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團體活動提升高職生心理韌性的研究

2019-09-23 01:44李曉榮
現代職業教育·職業培訓 2019年7期
關鍵詞:韌性組員高職生

李曉榮

[摘? ? ? ? ? ?要]? 心理韌性與心理健康之間有著很大的相關性,主張通過團體活動來提升高職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團體活動所倡導的是對個體潛能與優勢的開發,更加迎合高職生的心理需要,能夠幫助高職生發掘自身的潛力、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心理韌性水平也就在這一團體活動中得以提升。

[關? ? 鍵? ?詞]? 心理韌性;團體活動;高職生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126-02

有關心理韌性(resilience)的研究開始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國,也稱心理彈性或心理復原力,國內心理韌性的研究對象從最初處境不利的群體到對軍人、企業職工、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再擴大至普通的大學生群體。心理韌性指的是對壓力的積極應對,因為在壓力情境下,韌性的個人特質會引導人們積極應對、準確反應、成功擺脫困境,甚至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個體也可能在壓力后獲得成長與新生。筆者主張通過團體活動這一輕松有趣的方式提升高職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并在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韌性提升的可行性分析

(一)心理韌性具有普遍性

心理韌性具有普遍性,在面對壓力情境時,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調動自身潛力有效抵御壓力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只是存在個體差異,有消極應對和積極應對的區別。

(二)心理韌性具有可干預性

心理韌性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具有可干預性,這主要依賴于思維模式的轉變。思維模式的小轉變,會激發出一系列深刻變化,甚至會挑戰可能的極限。

(三)心理韌性是有意識選擇的結果

斯坦福心理學家庫珀·埃登斯曾言:“與其恐懼,不如擁抱?!泵鎸ι?、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一系列的壓力應激事件時,自身的壓力反應是有意識地選擇的一種結果。心理學者理查德·瑞恩、韋羅妮卡·胡塔和愛德華·德西在《探索幸?!分姓f道:“越想得到更多愉悅感和逃避痛苦的人,越可能失去生命的深度、意義和人心?!币虼?,在面對壓力時,當然最好是積極的應對方式,以此來提升心理韌性。也就是說,心理韌性是在壓力應對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的。

(四)心理韌性以身體活動為基礎

在壓力情境下,你會注意到自己手心冒汗、心臟怦怦跳動、呼吸加快。除了這些可觀察到的身體外部的表現,身體內部也會經由一系列變化。所有的這些變化都是在調動身體對壓力情境作出積極應對和反應,而心理韌性也會在危險或壓力情境下作為自我保護本能自動展現出來,推動著人們正視危險或壓力,促進自我成長,實現精神和諧。

二、心理韌性提升的必要性

(一)促進認知方式的改變

Richardson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韌性的過程模型,認為心理韌性品質的獲得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進行選擇的結果。即當個體面對外界應激事件的時候,為了保持自身身心精神狀態的平衡,會調動全身的保護性因素予以應對。當外界刺激處于個體能夠應對的范圍內,自身的精神狀態繼續保持平衡;當外界刺激過于強大,個體無法應對時,就必須放棄原有的認知方式,同時進行重新整合。因此,心理韌性要想得到提升,就必須改變原有的認知方式,轉而到更積極思維、樂觀應對的認知方式。心理韌性提升后會產生記憶系統,今后在面對類似情境時,大腦會自動閃現曾經出現過的認知方式,從而成為一種習慣性思維。

(二)提高自制力

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都需要個體具有高水平的心理韌性。心理韌性高的人會對自己有更高、更嚴苛的要求,在生活、學習以及人際交往過程中會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韌性高的人更為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在團體活動中領導力更強、更能體恤他人的情緒、更能產生同理心,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謙卑,這就會形成強大的磁場,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凝聚在其周圍,建立更為寬廣的人際關系網。

三、通過團體活動提升心理韌性的具體實施途徑

團體活動是經由小組活動的形式,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強調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過程。它強調小組成員的團結協作,以促進人的發展為中心,相信每個個體自身的潛能,強調助人自助,是一種發展性的干預。而心理韌性作為一種壓力應對資源,可以使個體在團體活動進展不順利時調動自身的資源來加以應對,同時使心理韌性水平得以提升。因此,本研究選取《不倒森林》這一團體活動,希望從中發現學生個體不同的壓力反應及壓力應對方式,并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

(一)《不倒森林》團體活動介紹

團體活動從建立良好的氛圍開始,然后從參與者認識自我、面對困境與支持、經歷挫折、發掘自我、感恩與成長幾個階段展開,讓參與者在活動中及時領悟、及時分享,從而鞏固團體活動的效果,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心理韌性水平。

