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山市糧食生產發展的輝煌歷史成就

2019-09-17 09:59鄭家文
經濟研究導刊 2019年22期
關鍵詞:壩子糧食品種

鄭家文

摘 要:保山位于祖國西南邊陲,全市國土面積1.96萬平方公里,市內海拔最低處在龍陵縣與緬甸交界處的萬馬河口,海拔僅535米,海拔最高點在騰沖市與怒江州交界處的高黎貢山大腦子,海拔高達3 780.9米,全市的氣候類型,不僅有低緯氣候,而且有高原氣候,還有季風氣候和山地氣候;就光熱資源而言,熱帶、亞熱帶、溫帶和高寒冷涼氣候資源一應俱全;市內不同生態區降雨差別很大,低熱河谷生態區年降雨不到800毫米、騰沖和龍陵多雨區年降雨超過2 000毫米。保山市轄區高黎貢被科學界稱之為“動植物物種基因庫”和“動植物東西過渡的紐帶和南北交匯的橋梁”,市內立體氣候特征明顯,立體農業現象突出,我國種植的農作物大多數在保山市都能找到適宜種植的生態區域,保山市具有發展多種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關鍵詞:橫斷山;壩子;糧食;品種;產量

中圖分類號:F326.1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2-0031-03

云南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其中,山地占84%(全國只占69%),滇東高原大概占10%,幾條大江大河的河谷和崇山峻嶺間的山間盆地(當地俗稱“壩子”)僅占6%。全省地貌特征是“山地為主,高原為輔,谷壩鑲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間分布”。云南省大致以玉溪市的元江谷地和進入紅河州的云嶺山脈南段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的地貌區叫橫斷山地,屬于橫斷山系南段,山地的總面積多達33多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84%,但壩子數量較少,占全省總數的34%,面積占全省壩子總面積的25%;東部是云貴高原的一個組成部分,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10%左右,壩子占全省壩子總數的66%,壩子面積占全省壩子總面積的75%。保山位于滇西橫斷山八州市的中心,據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保山市最大的壩子“保山壩”22.08萬畝,居全省第11位,保山市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共有99個,占國土面積7.3%,高于全省1.3個百分點。

一、保山農業開發較早

市政府所在地的保山壩,是保山農業的代表,據有關史料記載,保山壩雖地處僻壤,但開發較早,遠在殷商時代,土著居民“濮人”即已向商朝納貢。哀牢王還請益州西部屬國的中原漢人到麥場(“麥場”地名至今還在,屬現在的東城區)傳授牛耕代人耕的先進技術,并在大官廟(“大關廟”地名至今還在,屬現在的東城區)之南的爐壇村開設作坊鑄造鐵犁頭,大力推行牛耕,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不僅如此,哀牢王為準確指導農業生產,每年春節大年初一率領經驗豐富的司農長老前往哀牢山頂的金井觀測井水升降變化,預測當年雨水多少以便安排農事,現今人們稱金井為“哀牢王的氣象站”。柳貌歸漢后設立永昌郡,保山壩的農業生產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而“西南絲路”的開鑿及漢武帝拓邊置“不韋縣”,則開了經濟繁榮的先聲。

還有文獻記載,武候南征,曾派軍到此屯田墾邊,帶來了漢族地方先進的耕作技術,如“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大大推動了邊疆生產力的發展。從保山城南漢莊鎮(當年蜀兵駐防與屯糧重地)汪官營蜀漢墓出土的陶牛等隨葬品正好為此說提供了可信的實物依據。

此后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保山壩人更以吃苦耐勞的“大肋巴”精神,一代接一代地精心耕耘著自己的家園,逐漸摸索和創造出了一整套向大地要糧的過硬本領——至今已受益1700多年的諸葛堰(俗稱“大海子”)修筑和使用,標志著保山先民很早就懂得了水利在農業生產上的重要地位。許許多多世代相傳的農諺,則凝聚著保山壩的莊稼漢們在了解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中所展示的聰明才智。而至今仍普遍使用的獨具地方特色的“大字號”農具,更生動地告訴人們,這些種田能手是怎樣播種豐收的。不過,保山壩真正成為“滇西糧倉”,卻是新中國誕生以后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奇跡!

