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塾師蒲松齡:科舉落榜生的別樣人生

2019-09-20 03:05劉永加
廉政瞭望 2019年9期
關鍵詞:塾師孩子王私塾

劉永加

古代有個通俗說法叫:“家有半碗糧,不當孩子王?!边@是說但凡家里有飯吃,就不要當老師。但失意文人多選擇這條路,一方面是因為明清時期塾師的需求量大,做塾師是一條最為便捷的就業途徑;另一方面則既可以保證基本的吃喝,又能有較充裕的時間準備舉業。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一做塾師就是四十多年。

蒲松齡一生可以說是懷才不遇,為了養家糊口,他也選擇了舌耕。當時設私塾叫“設帳”,結束叫“撤帳”。蒲松齡“屢設帳縉紳家”,長達四十余年,其中有三十年都在淄川西鋪畢府度過??梢哉f,蒲松齡是那個時代塾師的代表。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已經屢次鄉試未中的蒲松齡當起了孩子王,到淄川西鋪畢家設帳就館。此時曾官至山西稷縣知縣、江南通州知州的畢際有,因解運漕糧,積年虧欠,賠補不上而被罷官。歸鄉后,畢際有無意再進官場生涯,樂于在詩酒琴棋、園林景色、子孫繞膝中享受樂趣。

當蒲松齡跨進畢家的大門,鋪陳講究的深宅大院給他帶來了絲絲安慰,此時他的《聊齋志異》已經完稿,正好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修改完善。況且他的生活舉步維艱,急需有收入來填補,畢家提供的工作既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又沒有讓他完全遠離科場,無論如何保留了一道希望的門縫。

畢家在明末就是名門望族,畢際有之父叫畢自嚴,號“白陽”,官至戶部尚書,故稱“白陽尚書”,其弟畢自肅也是進士出身,官至御史。畢家算得上是書香門第了,加上畢際有好風雅,為人大方寬厚,令蒲松齡贊賞不已。剛到畢家不久,他就連作三首《次韻畢刺史歸田》,道盡了對畢際有罷官家居后過上閑適自在退隱生活的理解和支持。

從此,畢際有的十六個子孫都成為了蒲松齡的學生。蒲松齡教這些畢家子弟讀“四書”“五經”,學制藝文,教“事親敬長之節,威儀進退之文”。難能可貴的是,蒲松齡還打破常規引導畢家弟子學習詩歌寫作,研讀《莊子》和《列子》。他認為這才是“千古之奇文”,這在當時實屬驚世之舉。

畢家是當地富紳,蒲松齡的經濟報酬是年金十六兩,當時一個貢生的年領俸銀才八兩。另外還有一些贈儀,顯然蒲松齡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家庭經濟狀況不斷好轉??滴醵吣?,蒲松齡終于有能力給自家建了一座院落。

在畢府,蒲松齡白天教學生讀書,夜晚則挑燈夜讀、辛勤寫作。畢府有座萬卷樓,經史子集無所不有,令他驚喜贊嘆道“書充棟,憑君剪”。與此同時,畢際有為他修改《聊齋志異》提供了方便,幫助他搜羅素材,還親自撰寫一些篇目。蒲松齡一直對畢際有的知遇之恩很是感激??滴跞戤呺H有去世時,蒲松齡寫下《哭畢刺史》十首,其中“海內更誰容我放?泉臺無路望人歸”的詩句,表達了他痛失知己的心境。

有了塾師的經歷,蒲松齡嘔心瀝血創作的名著《聊齋志異》附上了強烈的個人色彩,其中有14篇與私塾教師有關,大多是感嘆塾師的清貧、孤寂,反映師生之間和主雇之間的矛盾。此外,他還撰寫了《塾師四苦》《學究自嘲》《教書詞》《先生論》等專著和戲曲劇本《鬧館》,生動地反映了塾師的地位和日常生活,給今天研究私塾教育和塾師留下了寶貴的資料?!秾W究自嘲》中,“暑往寒來冬復秋,悠悠白了少年頭!半饑半飽清閑客,無鎖無枷自在囚”的詩句,既是蒲松齡塾師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對塾師這個餓不死富不了職業生活狀況的精準概括。

康熙四十八年,70歲的蒲松齡結束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塾師職業生涯回到老家。因為有了教書人的身份,大家都十分尊重他。借此聲望,蒲松齡為鄉里做了不少好事,包括調解鄰里糾紛等。他的兒子蒲箬曾這樣評價他:“凡族中桑棗鵝鴨之事,皆愿得一言以判曲直。雖有村無賴剛愎不仁,亦不敢自執己見,以相悖謑。蓋義無偏徇,則坦白自足以服眾也?!?/p>

康熙五十四年,留下皇皇巨著、困于塾師崗位一生的蒲松齡去世。他用76年風風雨雨的漫長時光,證明了人生選擇有無限可能。在科舉至上的時代,一個落榜生,也能獨辟蹊徑創造自己的高光時刻。

猜你喜歡
塾師孩子王私塾
孩子王CEO徐偉宏:為什么我們非常排斥純線上的訂單?
改對聯
叫我孩子王
段祺瑞的寬容
斯詩私塾
斯詩私塾
斯詩私塾
實體店獨角獸
孩子王二月二聯動全國113家門店免費為寶寶理發
斯詩私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