《不倒森林》是一個理念鮮明、易于操作的項目,要求參與者每人右手掌心按在長度為1.2米的桿的上端,桿與桿之間保持一根桿長的距離,在桿不倒的情況下統一按照順時針方向移動,將右手掌心按到相鄰的同伴的桿上,八圈順利完成即算活動結束。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團體活動過程中,右手只能攤開手掌按住桿的頂端,不能抓或握,同時,左手在活動全程不能觸碰桿,否則視為違規,本圈重新計算;另外,在移動過程中出現倒桿情況的話,本圈重新開始;如果發覺小組成員站位不合適,可以隨時調整。

(二)活動對心理韌性提升的幫助

《不倒森林》需要領導力強的組員的計劃、組織及指揮,需要其他組員注意力集中、投入極高的專注力,需要各個組員充分發揮主動性,需要各個組員的默契及協作能力。筆者認為此活動對心理韌性提升的幫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掘自身的潛力

《不倒森林》這一活動需要調動手、腦、眼、身全部的力量,由于組員和組員之間的距離約為一根桿,即1.2米的距離,這就需要各組員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眼動、手動、腦動、身動,才能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2.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

此活動在前期分組過程中,可由學生自由組合,也可由教師刻意將全班學生打亂,避免相熟的同學在同一組參加活動,這樣更能加深同學彼此之間的了解,方便教師從中發現個體特點。當然,通過這一活動所形成的自我認知并不會隨著活動的結束而結束,亦會影響到今后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方方面面,形成良性循環,產生長久的影響力,這是積極的自我認知的魅力,也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再次驗證。

3.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

在活動過程中,勢必會出現由于手眼不協調、沒有聽清口號等原因而頻頻“倒桿”的同學,據筆者觀察,此時其他同學基本上會出現兩種應對方式,一為鼓勵,二為斥責。如果采取斥責的應對方式,會導致出錯的同學在后續的活動過程中更加緊張,甚至出現手心冒汗、手掌發抖的情況,這勢必會阻礙活動的順利進行。但在鼓勵的應對方式下,出錯的同學會積極調整,快速總結自己出錯的原因,同時對給予自己鼓勵的組員報以微笑,強化自身的歸屬感,確立為集體而傾盡全力的決心。實踐證明,他們在后續的活動過程中能夠保持穩定,良好發揮,也會將自己得到的理解投射給他人,在其他組員出現失誤時給予安慰和鼓勵。就如同積極的自我認知不會隨活動而結束一樣,這種積極的應對方式也會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慣性思維,成為面對挫折或者困境時的一種自動化思維方式。

4.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活動中采取斥責應對方式的組員可能本身性子比較急躁,再加之希望自己所在小組能夠取得優異成績的心情比較迫切,所以在活動中沒有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采用了消極的應對方式。心理韌性具有層次性,具體到此活動中而言,低層次的個體習慣通過言語攻擊或眼神蔑視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處于中間層次的個體采取回避態度,既不因別人的失誤而糟心,也不因自己的失誤而愧疚;處于高層次的個體更能體恤他人,積極調動每個組員的積極性,盡量照顧每個組員的情緒,以此獲得更多支持,其心理韌性具有幫助自身成長的意義?;顒咏Y束后,筆者特意對在活動中習慣采用斥責應對方式的學生做了輔導,建議他們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反思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的應對方式。通過輔導,這些學生能夠意識到自身的言語給其他組員帶來的壓力,保證今后會注意對于自身情緒的控制,這將會保證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壓力、逆境和挫折會貫穿生命的整個歷程,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升心理韌性水平,以此獲得成長、健康和幸福。

參考文獻:

[1]繆勝龍.國內關于心理彈性研究取向的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2,27(5).

[2]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

[3]李晶晶.團體心理輔導對增強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實驗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4.

[4][美]凱利·麥格尼格爾.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斯坦福大學最實用的心理學課程[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Study on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Voc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Group Activities

LI Xiao-rong

Abstract:There is a great correlation between mental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resilience level of voc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group activities. Group activities advoc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potential and advantages, which is more cater to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can help students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set up positive ego cognition, establish positive coping styles and establish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Mental toughness is enhanced in the group activities.

Keywords: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Group activitie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猜你喜歡
韌性組員高職生
數字孿生技術打造韌性城市
主題:建設韌性城市 助推城市發展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職生就業觀教育研究
高職生開展電子競技運動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高職生的學習現狀與改善措施
當組長真不容易
回憶流金歲月
關于高職生換元積分法教學的探索
“輕車”
小小組長不好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