新中國成立以來,莊稼漢們以當家做主的時代精神,花大力氣改造自然和生產環境。20世紀50年代末建成使用的北廟水庫,匯水面積119平方公里,一次又一次地保障了保山壩12萬畝水稻良田(占全部水田面積的80%以上)在大旱之年奪豐收;20世紀70年代人們又分別根治了大沙河和東河,從而變害為利,徹底結束了東河沿岸“逢雨成災”的歷史。保山壩,終于成了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風水寶地”和“飯甄子”。1978年以后的七年中,保山壩14.5萬畝水稻,平均畝產連續過千斤,在云南名列前茅;1983年高達621公斤,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

二、保山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走在全省前列的典型事例

1.“京國92”是保山市農科所在全省率先雜交選育成功的第一個常規粳稻新品種。京國系是保山市農科所于1970年用京引120作母本,國慶20作父本,采用溫水去雄配制雜交組合選育而成的常規粳稻品種,最初定名為“漢雜一號”,后來定名為“京國系”,1975年鑒定25個株系,單產達590~780公斤,1976年鑒定22個株系,單產達515~825公斤,并從中選出早、中、晚熟系列品種,1978年品種比較試驗平均單產550公斤。其中,京國92單產最高達740公斤,超過當時大面積的種植品種,1978年發展到2萬畝,1979年5萬畝,1980年8.4萬畝,1981年12.5萬畝,1982年15.3萬畝,1983年18.6萬畝,1984年19.6萬畝,1985年20萬畝。自1978—1985年僅在保山地區就累計推廣101.4萬畝,1983年水稻品種“京國92”通過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986年獲保山地區行政公署科技進步特等獎。

2.新型兩系雜交粳稻育種理論和技術創新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笆濉逼陂g,保山市農科所育成了“保粳雜2號”和“76兩優5號”兩個高產優質兩系雜交粳稻新品種,在產量、米質、適應性方面均取得突破。保粳雜2號在云南省雜交粳稻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達到775.5千克,比對照滇雜31增產2.4%;76兩優5號在云南省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達到718.7千克,比對照滇雜46增產5.71%。保粳雜2號、76兩優5號稻米品質分別達到國標三級和二級。這兩個品種在云南省1 500—2 000米的中高海拔區域得到大面積推廣,至2018年,累計推廣面積突破60萬畝。新型兩系雜交粳稻育種理論和技術創新在全國處領先水平。

3.雜交玉米“保玉7號”在大面積生產上累計推廣6 100多萬畝。保玉7號是保山市農科所利用保107×保108于1987年選育而成的玉米單交種。1997年通過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滇玉20號。該品種適宜于云南省及周邊相鄰的貴州、四川等省區,以及緬甸、老撾等鄰國廣大中低產玉米種植區域推廣。截至2013年,保玉7號累計推廣6 100萬多畝,1997年獲保山地區行政公署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 獲云南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4.十四個“保大麥系列”新品種通過國家品種登記在云南尚屬首例。保山市農科所自1988年以來30多年間一直堅持選育啤飼大麥新品種,先后有“V013”“莫特44”等5個品種通過市級審定,“V06”“V24”等13個品種通過省級審定(登記),“保大麥6號”“保大麥8號”“保大麥12號”等14個品種通過國家品種登記,“保大麥13號”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其中,“保大麥8號”在全省大麥主產區最多年每年推廣80多萬畝。

三、保山糧食作物栽培技術新進展

1.保山壩十萬畝噸糧田建設在云南省史無前例。隆陽區委、區政府根據云南省委四屆六次全會提出的在全省范圍內用六年時間建設不同層次的高產穩產農田戰略決策,于1990年3月提出首先在保山壩6個鄉(鎮)50個行政村(辦事處)建設10萬畝噸糧田,要求四年完成,并組織噸糧田指揮部負責實施(原保山地區農科所畢景亮同志為技術負責人)。經過三年努力,到1992年秋收時,保山壩100 283畝稻田平均畝產(大小春兩季合計產量)達到1 031.8公斤,創凈產值2 787.13萬元,提前一年完成預定計劃指標,在云南省屬于史無前例。保山壩十萬畝噸糧田建設的主要經驗有三點:一是采取科技人員為主的綜合集團承包,做到“技、物”結合;二是推廣優良適用稻麥良種,規范化栽培管理,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做到良種良法配套;三是對科技示范戶和廣大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做到技術到位。

