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環境中名譽侵權行為的違法性認定

2019-09-19 13:05申佳昕
當代旅游 2019年3期
關鍵詞:名譽權名譽陳述

申佳昕

數據顯示,中國網民數量在2018年底達到8.29億。如今網絡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在我國的生活與民主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新的網絡侵權現象也開始出現,其中名譽權侵權行為更是與日俱增。根據北京海淀法院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其于2013-2018年接收的網絡名譽權侵權糾紛案件數量以年均翻一番的趨勢劇增。

一、網絡環境中的名譽權及侵權

網絡名環境中的譽權,顧名思義,即是指公民、法人在網絡環境中依法享的有名譽權,是傳統名譽權在網絡環境中的一種延伸。網絡環境中的名譽權侵權,則是指在網絡環境中,通過發表并傳播帶有侮辱、誹謗性質的言論、圖片、視頻等作品,損害公民或法人的名譽、降低公民或法人的社會評價的行為。部分學者曾在研究過程中提出以“網絡名譽權”的概念區別開來傳統名譽權,但實際上,傳統的名譽權內容基本上可以涵蓋網絡環境的名譽權內容,網絡名譽權也具有傳統名譽權的基本特征,只是因其所處的特殊環境而呈現其獨有的特征,本文界定為“網絡名譽權”也僅是為了方便分析研究而形成的一般性描述。

二、網絡環境中名譽權的侵權行為類型

網絡名譽權與傳統名譽權之間的關系是特殊性與共性的關系,因此應符合傳統名譽侵權的一般類型與構成要件,但與此同時,也要結合網絡名譽侵權形式的特殊性來分析。我國法律規定的名譽侵權行為形態主要是侮辱及誹謗,由于網絡的特殊性,所有侵權行為形態無法一一明文列舉,但基本上是與侮辱、損害行為產生的損害結果相類似的行為。因此本文主要對網絡環境中的侮辱及誹謗行為進行界定。

(1)網絡環境中的侮辱。侮辱,是指使對方人格或名譽受到損害,蒙受恥辱。主要分為暴力侮辱、口頭侮辱及書面侮辱。

暴力侮辱即使用暴力強迫手段限制他人人身并實施侮辱行為,比如強行與他人接吻、強制他人作出有損正常人人格尊嚴的動作等等。有學者認為暴力侮辱應當直接作用于“人”本身,而不能針對物,筆者更贊同“凡是使用暴力手段,對他人人格、名譽進行侵害者,均可能被認定為暴力侮辱行為?!痹诰W絡環境中,暴力侮辱則表現為出于泄憤或者報復的目的,上傳以上施暴過程、帶有侮辱性質的圖片、音頻或視頻,降低他人社會評價。

口頭侮辱、書面侮辱是網絡環境中常見的侵權行為方式,是指在網絡環境中發表過激言論或者上傳錄制的謾罵他人的自媒體視頻,詆毀他人名譽的行為?!侗本┣嗄陥蟆吩鴪髮?,網上存在一種“網絡代罵”的職業,在各個網絡平臺持續地謾罵攻擊他人。

(2)網絡環境中的誹謗。誹謗是指無中生有,在網絡平臺上故意捏造并散布虛構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導致權利人社會評價降低的行為。誹謗與侮辱最大的區別即是,侮辱不需要捏造事實,而誹謗需要捏造并散布虛假信息。學界在關于信息的“虛假性”是否屬于構成誹謗的必要條件這一問題上尚存分歧。一種觀點認為名譽權與隱私權屬于完全不同的范疇,侵犯隱私的行為僅僅侵害隱私權。一種觀點認為,名譽權與隱私權存在交叉,因此即使傳播是真實信息,屬于他人的隱私,也可能侵犯名譽權。筆者認為侵犯的客體如果是他人的真實信息,則不屬于“誹謗”的范疇,應當交由隱私權的法律規制,但是對于傳播過程中延伸的其他帶有侮辱性質的言論,構成侮辱,可以同時依據名譽權的相關規定來進行規制。

