷史與現實表明,相對于其他方式方法,制度建設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鄧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6],點明了不同性質的制度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同時也暗含了好的制度所具有的制約與激勵功能。這就意味著,一要通過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制度的信仰維護作用。制度,一般不會自動地產生信仰,但是,好的制度可以有效地呵護信仰。因為,制度規定了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違背了會怎樣,等等,充分發揮制度的懲戒功能,可以有效防止有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行為出現,讓健全的制度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鞏固與堅守營造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二要通過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制度的信仰激勵作用。信仰,好比大樹,只有不斷為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源源不斷地輸入正能量,這棵大樹才能枝繁葉茂、發展壯大,否則,橫加傷害,任意摧殘,再強大的信仰也有可能轟然倒塌。因此,應充分發揮制度的促進、激勵功能,建立健全黨的理想信仰的共同分享、共同奮斗機制,使每個黨員基于公平的制度平臺獲得個體的發展,在實現個體理想信仰的同時,共同實現黨的理想信仰,推動全體黨員干部始終保持昂揚銳氣、蓬勃朝氣和浩然正氣。為此,要努力健全完善黨內民主集中制度,營造愿干事者有平臺、能干事者有機會、干成事者有舞臺的發展環境,實現制度建設與信仰堅守之間的良性互動。三要通過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制度所提供的穩定預期作用。德才兼備、注重實績,而不是其他別的條件、因素,是黨選人用人的原則。要遵循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根本原則,形成充滿活力、公道正派的選人用人機制,把這項原則切實地貫穿到制度設計的各個環節中去,貫穿到選人用人的各項機制中去,通過制度建設,充分發揮這一原則、制度、機制對黨員干部價值觀念與行為的感召作用、引領作用、支配作用,為黨員干部指明奮斗的方向、努力的目標,提供明確的預期。

(三)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建構精神共同體

信仰意味著精神家園,而黨這一共同體則是黨員精神家園的堅實依托。黨,作為共同體,是人為努力建構的共同體,是以現代社會政黨組織為基礎的精神共同體,“所謂精神共同體,是指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價值追求的人們為了滿足主體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方面的需要所結合起來的共同體”[7]。因此,增強黨員的共同體意識,需要著力從情感層面、意志層面與心理層面進行努力培育,通過不斷強化黨員的共同體意識,推動廣大黨員干部自愿在黨的理想信仰的指引下不斷前進。為此,一要加強歷史教育,確立深厚的歷史意識。歷史感是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全體黨員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精神情感是確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礎,是形成榮辱與共、休戚與共的重要基礎。要注重批判形形色色的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在全黨堅持不懈地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樹立黨員的榮譽感、自豪感;要注重依托特定的紀念節日,依靠一定的紀念儀式,增強黨的神圣感和黨員的神圣感,增強黨員對黨的認同感。二要推進黨內民主,確立黨員的權利意識,鞏固黨內民主基礎上的統一體?!包h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實踐中,我們要以充分保障黨員干部的民主權利為根本,切實推進黨內民主,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主動參與意識、主動融入意識與主動奉獻意識。三要凸顯人文關懷,增強黨員干部的心理歸屬感。歸屬感是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所在。實踐中,要重視從思想、工作、生活上關心黨員干部,做好黨員的各項服務工作,要健全黨內的支持、關懷、幫扶機制,加強對老黨員、老干部、生活困難黨員的關心、幫助,讓廣大黨員干部充分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形成有困難找黨組織、有困惑找黨組織、有委屈找黨組織的良好局面,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四要增強共同體意識,還要著力使黨的共同信仰化為每個黨員干部的信仰,實現二者的有效貫通融合。要注重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本質一元性與表現形態的多樣性,包容正當、合理、有益的多樣化、多層次的個體信仰,批判抵制錯誤、腐朽的個體信仰,以黨的共同信仰為主導,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實現對個體信仰的正確引領,實現全體黨員干部對黨的信仰的價值共識和價值認同,避免黨的共同信仰的虛化、淡化、邊緣化,推動全體黨員干部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旗幟下,并肩奮斗、共同前進。

參考文獻:

[1]李德順.從價值觀到公民道德[J].理論學刊,2012(9):58-61,128.

[2]荊學民.現代信仰學導引[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33-34.

[3]李長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gmw.cn/sixiang/2012-06/04/content_4269574_2.htm.

[4]黃明理.公民道德信仰理論及實證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38.

[5]王玉樑.理想信仰與價值觀[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341.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7]肖紅軍,秦在東.精神共同體及其形成路徑探悉[J].學術論壇,2011(6):38-41,89.

(責任編輯:青 山)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信仰
“主義信仰”之根
中國夢視閾下大學生的信仰困境和信仰塑造 
互聯網時代怎樣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
現代化視域下個人信仰與社會信仰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信仰養成規律和機制探析
網絡多元時代如何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
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問題的哲學思考研究
高職院校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前提性問題思考
解讀“信仰”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特點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