2.保山壩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處于全國領先水平。2008年9月25日,農業部邀請有關專家組成水稻高產創建驗收專家組,對隆陽區承擔的“農業部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進行產量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的匯報,察看了萬畝示范區的水稻長勢,按照農業部農辦“農[2008]82號”文件的管理辦法,采用龍舟4L2-1聯合收割機實收測產。萬畝示范區由相鄰的金雞鄉和河圖鎮2片構成,總面積1.14萬畝,示范品種是滇雜40、繁13等高產優質品種,采用水稻精確定量等綜合栽培技術保證了高產創建活動的順利實施,專家組驗收高產攻關田畝產干谷917.6公斤、上等田畝產干谷860.8公斤、中等田畝產干谷773.1公斤、下等田畝產干谷743.2公斤,專家組通過目測上、中、下田塊的比例為15%、55%、30%,由此測算隆陽區水稻高產創建萬畝加權平均畝產777.3公斤,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保山壩的水稻生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3.保山市農科所啤飼大麥高產栽培五年創五個全國第一。一是啤飼大麥“保大麥6號”創全國單產第一。保大麥6號是保山市農科所通過系統選育的二棱高產啤飼大麥新品種,2007年,保山市農科所和騰沖市固東鎮農科站在樂坪村示范60畝,田間測產加權平均畝產673.7千克,2007年5月1日,保山市農業局邀請有關專家在固東鎮樂坪村趙應忠承包田實打實收1.14畝,曬干揚凈實收畝產達717.4千克,據查新資料顯示,該品種創全國單產之最。二是啤飼大麥“云大麥2號”連創兩項全國第一?!霸拼篼?號”是保山市農科所麥類室和云南省農科院麥類常規課題組共同選育的又一個超高產啤飼大麥新品種。2009年4月17日,經云南省農業廳有關專家組成的省級專家組,對保山市騰沖縣固東鎮羅坪村山寨3組、4組93戶連片種植的206畝“云大麥2號”進行了分類測產驗收,以及小面積實打驗收,分類測產驗收結果是:羅坪村種植的啤飼大麥新品種“云大麥2號”206畝連片豐產樣板平均單產達629.6公斤,并對三組趙有蛟戶0.64畝和趙有蛟戶1.2畝進行了機械實收,鮮重分別為715公斤和1 310.6公斤,扣除34%的水分及雜質,折合畝產干重分別為737.3公斤和720.8公斤,科技查新結果顯示,“云大麥2號”百畝連片豐產樣板平均單產和最高單產均為全國第一。三是啤飼大麥千畝和萬畝平均單產創全國第一。2011年,保山市農科所在固東鎮開展市、縣、鎮、村聯辦樣板,充分發揮科研團隊的作用,分別實施“百畝方、千畝片、萬畝區”各1個,主要種植云大麥2號和保大麥6號??萍既藛T對項目區61塊田120.4畝測產,百畝方平均畝產626.3公斤,比非樣板區畝增92.1公斤;千畝示范片平均畝產578.7公斤,比非樣板區畝增64.8公斤;萬畝示范區平均畝單504.2公斤,比非樣板區增51.9公斤,以上“百、千、萬”三項種植的啤飼大麥累計產量比非樣板區增加總產56.05萬公斤,按市場價每公斤1.8元計算,產值增加106.5萬元,獲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2011年5月4日,保山市農科所、騰沖市農業中心和固東鎮農科站共同舉辦的萬畝啤飼大麥高產示范樣板,經過省、市、縣專家驗收組實地測產驗收結果是:千畝示范片平均畝產578.7公斤和萬畝連片種植啤飼大麥平均畝產504.2公斤,創下我國連片種植啤飼大麥單產新高。據云南省農科院研究員曾亞文博士介紹,啤飼大麥連片種植千畝示范片平均畝產578.7公斤和萬畝平均畝產500公斤以上,不僅名列全省第一,在全國也屬罕見。

