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武漢旅游城市功能轉型的研究

2019-09-19 13:05劉娟
當代旅游 2019年3期
關鍵詞:武漢市轉型旅游

劉娟

摘要:筆者在文中嘗試論證了由于高鐵開行等交通運輸方式的重要變革,促使了武漢市的旅游城市功能由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集散和客源地綜合發展轉型以及轉型后的武漢市旅游業適宜定位為“城市旅游”。同時作者對武漢市旅游城市功能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武漢市;旅游;轉型

一、研究緣起

2009年12月武廣高鐵開通,線路經湖北武漢,連接湖南長沙,抵達廣東廣州。它的開通使武漢到廣州的運行時間由原來約10小時縮短為4小時,沿線超過1億的居民享受其“公交式”運營帶來的便利。2010年據武漢鐵路局統計,武廣高鐵開通以來,來漢旅游的旅客占比達40%,來自廣東及港澳地區的占80%,突破3萬多人次,首次實現入大于出。據武漢市旅游局統計,2010年旅行社接待的武廣高鐵團近千個,人數達2.6萬人次,武漢主要景區接待人數最低增長20%,最高增長400%。

從統計數據來看,將武漢市旅游局 2009 年 1~12 月與2010 年 1~12 月武漢市旅游經濟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分析:2009年武漢市旅游總收入508.65億元,接待國內旅游者6359.99萬人次,2010年武漢市旅游總收入753.73億元,接待國內旅游者8852.34萬人次,可以看出武廣高鐵的開通,短期內極大地推動了武漢市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2年7月1日,漢宜高鐵正式開通。漢宜鐵路東連合武鐵路,西接宜萬鐵路。由武漢漢口站經漢川、天門南、仙桃西、潛江、荊州、枝江北到達宜昌花艷,在宜昌東站與宜萬鐵路接軌,全長292公里。從武漢到宜昌的陸上交通時間壓縮至1小時50分左右。經過一年多市場培育,它公交般密集的開行,逐漸引爆了“假日購物經濟”。

基于以上信息,提出研究假設:①交通運輸方式的變革促使武漢市旅游城市功能轉型;②轉型后的武漢市旅游業適宜定位為“城市旅游”。

二、交通運輸方式的變革促使武漢市旅游城市功能轉型

(一)武漢市長期以旅游客源地、旅游集散地作為其旅游城市功能。

旅游客源地,一般指客源輸出地。旅游過境地是指在中長線旅游線路中,旅游者在達到或離開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過程中所經過的地方。旅游集散地與過境地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過境地更多地集中在主要的口岸和交通樞紐,而集散地除此之外,還包括中心城市。很多中心城市本身缺乏目的地的相應吸引力,但由于是中心城市,所以客觀上構成集散地。

武漢作為華中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規模大,是國家重要的鐵路和航空運輸樞紐。長期以來,武漢市作為華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以及中心城市,但由于市內旅游資源稟賦的等級長期相對于宜昌三峽、湖南張家界等距離300公里左右的世界級旅游資源缺乏相應吸引力,所以客觀上構成旅游過境地和集散地。同時作為華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規模大的城市,它也成為各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客源地。

(二)高鐵促使武漢市向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集散地綜合發展轉型

(1)武漢市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出游市場范圍擴展到1000km范圍。旅游目的地是能夠使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追求旅游動機實現的各類空間要素的總和。

1997年吳必虎研究得到中國城市居民關于旅游目的地選擇行為的規律,首先是距離因子影響了目的地到訪率?!爸袊鞘芯用衤糜魏托蓍e出游市場,隨距離增加而衰減;80%的出游市場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內的范圍內?!?/p>

距離可分為客觀距離和感知距離??陀^距離以里程來衡量,感知距離以克服客觀距離所消耗的時間、資金和精力等來衡量。參照吳必虎的研究標準,將500公里換算成陸上時程即為5.5~6.5小時,也就是說80%的出游市場集中在距城市6小時左右的范圍內。

2013年陸軍等以高鐵為研究對象,利用國內外將“物理地圖”轉化為“時空地圖”的相對成熟的技術,選取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和重慶5個基準點,保持5個節點的地理坐標不變;以5個高鐵經濟區范圍內的264 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分別計算各節點到大基準點的最短通達時間,實現“空間坐標”向“時間坐標”的轉化。照通達時間為坐標的扭曲分布圖,武漢與各節點城市之間的距離明顯減小。

武漢到廣州的客觀距離約1000公里,高鐵未開通前的京廣線從廣州到武漢的時程約11~13小時;武廣高鐵開通后,廣州到武漢的時程為4小時左右。隨著合武客專、鄭西客專、京廣高鐵等高鐵線路的相繼開通,武漢與鄭州、北京、上海、西安的時距均在6小時以內。參照吳必虎“80%的出游市場集中在距城市時距6小時左右的范圍”的標準,以武漢市為旅游目的地的出游市場距離范圍擴展到1000公里范圍。

(2)城際高鐵使武漢周邊時距2小時城鎮出現同城化。隨著漢宜高鐵、武孝城際、武黃城際、武咸城際的開通,武漢與宜昌及沿線城市的時距縮短至2小時以內;與1+8城市圈的時距縮短至1小時以內。武漢高鐵框架使周邊城鎮格局呈現出同城化(武漢-黃岡城區-孝感-鄂州)和一體化(武漢、黃石、仙桃、潛江、信陽、岳陽、九江),形成武漢高鐵經濟區。合肥-武漢的高鐵穿越大別山延伸至宜昌,形成與京廣高鐵交匯的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城市集聚區”。

