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部腫瘤放射治療后的放射性肺炎的發生與CT表現研究

2019-09-28 02:48李先琴高平鄒隱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19年10期

李先琴 高平 鄒隱

【摘 要】目的:統計胸部腫瘤經過放射治療后放射性肺炎的發生概率,觀察CT表現。方法:對50例胸部腫瘤放射治療后肺部的CT表現進行觀察并記錄。結果:1.2.放射性肺炎急性期CT表現為與照射野一致的絮狀毛玻璃影,邊界稍模糊,內部存在支氣管充氣征;慢性期表現為與照射野一致的纖維條索影,邊界清楚。結論:CT在胸部腫瘤放射治療后放射性肺炎的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胸部腫瘤;放射性肺炎;CT

【中圖分類號】R814.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0-03--02

胸部惡性腫瘤是放射治療的主要部位[1],其是治療食管癌和肺癌最為主要的方式。對于中晚期胸部腫瘤患者來說,手術治療并不適合,放射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治療時大多會引起放射性損傷,需重點關注放射性肺炎?,F探析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80例胸部腫瘤放射治療后患者的CT資料進行分析,內容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間50例的胸部放射治療腫瘤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為39-70歲,平均年齡為(54.6±2.8)歲。食管癌15例,肺癌35例。所有患者均按計劃完成放射治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過600c直線加速器6MVX線進行體外照射,多數患者通過前后對穿+側野三野照射。食管癌患者照射靶區為病變縱向擴張3-5cm,照射病變區后瘤床區及淋巴結引流區域。肺癌患者照射范圍包括原發病變、縱膈和同側肺門,靶區比原發灶邊緣外擴1-1.5cm。通過6MV電子直線加速器進行照射,每次200cGy,每天1次,每周共5次,食管癌患者照射劑量為60-66Gy,術后患者為50Gy;肺癌患者中鱗癌劑量為70Gy,腺癌為60-66Gy。放療過程當中每兩周復進行胸部CT的復查工作,放療結束后每4周復查1次,隨訪時間不低于12個月。

1.3 評價指標

放射性肺炎按時間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放療結束后3個月內為急性期,3個月后為慢性期。采用美國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和歐洲腫瘤治療研究協作組(RTOG/EORTC)分級標準評價。

急性放射性肺炎:0級,無變化;I級,輕度干咳或勞累性呼吸困難;II級,持續性咳嗽,需用麻醉性鎮咳劑,輕微活動即出現呼吸困難,休息后無礙;III級,重度咳嗽,麻醉性鎮咳劑已基本無效,休息后咳嗽癥狀未緩解,需間斷吸氧或激素治療,影像有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呈現;IV級,嚴重呼吸困難,需要持續吸氧。

慢性放射性肺炎:0級,無變化;I級,無癥狀或輕度干咳,放射影像學有輕微變化;II級,有中度癥狀的肺纖維化或肺炎表現,如重度咳嗽,低熱,放射影像學有斑片狀浸潤改變;III級,有嚴重癥狀的肺纖維化或肺炎表現,放射影像學有致密陰影;IV級,出現嚴重呼吸困難,需要持續吸氧或輔助呼吸。

2 結果

2.1 放射性肺炎的發生

觀察的50例患者中,出現急性放射性肺炎共23人,其中I級15人,II級6人,III級2人,IV級0人(如表1)。出現慢性放射性肺炎共21人,其中I級16人,II級4人,III級1人,無IV級患者(如表2)。

2.2 CT表現

放射性肺炎急性期CT表現為與照射野一致的絮片狀毛玻璃影和滲出,邊界稍模糊,內部存在支氣管充氣征;慢性期表現為與照射野一致的纖維條索影,邊界清楚。

3 討論

放射性肺炎發生于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腫瘤的放射治療,大多患者能耐受并完成治療,治療期間多未訴特殊不適,僅有干咳表現且癥狀出現先于影像學改變,但如合并心累、氣緊,并逐漸加重,需警惕嚴重的放射性肺炎,及時排查,調整治療方案。嚴重的放射性肺炎發生幾率極低,但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嚴重時會在短期內死亡。放射性肺炎是放療后十分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一旦發生,多數不能逆轉[3]。目前認為其發生與肺泡Ⅱ型細胞及血管內皮損傷等相關。在早期多表現為滲出,而晚期則會發生纖維化,但大多無臨床癥狀。急性期病灶要區別于結核病灶與普通的肺部感染,其最大鑒別點在于放射治療史,放射性肺炎病變與照射野基本一致,再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鑒別并不困難。

放射性肺炎發生、嚴重程度受到的多因素影響,如照射面積、照射野和總劑量。相關研究顯示放射性肺炎的產生和照射劑量之間的并不為正相關,其與腫瘤部位,布野方式、劑量分割、肺部基礎病史,卡式評分,是否聯合化療、吸煙、個體差異等都有較大的關聯,在臨床工作中應充分考慮,減少、減輕放射性肺損傷。

放射性肺炎診斷的有效依據包括:①病變僅僅在照射野存在,不會根據肺段進行分布。病變在CT當中的早期表現為邊緣模糊、密度淡薄,后期主要為纖維化病變。與放射性肺損傷的危險原因進行有機結合就能夠進行有效診斷。在早中期的隨訪觀察當中,放射性肺炎經過激素和抗炎治療,病灶在吸收的過程當中會逐漸縮小,但是該變化十分緩慢,最終表現成支氣管擴張、纖維化。CT對于放射性肺炎診斷的敏感度比較高,基本能夠對放射性肺炎從早期的滲出到中期到最后纖維化病理演變過程進行反映,因此能夠成為評價放射性肺炎效果最為有效的客觀標準。另外,放射性肺炎在放射野外也會發生,而本次研究并沒有發生這種情況,這可能與選取病例少、觀察時間短有較大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相關研究顯示,放射性肺炎的過程并不可逆,無論病灶范圍大小和病情是否嚴重都會表現為纖維化病灶。CT在檢出放射性肺炎方面比平片優勢更加明顯,與放療史進行結合在診斷放射性肺炎方便的難度比較低,通過CT能夠對其進行更為有效和明確的診斷,為醫生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盡早進行有效干預,降低肺部損傷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譚慷,陳紀,金勁松等.三維適形放療并發放射性肺炎行CT診斷及其影像特點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4):67-68.

顧浩,樊銳太,郭躍信等.錐形束CT圖像引導用于胸部腫瘤放射治療的效果分析[J].臨床研究,2016,24(4):83-84.

姬建強.高分辨率 CT 在乳腺癌放療后放射性肺炎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2):249-25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