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話式結局的書寫

2019-09-28 17:16池新春
藝術大觀 2019年15期

池新春

摘要:雙雪濤小說《平原上的摩西》以復線和多重獨白的方式,構造了一篇懸疑而又深刻的故事。從時代背景、形象塑造到細節伏筆,多條線索最終指向了童話式結局。本文旨在分析小說結局本身隱藏的悲劇,挖掘文本潛在的敘述。

關鍵詞: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童話式結局

小說的簡介是,講述由一起出租車司機被殺案揭開的陳年往事。這不自覺地暗示,我們要像“警官”一樣,在文字的“榫卯”處,尋找證據和標記“破案”。對結局情有獨鐘的人,到故事結尾會有失落感。因為,所有回憶的鋪開,各色人物的敘述,最終,一切的因由都指向了“童話式”的溫情。老李、女兒和警察出事的那晚,李斐只為赴與莊樹的煙花約定。有幾分“綠林氣”的老李會不會被繩之以法?念及兒時舊情的李斐會隨莊樹回局里嗎?更甚,老李用手槍把莊樹殺了?雙雪濤曾說,他假設過一個個結局,甚至更殘忍的??墒?,他想給讀者留下想象,用“溫情”填補。

一、“文革”的時代背景

小說開頭“父輩式”人物的出場,雙雪濤就已預設出氛圍,一幅大時代的氣象。八三年出生的雙雪濤,要借這些人物之口,敘述自己沒有經歷過的前二十年?!拔母铩痹凇镀皆系哪ξ鳌烦闪藭r代背景,莊德增和老李都是毛主席時代的紅衛兵。每個不平凡的時代,有好人,也有壞人?!胺从摇边\動中,莊德增殺人,老李救人。但命運也戲人,知青傅東心最后嫁給了殺死她叔叔的莊德增。

知青題材小說似乎總有一個魔咒,那就是,“王貴”配“安娜”的情節。這里也無例外。傅東心不會做飯,接送孩子也有危險,與廠里人格格不入,手里只會捧本書。她與工人階級的莊德增結合,前途仿佛才有了一道光影?!巴踬F式”的人物莊德增,雖然,他不敢和她討論所謂的文學,不用她把家料理地很好,可他卻有他的手段,“安娜”從此便不被生活所侵擾。

八十年代,商人拿到了票子,農民分到了地,知識分子國家包分配就業,劃為右派的平反沉冤。新時期要與舊時期區分,“文革”自然不再是“革命”。在集體的意識里,它儼然成為灰色的符號。比如小說中,傅東心的叔叔被紅衛兵腦袋上釘釘子的情節。當傅東心氣急敗壞地對犯錯的莊樹說:“這要是‘文革,你不得把你媽也綁了?”又穿插到九零年代末,千禧年前后,全國下崗潮涌起。文中提到拆除“毛主席像”事件,一群守護毛主席的老工人占領廣場靜坐,高聲歌唱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陽。舊事重提,文革似乎又有不同的意味。

那個時代的終結,有兩個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緬懷方式。莊德增并不在乎“主席像”的降落,他來那兒只是為了談生意上的事。在他的印象里,主席只是離他家住的地方很近,老是伸出一只手好像再夠什么,腮幫子都是肉,笑容可掬。夏秋時,在他周圍放風箏,冬天就圍著他丑冰尜。他甚至一度懷疑,主席的后腦勺是否真的有圖像上這么大?而老李卻還清楚地記得,主席像底下保護主席的戰士有多少個。這種寫法,與其說,他是寫“時代中的人”,倒不如說,雙雪濤很擅長寫“人性”。對于莊德增這種投機倒戈的人,無論他在紅衛兵時,操戈整人。還是改開后,他有手段發家致富。他都不足以被當作一個個體的標本,去審視時代。

二、“警察”與“工人”

紅衛兵時代的人民大眾極具“造反精神”。傅東心身上的知識分子氣顯然與工廠格格不入。工人排擠傅東心時說,如果運動又來,第一個就會把她打倒。即便莊德增想為他老婆討個說法,車廠主任也以人民內部矛盾為由婉拒了他。雙雪濤曾說,傅東心這個人物有他父親的影子,父親當了一輩子工人,但是極愛閱讀。他的身上有詩性的部分,微弱,不過一直存在。如果時光是惡棍的話,他需要一個與時光對抗的人,而且需要把這種對立通過她傳遞下去。雙雪濤對沉默的上一代是憐憫的,也是佩服的。他雖不滿時光對父親的殘忍,但他尊敬父親的工人身份。工廠和工人在雙雪濤的小說里經常出現,按他的說法是“為那些被侮辱被損害的我的故鄉人留一點虛構的記錄”。所以,在描述老張時,父輩人之間的說法是,吃苦,手巧,是個先進,愛人也在拖拉機廠工作。工人是個值得尊敬而光榮的身份。伴隨著九十年代國企改革,莊德增這種南下接手廠子的小領導,變成為壟占各個行業的商人。市場經濟體制下,工人隨時面臨失業。之后,“失業工人”甚至又成為犯罪的代名詞。