(3)高鐵促使武漢市向旅游目的地綜合發展轉型。自2009年12月,武漢市高鐵正式開行以來,武漢市旅游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從武漢市旅游發展委員會統計的2008-2017年旅游收入及可以看出,從2009年開始,旅游總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到2010年,旅游總收入為753.73億元,是2008年的兩倍;至2017年,則增長至2812.82億元,是2008年的8倍。武漢市正由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綜合發展轉型。

三、轉型后的武漢市旅游業適宜定位為“城市旅游”

(一)關于城市旅游

目前,“城市旅游”尚無公認的定義。何海濤認為:“城市旅游”指發生在城市范圍內各種游樂休閑活動的總稱,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質與精神消費活動。保繼剛認為:“城市旅游”是以城市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動。由于城市牽涉的內容廣泛而復雜,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特色,城市旅游的內涵也不盡相同。

(二)武漢市的旅游價值體現于“城市旅游”

(1)武漢市發展城市旅游的資源條件

武漢市是位于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同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其發展的歷史悠久,基礎深厚。優越的社會經濟條件及其本身所擁有的多樣的自然旅游資源和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為其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城市資源的豐富與否、質量高低與否都將直接影響著城市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旅游產業的發展。許賢棠等在《湖北省旅游資源稟賦空間分異的綜合評析》的研究中,選擇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世界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旅游區等9項指標進行評價得出湖北省旅游資源稟賦最優的為恩施與十堰。

(2)優越的交通區位條件使武漢市城市旅游價值凸顯

城市的旅游資源區位與交通條件構成了旅游產業的空間競爭力。城市旅游資源稟賦是旅游資源的絕對價值,但是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取決于旅游資源的絕對價值,更取決于旅游資源的相對價值,即城市的旅游資源在空間位置上與鄰近區域旅游資源的組合關系。城市是否擁有良好的區位、便捷的交通、發達的區際交通網絡、較大的航空、鐵路、公路、水路客運量將決定其旅游資源的相對價值、客源市場的規模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在許賢棠等在《湖北省旅游資源稟賦空間分異的綜合評析》的研究中,也表明“由于武漢市區位優勢明顯,旅游服務設施完善,都市休閑觀光資源突出,對旅游者產生強大的旅游吸引。何海濤認為:“城市旅游”指發生在城市范圍內各種游樂休閑活動的總稱,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質與精神消費活動。保繼剛認為:“城市旅游”是以城市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動。

武漢市 2011 年度旅游總收入遙遙領先,是湖北省其他所有地市旅游收入總和的一倍多?!蔽錆h市本身具有的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稟賦、都市風情,加上優良的交通區位條件,使其城市旅游的價值凸顯。

四、武漢市旅游城市功能轉型后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加強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旅游人才是促使旅游業服務水平提升的關鍵性因素,武漢市向旅游目的地轉型過程中的人才矛盾較突出。據統計,2010年武漢5000多名有證導游中,僅有2000人在一線從事導游工作,而有武漢地接經驗者不足500人。截至目前,武漢市各高校導游專業教學的現狀依然是本市“鄉土鄉情”教學缺失,專業教材空白,所培養的導游人才不懂武漢市情。

建設武漢市旅游業的領軍型人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應用技能型人才、新興旅游業態專業人才等各層次的人才儲備是確保武漢市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深入挖掘城市旅游資源

湖北省旅游資源稟賦最優的為恩施與十堰,武漢市在發展城市旅游的過程中需要克服資源稟賦不占優勢的客觀現實,圍繞不斷變化的旅游需求,將城市資源不斷萌變、轉化為旅游資源。

2017年武漢市推出黃鶴樓景區等武漢十大景區、武漢大學櫻園等武漢十大景點、戶部巷等武漢十大美食街區、武漢馬拉松等武漢十大節慶賽事。這些景點景區及民俗和賽事的推出是對城市旅游資源的重新梳理和挖掘。

當人們的旅游活動從單一的游山玩水向綜合的娛樂休閑發展時,旅游資源就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自然風景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城市地域上的城市景觀、民俗風情、產業活動、節慶會展、體育賽事等均可轉化為旅游資源開發,成為吸引旅游者的新型旅游產品。武漢市在旅游城市功能轉型過程中可嘗試依循如文化旅游、工業旅游、科技旅游、會展旅游、節慶旅游、體育旅游等方向進一步深度開發旅游資源。

(三)塑造有時代感的特色城市旅游形象

國內外城市旅游業的發展證明,有效營銷的主體是城市形象。塑造具有優勢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并進行有效傳播,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自2008年武漢市旅游局推出“大江、大湖、大武漢”的武漢城市旅游形象之后,武漢市政府相繼推出“武漢,每天不一樣”、“一城江水半城山”、“追求卓越、敢為人先”等武漢市城市形象。這些形象從自然條件、人文精神等方面對武漢市作出了較準確的定位。但定位的獨特性不夠、具象化不明顯。

隨著時代的向前推進,市場需求在發生變化,“特色”是旅游不斷創新的生命,個性化是生命力所在。武漢市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城市面貌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旅游形象的定位和塑造需要根據城市功能、資源和文化的更迭和發展不斷抓特色、具象化調整和外宣。

參考文獻:

[1]資料來源:2009年12月26日,羊城晚報.

[2]資料來源:2010年03月24日,武漢晚報.

[3]資料來源: 2014年5月5日,武漢晚報.

[4]魏小安.旅游目的地發展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5]保繼剛.旅游地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吳必虎.中國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選擇行為研究[J].地理學報,1997(3).

[7]保繼剛.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陸軍.基于二位時空地圖的中國高鐵經濟區格局模擬[J].地理學報,2013(2).

猜你喜歡
武漢市轉型旅游
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轉型升級
穿盔甲,慢慢爬
揭示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
細雨
賦能:教研轉型中教研員的應然追求
旅游
新時期旅游轉型發展思考
太陽“跟蹤”我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