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與族群互動過程研究

2019-09-10 18:25薛姍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3期
關鍵詞:康定食物

薛姍

【摘要】:族群研究一直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所關注,但以飲食文化為切入點對族群關系進行討論的研究相對較少。而康定市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馬古道重鎮、藏漢交匯中心,各地各族的商人將家鄉風味帶至此地,共同組成康定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故本項目以康定為案例地擬以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法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對漢、藏、回三個民族的食物互動過程進行研究。

【關鍵詞】:族群互動 食物 康定

一、族群的研究現狀

族群向來是人類學家研究的重點之一,馬克斯·韋伯認為“某種群體由于體質類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遷移中的共同記憶,而對他們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種主觀的信念,這種信念對于非親屬社區關系的延續相當重要,這個群體就被稱為族群”?!?】潘蛟認為族群不僅是一種組織,一種人們共同體,或勃羅姆列依所說“族群社會機體”,而且也可以僅僅是一種人群范疇,或勃羅姆列依所說的“族體”。作為人群范疇,族群僅僅是一種根據人們的世系、文化認同和歷史記憶來做的人群分類?!?】歸結起來族群就是社會成員共同的認知和情感依附。隨著時代發展,各族群間飲食文化不斷相互吸收、融合,并與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促使飲食文化的改革創新,而族群關系也在此基礎上發生著潛移默化地變化。

二、康定族群與飲食互動過程現狀

“藏彝走廊”是我國歷史上藏、漢、彝、羌等西部各民族遷徙、交流、融匯的通道,在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一體多元”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康定正處在這個“走廊”的中軸之上,是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族群與文化的交匯點、融合區、發散地。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康定不同于其他藏區的飲食文化,漢藏回等民族的飲食在此相遇,互相學習又彼此區別,顯現了不同族群間的差異與交融過程。

基于本次的田野調查發現,康定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因素形成了多族群雜居共生的文化景觀,這樣的社會現狀使得康定社會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互補性,并且在不同族群間互動交流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積極作用。人類學家巴斯說過:“在一個具有包容性的社會體系中,就族群的文化特征來說,聯系幾個族群積極紐帶取決于他們之間的互補性;這樣的互補性可能會導致相互依賴或共生,建立起接合、融合區域”【3】。而在康定的食物與族群互動過程中族群間的包容性、互補性就使得漢藏回等多民族間相互依賴、共存。

以牦牛肉這一帶有藏族特色的食物原材料在不同餐館內菜品的呈現方式和消費人群為例,首先,在川菜館內多為牛雜湯鍋、干鍋,經過與餐館老板的交流,了解到食用人群以游客居多,而本地藏族則會選擇傳統川菜;在重慶人所開的燒烤店中有一大特色就是烤牦牛肉串;在清真餐館中為涼拌牦牛肉;在藏餐廳則為傳統的牦牛肉菜品,如牦牛肉干。為此我們專門前往當地位于郭達橋的菜市場進行走訪,了解到牦牛肉產地為九龍,在那里專門有個牦牛屠宰場。因為藏族不殺生,當地人把牛賣到廠子里,由漢族或者回族宰殺,然后再運來康定,分銷給各類消費人群。從原材料到菜品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族群間的交流互動,它并不只是某單一族群的產品,是多個族群相互協作,彼此關聯的“復合品”。

在歷史,康定作為川藏茶馬古道上三個貿易集散重鎮之一,是漢、藏、回等多個民族在四川進行貿易往來及文化交流的匯合點,為來往的不同民族提供食物供給;而今天,康定作為川藏線入藏的必經之地和旅游城市,不僅為入藏者提供補給,而且還有涼粉、牛肉干和鍋盔等特色食品供游客選擇。涼粉這一具有漢式風格的小吃卻成為康定這一民族地區特色食物;在調研中發現,以陳家涼粉為代表的涼粉小吃受到當地人和游客的青睞;在和陳家涼粉的老板聊天時了解到,她是一個藏族,但她們自己家早上就會以涼粉、糌粑和酥油茶為早餐,而且當地的很多藏族也喜歡把涼粉當做早餐;游客則會選擇購買大量成塊的涼粉作為特色產品帶回家送給親朋好友。

另外,鍋盔作為康定一大特色食物,幾乎隨處可見,在任何餐館都有出售。通過與當地人的交流了解到,鍋盔是家家戶戶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藏餐廳的老板處也得知,她們稱鍋盔為“藏式大餅”,一般都是會在家中自己做,與涼粉搭配在一起食用。但康定的鍋盔與成都的完全不同,卻與相隔千里之外的陜西關中地區的鍋盔一模一樣,據文獻得出,商人是較早伴隨著清朝軍隊進入川藏官道康區段沿線的移民群體。在清代康區漢商中,陜商的勢力最大,康定之“商業霸權全在陜人掌握”。所以推測由于鍋盔方便攜帶又易于保存,就跟隨著陜商一同來到了康定,成為各個民族日常生活食物之一。

上述的這些案例都向我們展示了不同族群間在食物上的交流互動情況,而在這些食物互動的過程中不同族群間的邊界在不同的方面呈現出了不同的狀態。受當今民族互嵌的社會背景影響,康定不同族群間的交流日漸頻繁,在飲食文化方面的互動也不例外。漢藏回等多民族在食物互動中,利用相互間的包容性、互補性進行交流,形成一條條的食物互動鏈條。

三、結語

通過對康定漢藏回等民族的食物與族群互動過程研究可以發現,在食物與族群互動過程中,交流互動并不會使得族群邊界消失,反而使得有些族群邊界變得清晰,所以,即使交流互動頻繁使得在有的方面族群間的邊界會出現模糊的狀態,但彼此間在一些文化方面的差異還是會保存下來。通過深入了解康定地區飲食文化的形成及其變化過程,在民族志層面豐富和推進了食物與族群的研究,為今天民族間的有機互動、良性交往,以及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民族社會組織和社區,提供民族志個案。

【參考文獻】

【1】 蔣立松.略論“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2 (1).

【2】潘蛟.“族群”及其相關概念在西方的流變[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3】 [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著.高崇譯.族群與邊界(序言)[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9(1):2.

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食物與族群互動過程研究-基于四川康定的調查》

項目編號:201810656036

猜你喜歡
康定食物
《康定情歌》用文藝鐫刻山下的不朽戀歌
康定:酒,或散文詩(隨筆)
康定行吟
SWOT視角下康定武術培訓市場研究
末代土司的“邊”與“界”
搞笑:將食物穿身上
食物從哪里來?
食物也瘋狂
Food(食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