“文革”后,打斷的社會筋脈重新運轉,之前的閑散人員或者混痞,他們成為中央“嚴打”的重點對象。有意思的是,小說中警察蔣不凡敘述“東北二王惡性殺人案”時,“二王”倒是有些英雄末路的感覺。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社會治安比較單純,鄰里鄉親和睦。五起出租車司機被殺案轟動全市,“艷粉街”是小說中的城鄉結合部,是貧民窟,也是這群警察常去抓人的地方。九十年代,伴隨著下崗潮,惡性犯罪集中爆發。社會彌漫絲絲緊張,警察頻繁出動。

此刻,“警察”與“工人”,確切地說,失業工人,雙方相互成了陰晴表。在某些時刻,也成了暗地里較量的敵人。

九十年代,社會有了“城管”這樣一支隊伍。小說中,城管的形象是這樣的,一次行政執法中,沒收一個攤販的苞米鍋。爭執中,女人十二歲的女兒摔倒在煤爐上,臉部嚴重受傷。醫館的父子倆包庇老李,斗智斗勇,與警察周旋。執法隊伍與底層群眾,他們的關系似乎成了同極的磁鐵石,無法相互靠近。

三、為何不去書寫結局

當我們耐心記住,這些父輩們敘述的所有細節時,可是,不曾想過作者卻把這勾勒成了平行線。它們與蔣不凡的死并沒有太大交集。我們以為所有的鋪墊最終會朝向那一代人的生命軌跡,甚至以為會撕裂出那個時代的一些聲音,作者卻把扒出一切的力量交給了下一輩人。

雙雪濤的小說并不如表面的泠然剛烈,他最終還是想在他的文字里像個孩子。他不想太過勇敢,文本的榫卯絕對精準,所有的“路標”嚴絲合縫的拼湊出來。正如他自己所說:“第一部分整體有點急剎車的感覺,從遠景,到近景,有概述,到細節,直到一個定格,這個過程是自然發生的,寫到第一部分中間,寫到那兩個孩子,我就明白我到底要的是一個什么故事。他在莊德增、傅東心以及老李身上所營造出的年代感,頃刻間,在長段的千禧新一代敘述中斷裂了。他把引向結局的任務給了這兩個孩子,莊樹和李斐。

“父輩”的軌跡“斷裂”了,出人意料的是,全文也唯獨沒有老李的敘述視角。老李的獨白,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引向結局的點。因為作者知道,讀者心里更清楚,偶然的意外,他身負殺人罪名,躲躲藏藏半生,女兒也殘廢了。九千高價借讀費為難他,下崗后想做小本買賣的盼頭,也被城管狠狠踩碎。

他所求助的體制,在一次次打壓他,如果給予他獨白,那是部苦難史。

雙雪濤以為,莊樹和李斐之間的溫情,以及,傅東心對老李一家的關愛,會成為一種“希望”??墒?,他不知道,最殘忍的悲劇,令人絕望的痛苦,大概就是從出生時的不平等。莊樹回憶他爸莊德增時說,在某一時期,因為他的運作疏通而造成的壟斷,他的印刷機器和印鈔機差不了多少。而李斐為了九千借讀費,面臨下學的風險。莊樹的家庭有經濟能力,使他能想成為“混混”,也能成為警察。而李斐翻身機會渺茫。曾經的鄰居和同學,若干年后的某天,他把她的父親抓了,這是最大的諷刺。不要怪李斐那天的撒謊,把她父親引向深淵,即便沒有這個偶然,以小說節奏的慣性,也會讓老李歷經苦難。

傅東心是善良的,可是,她也在犯罪。因為,她冷漠地看,看上一代的糾葛,看下一代因父輩不能縱身一躍。她為李斐講“摩西”的故事,歷經生活中的不平等和苦難,但未來紅海自會開辟大路??墒?,最終,李斐迎來的卻是莊樹那個卷煙盒上的“她”,劃開湖面,駛向前途未卜的彼岸。

參考文獻:

[1]劉巖.雙雪濤的小說與當代中國老工業區的懸疑敘事——

以《平原上的摩西》為中心[J].文藝研究,2018(12):15-24.

[2]魯太光,雙雪濤,劉巖.紀實與虛構:文學中的“東北”[J].文

藝理論與批評,2019(02):23-3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