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保山市今天的糧食安全

今天,當我們站在時代的新起點回望歷史深處,中華民族的有識之士早在兩千多年前(公元前7世紀)《管子》一書中就指出,排除“水、旱、霧、雹、霜、歷(?。?、蟲”等的威脅是“為國之道”??梢?,當時也就把防御自然災害列為有關政治經濟上的重要措施;東漢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提出“知為力”的論點,比現代實驗科學的鼻祖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早一千多年。當我們翻開《保山地區志》《保山縣志》《騰沖縣志》和《龍陵縣志》,字里行間記下了許多心酸的往事:康熙52年(1713)“洪災,保山斗米千錢”;乾隆52年(1787)4月“騰越連旬大雨,民大饑”;嘉慶22年(1817)“保山大旱,萬余人乞討城鄉各地,騰越、順寧秋旱,饑疫流行”;同治元年(1862)“永昌大旱,野菜、田螺皆盡,死者無數”,“龍陵大饑,人相食”……浩如煙海的古農書中,有許多處于當時世界領先水平的科學技術的記載,兩千多年過去,說明了一條真理,雖然仁人志士們有很好的治國方略,但都因為社會制度問題,即使有再好的措施也沒有辦法付諸實踐,舊中國餓殍遍野、饑寒交迫成了廣大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

解放后,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人民戰勝一次又一次的天災,糾正一次又一次的人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步一步從勝利走向勝利。曾幾何時,就在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在許多重要刊物和重大的國際會議上拋出“誰能養活中國人”觀點,萊斯特·布朗大放厥詞,危言聳聽,一時間,“中國威脅論”成了一種不脛而走的謊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出臺惠農政策,健全科技隊伍,加大科技投資,改善生產條件,200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國家糧食安全體系問題,十五屆五中全會決議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敝链?,“糧食安全”概念第一次載入黨和國家的正式文件。2018年保山市糧食已連續十五年增產,人均糧食產量達到550多公斤,人均占有糧食超過國際400公斤的統一“糧食安全”規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我們的飯碗里實實在在裝著我們生產的糧食??梢哉f,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保山市今天的糧食安全。

五、保山因糧食調出數量多而獲“滇西糧倉”之美譽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這31年間,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糧食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重要戰略物資,尤其是20世紀的50—70年代,由于種種原因,全國糧食長期短缺,曾出現過1958—1961年“大躍進”時期的“大饑荒”,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全國上下農業生產幾乎就是“以糧為綱”。在哪個火熱的年代,保山糧食生產發展很快,從1957年有糧食調撥任務以來,至1995年39年間,保山地區累計調出84.8億公斤糧食支援全國各地,平均每年調出2.2億公斤貿易糧。由于保山調出糧食數量多,人們贊譽保山為“滇西糧倉”。

六、對今后全市糧食生產持續發展提出三點建議

1.提高農田水利化水平,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山市水資源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1/15,居全省第七位,雖然總量較豐富,據2017年底統計,全市水利化程度才是46.0%,也就是說全市還有54%的耕地處于靠天吃飯自然狀態,保山市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干濕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5月晴空萬里,小春生產的最大威脅就是干旱,今后要在水庫建設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設等方面加大治水力度,提高農田水利化水平,確保旱澇保收,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2.提高優質糧食種植面積,增加農民收入。多年來,保山市人均糧食生產遠遠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顯著高于國際糧農組織規定的糧食安全線,從總體上看,保山市糧食產量雖然數量不少,但提高質量的空間還很大,今后一定要在優質糧食新品種選育和示范推廣上下功夫,通過提高糧食品質來增加農民收入。

3.提高規?;N植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據有關資料介紹,保山市戶均耕地3.5—4畝、云南全省戶均耕地7畝、全國戶均耕地9畝、世界戶均耕地14.8畝;從2018年統計資料看,保山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300元,比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00元少3 300元、少29.2%;保山市在耕地面積上沒有優勢,要提高農民收入,只有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種植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才有希望在種田種地上增產增收。

猜你喜歡
壩子糧食品種
幾株月季
沙坡頭區2020年硒砂瓜自然富硒品種篩選試驗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逆向倒推,非比尋常
珍惜糧食
云南蘸水謠
寬壩子賦
干壩子散記
分析次日必補跌品種盤口細節
北京植物園 國內首個月季品種測試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