三、網絡環境中侵權行為違法性的判斷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刑法第246條明確規定了誹謗罪,我國司法解釋表明誹謗信息閱讀量達5000次以上或轉發次數達500次以上,則可認定為刑法第246條規定的“情節嚴重”的情形 。數量認定罪與非罪的前提,是行為本身的性質認定。網絡環境中侵權行為的違法性認定,應當注意以下方面。

(1)綜合各個要到加以判斷。要確定行為人是否有誹謗或者侮辱等侵犯名譽權的違法行為,應當根據內容、上下文、當時的情境等來判斷?!耙粋€聲稱的誹謗陳述必須讓一個理性之人按它的詞句本義去理解。這一要求能夠阻止夸張、沖動以及類似的評論成為誹謗。例如,一個人對另一人的陳述或行為回應說:“她瘋了!”這并不罕見。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理性之人不會把這一陳述理解為陳述所涉及的對象真的精神有毛病。因此,即使陳述確實是錯誤的和故意的,也有可能說話者并不構成誹謗?!?/p>

(2)相對寬松的認定標準。對于認定網絡傳播中的行為違法,應當采用較傳統媒體寬松的標準。傳統媒體在發表言論時往往經過嚴格的審核程序,而在網絡環境中,人們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對一件事發表意見時經常會出現情緒化的字眼,但一個理性的人不會把所有類似的陳述都解釋為誹謗或侮辱。

(3)采取“第三人知悉”的標準。網絡環境中某一行為的作出是否違法,不能僅靠受害人的主觀感受來認定,而應采取“第三人知悉”的標準,因為網絡名譽侵權的損害后果即是造成受害人的社會評價受損,如果第三人并不知悉,則不存在社會評價受損的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對“第三人知悉”的認定,通常情況有以下幾種:①行為人在其發布的侮辱、誹謗性質信息中直接披露了受害人的真實身份,其他虛擬主體已經知曉了受害人的真實身份;②行為人雖然只針對受害人的網絡名稱或采取含沙射影的方式發布具有侮辱、誹謗性質的信息,但是現實社會的第三人能將行為人發布的侵權信息指向特定的虛擬主體;③被侵權人的真實身份不為他人所知。

前兩種情況中受害人的現實身份已被他人知曉,“第三人知悉”的認定與傳統名譽侵權并無差別。但對于第三種情況,由于互聯網本身的虛擬性所導致的第三人無法知悉受害人的真實身份,而名譽權具有專屬性,無特定對象的行為則無法構成侵權。然而,民事主體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注冊成為虛擬主體,是通過數字網絡技術在虛擬空間的再現。實際上使用其網絡名稱參與網絡活動與民事主體利用別名在傳統媒體上發表文章無異,虛擬主體代表的是真實的民事主體。因此,即使第三人不知道受害人的現實身份,其現實身份也不能證明是否被公開,但只要有其他虛擬主體知曉該侵權行為是針對某一特定主體時,應當認定為“第三人知悉”。

名譽權是以名譽為客體的一種人格權,是名譽主體享有的獲得客觀公正社會評價、免受精神損害的一種民事權利。名譽權是公民、法人享有的重要人格權利,我國憲法對公民名譽權的保護作出明確規定。網絡環境中的侵權也應當以謹慎的態度和嚴格的標準加以認定。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2]魏征贏.侵害名譽權的認定[J].中外法學,1990(1).

猜你喜歡
名譽權名譽陳述
張山營鎮:黨建賦能建起“最美冬奧小鎮”
Which Is Important?
瑞士議員平均身兼7個名譽職務
名譽
誰是“名譽鎮長”
網絡名譽權的法律保護
孔雀愛羽
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罵人,是否侵犯他人名譽權?
鞏辰卓申請羅德獎學金時的個人陳述
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保護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