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旋CT對原發性胃癌病灶的診斷價值評價

2019-09-28 02:48龔沈軍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19年10期
關鍵詞:螺旋CT原發性診斷價值

龔沈軍

【摘 要】目的:探究螺旋CT對原發性胃癌病灶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發性胃癌病灶患者25例進行實驗研究,全部患者均行螺旋CT診斷,全部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并將手術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將CT診斷準確率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結果:CT診斷胃外病灶、胃內病灶診斷準確率顯著低于病理診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診斷原發性胃癌病灶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MRI;螺旋CT;原發性;胃癌病灶;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8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0-03--02

胃癌在發病初期時與胃部慢性疾病,臨床癥狀表現極為相似,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早期診斷率極低,患者經確診后通常已發展為中晚期,甚至部分患者已出現淋巴結轉移,為了保證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應進行早期診斷[1-2]。近年來,影像學技術在臨床中得以發展,CT在診斷原發性胃癌方面可清楚將患者的病灶呈現出來,可明確患者的病灶部位。因此,本文主要對螺旋CT對原發性胃癌病灶的診斷價值進行探究,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開始和結束時間控制為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研究對象為25例原發性胃癌患者。參與本次實驗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為13例,患者的年齡為45-84歲,平均年齡為(65.28±3.41)歲,女性患者為12例,患者的年齡為45-77歲,平均年齡為(61.09±4.88)歲。發病部位:8例患者為胃底賁門區,6例患者為胃竇,8例患者為胃底以及胃體賁門區,3例患者為胃竇部以及胃體部。

1.2 方法

螺旋CT掃描:全部患者均使用相同螺旋CT進行檢查,檢查前20分鐘,囑患者飲用溫水1000ml,將對比劑碘普羅胺(進口藥品,德國 Bayer Vital GmbH,英文名稱:Iopromide Injection (Ultravist),注冊證號:H20080530,2008-09-12),通過高壓注射器由肘靜脈進行注射,注射劑量為70ml,注射速度控制為3.0ml/s,注射造影劑30s后進行掃描,此時為動脈期掃描,掃描部位為食管下段及胃部,對比劑注射60秒后為實質期,掃描部位由食管下段開始,隨后掃描整個胃部,平衡期掃描為造影劑注射3分鐘后,主要對肝臟以及腹部周圍淋巴結的侵犯情況進行掃描。設置掃描數據管電流為200mA,管電壓為120kv,層間距5mm,層厚5mm。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

1.4 統計學分析

實驗25例原發性胃癌患者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計算,診斷準確率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時,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對比兩種診斷方式診斷準確率

病理診斷與CT診斷準確率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討論

胃癌的發病主要與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息肉,胃部切除手術等相關疾病也是導致胃癌發生的主要因素,另外有學者指出,家族中有人患有胃癌,則其他家族成員患胃癌概率高出正常人4倍[3]。就當下醫療手段而言的,胃癌的發病因素尚未明確,但與多種因素有關,當下主要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由于發病癥狀與胃炎等疾病極為相似,容易被患者所忽視,部分患者就診時胃癌已經發展至中晚期,若患者為癌癥早期診斷,尚未出現淋巴結轉移,等經外科手術治療可達到良好的臨床效果,改善患者預后。

以往胃癌診斷中常采用X線鋇餐檢查,但該種檢查方式隨著醫療手段的不斷進步逐漸減少應用頻率。近年來,MRI、CT在胃癌疾病診斷中得以應用,螺旋CT診斷前,需口服溫水提高檢測效果,注射對比劑后,可對胃癌的病情進行有效判斷,并可對浸潤程度進行診斷,但螺旋CT在診斷過程中針對胃壁增厚并不明顯的病灶而言,診斷效果并不理想[4]。CT在胃癌疾病診斷中可清楚觀察到患者的病變范圍,尤其針對淋巴結轉移以及遠處器官轉移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螺旋CT在診斷早期胃癌過程當中主要一依據病變形態對疾病進行判斷,早期胃癌病變主要以表面平坦或表面凹陷為主,因病灶相對較小,難以進行有效辨別,早期胃癌在臨床診斷中胃壁會以正常形式所表現,CT檢測過程中具有容積效應,導致病變被遺漏。CT診斷早期胃癌過程中,部分患者內部會存在正常黏膜組織,因此CT診斷早期胃癌存在一定差異性[5]。從本文探究過程中可以發現,CT診斷胃癌與手術病理結果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本次實驗結果具有差異性,但CT診斷胃癌在術前仍然不可替代,可為患者的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案提供影像學依據,由此可見,針對原發性胃癌診斷采用CT診斷仍然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影像學診斷方式。

綜上所述,螺旋CT在原發性胃癌病灶的診斷中應用價值較高,可為患者制定手術方案提供依據,提供患者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周舟. 64層螺旋CT灌注成像在小肝細胞癌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D]. 鄭州大學, 2019,29(159)1126-1127.

李克威. 螺旋CT與MRI在診斷原發性胃癌病灶中的臨床對比研究[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7,25(3)118-119.

竇茂林, 吳翠, 鮮明. 螺旋CT與磁共振成像診斷胃癌病灶的臨床檢出率及準確性對比[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6,29(67):198-199.

馬超, 陸亮, 陸大軍. 原發性胃淋巴瘤和浸潤性胃癌的多層螺旋CT鑒別診斷[J]. 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7,86(06):87-88+93.

申玉蘭, 陳克敏, 劉燕. 多排螺旋CT仿真胃鏡在T1和T2分期胃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8, 26(12)115-116.

猜你喜歡
螺旋CT原發性診斷價值
AFP、CA19-9、CEA聯合檢測對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價值
靶向免疫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療效觀察
宏基因組測序輔助診斷原發性肺隱球菌
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術在腦垂體瘤中的應用探究
螺旋CT對結節性甲狀腺腫的診斷作用探討
腎損傷嚴重程度的螺旋CT診斷分級方法及其臨床指導意義
腦CT對腦器質性精神病的診斷價值分析
益氣養陰祛瘀煎治療原發性干燥綜合征46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